广东/张佩霞
端午粽叶飘香
广东/张佩霞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并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后因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国家又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作为我国民间传统文化节日,自古以来便有赛龙舟及吃粽子的习俗。粽子古称“角黍”、“筒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称“筒粽”。明宋代时期吃粽子已经很普遍,粽子的包裹也从菰叶变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等其它叶子包粽子。粽叶是粽子制作过程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由于地域差异、植被不同,包粽子的叶子也是各具地方特色,除了北方常用的芦苇叶,南方常用的箬叶,还有麻竹叶、竹笋皮、竹筒、荷叶、芭蕉叶、月桃叶、柊叶、槲树叶、玉米叶等,种类繁多。下面介绍几种粽叶:
芦苇,禾本科芦苇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干直立,植株高大,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新垦麦田或其他水田等地。北方芦苇种植较多,人们就地取材,用其包裹粽子,历史上很早就出现用芦苇叶包粽子的习俗。新鲜芦苇叶包出的粽子通常是圆锥形,味道清香软糯。芦苇叶有清热、生津、除烦的功效,在煮粽过程中,粽叶的有益成分与粽馅的营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箬竹,禾本科箬竹属植物,生长在山林中,生命力强,叶片大,长约10~35厘米,宽2~5厘米,年年可采,季季可收。这种叶面宽、香味浓、颜色漂亮的叶子,是包裹粽子的好材料,做出来的粽子碧绿饱满,并带有一股植物的清香和山野的气息。箬叶粽之所以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是因为箬竹叶含有挥发性的天然植物香料,作为天然食材,箬竹叶中还富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活性物质,若使用山上采摘的新鲜野生箬竹叶来包裹粽子,更是清香袭人,令人回味无穷。
麻竹,又名甜竹、大叶乌竹等,禾本科植物。其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长约30~45厘米,宽5~10厘米,是包裹粽子的上好原料,包出的粽子外观棱角分明,味道香糯可口,富有竹子的清香,十分美味。功效而言,麻竹叶有清热除烦、通利小便的作用。
竹笋是禾本科竹亚科很多种大型竹子的笋。竹笋的外壳也可以做粽叶使用,早些年四川、浙江、湖南一带就有用笋壳做粽子的,笋壳比普通粽叶硬,包粽子的时候会费力一些,但是煮熟的粽子特别香。除了笋壳,竹筒也可以用来包裹粽子,一般是用新鲜的金竹、香竹、薄竹、甜竹等竹筒做容器,在每一节竹子中盛水盛米,再用用宽大的蕉叶、粽粑叶封口即可,味道清香宜人。最初人们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这也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荷叶,莲科植物莲的叶子,莲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生于水泽、池塘、湖沼或水田内。历史上很早就有记载人们用荷叶来包裹食物,荷叶会散发清香气,味微苦,常见的有荷叶糯米鸡,也有人用来包粽子。从功效来看,荷叶有止血、止泻、解暑、清热、助脾开胃的效果,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好食材。
芭蕉科芭蕉属植物,植株高2.5~4米,叶片长圆形,长约2~3米,宽25~30厘米,叶子超大。海南和越南盛产芭蕉,当地人们喜欢用芭蕉叶来包粽子,包好的粽子带有芭蕉的清香和糯米的香弹。与中国粽子相比,越南粽子形状比较特别,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圆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端午节吃粽子可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月桃,姜科月桃属草本,原产于印度及中国南方各省,喜温暖、湿润、半荫的环境,叶片披针形,长约50~70厘米,宽8~15厘米,适合包裹粽子。台南地区喜欢用月桃叶来包裹花生粽,做出来的粽子带有月桃叶淡淡的香气,口感香甜,是当地代表性美食之一。此外月桃叶还有有益颜色、消肿满的功效。
柊叶是竹芋科柊叶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约25~50厘米,宽10~22厘米,叶大厚实,适合包裹食物。“柊”字和“粽”字发音相近,在南方两广一带常用来包裹粽子,出名的肇庆蒸粽即是用它包裹制成,外形有四面体形也有有圆柱形。民间记载,柊叶还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槲树为壳斗科大乔木,叶片较大,长约10~30厘米,宽6~20厘米,叶缘波状裂片或粗锯齿,是包裹食物的好材料。新鲜采摘的槲树叶,先要清洗干净,再用清水煮10分钟,自然风干后,可随用随取,使用前清水泡软即可。山东东南地区常用它来包裹粽子,包出的粽子带有植物的清香味。
玉米是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有着巨大的叶子,但是平时被用来包裹食物的更多的是玉米皮,由于取材方便,北方有些地方还用它来包裹粽子,开锅后,满屋子的玉米清香,令人胃口大开。
市面上见到的粽子,不外乎都是由上面几种粽叶包裹而成。粽叶,在整个粽子的清香味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粽子长时间煮制过程,粽叶内的有效成份与粽馅内的一些成份融为一体,互相渗透,缓缓释放,从而使粽子更佳美味。所以端午节制作粽子,选用哪种粽叶包裹很是关键,它直接影响到粽子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