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注重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2017-07-19 12:29黄春梅
青苹果·高一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课文情境思维

一直以来,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环节基本上是“释词——分段——分析语法结构——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这个相对固定的模式。这种一味追求标准答案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厌学情绪,还忽视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语文课堂尤为必要。

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人的素质起奠基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

长期以来,在有着沉重升学压力的中小学,为了应付考试,语文教学只是惯性地传授给学生一些所谓考试可能会考到的“重要”的知识点。一篇篇有血有肉文质兼美的文章,被肢解成有一堆堆七零八落的知识拼盘;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如何启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已成为语文教学所面临解决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不依常规,寻求变化,获得多种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有很多有利条件:一是学生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富于幻想;头脑思维定势较少,可塑性强。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心理因素。二是语文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和知识性较强,为训练學生的发散性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来启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唤起情绪。在教学中我们应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触动情感,唤起情绪。在讲授《白杨礼赞》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对黄土高原的描写“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来创作一幅图画。学生边读课文边蘸着黄色和绿色两种颜料作画。他们通过浓淡的色彩描绘出了一条 “大毡子”,极具独特风格的黄土高原粗犷的轮廓顿时跃然于纸上。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向往之情。接着我让学生尽力发挥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自己亲身到过的或想象中的高原景色。这时,学生的思维越发活跃起来,很快地再头脑中组织和改造自己已有的知识,描绘了一幅幅风格各异的高原景色图。我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又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黄土高原是雄壮、伟大的,但作者却说这种雄壮、伟大先是引起他的兴奋和热烈的感叹,后来却转向倦怠、低沉的单调滋味。这样写有何作用?这个问题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绪拉回到了课文中。教师这样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发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考。提出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和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诺贝尔奖得者李政道曾说过:“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提出问题,否则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那么,怎样利用教师的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考呢?

我认为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不作任何提示,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独立地进行探索、尝试,鼓励学生从多维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寻找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没有任何条条框框限制的情况下,获得进行发散思考和创造学习的机会。我在教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时,就运用了通过教师提问来启发学生发散思考的方法。

讲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一道思考题: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相比,在外貌上有哪些变化?性格上又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有的人在书上作着记号,有的在书上空白处作着批注,也有的人开始交头接耳,接着便热烈地讨论起来。接下来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才对学生的讨论予以归纳和提高。这样做,旨在着意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至于课文中的词语解释、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简历等一些纯知识性的内容,我以印发讲义的方法,直接“端”给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坚决摒弃那种淹死学生的“满堂灌”和“题海战术”,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的激疑问答,开启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答案。教师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就提高了他们解决的能力和技巧了吗?

(3)通过篇外求求意识法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所谓篇外求意识法,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提供的故事情节,进行思维发散,续写课文结尾以后的事件和人物活动发展情况,构想新的情节。如我在讲授完《项链》这篇课文后,向学生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假设项链不是假的,故事的结局又会有何变化呢?学生开始沉思,然后便热烈地讨论起来。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假设了故事的不同结局。我对学生的各种讨论进行了总结,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续写情节。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研读会更仔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会更透彻,对资本主义制度下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也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总之,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启发要靠长时间的积累,春雨润物般的渗透。我相信,通过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必将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作者简介:黄春梅(1975-),女,广西南宁人,本科,广西南宁技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语文教育教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文情境思维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