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煊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富有创新精神和活力教学方法,它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人们对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反思的结果。这种方法是为了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目的。将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转变成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模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更好的参与到学习的乐趣中去。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育与教学模式逐渐难以适应日趋复杂的教育教学任务。从而任务驱动教学应用而生,本文重点介绍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其特点。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信息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让学生们掌握一定信息技术的技能,了解相关信息技术的知识,是现阶段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发展还未成熟的学科,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学校教学条件较差,这些因素,都影响着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发展。
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构建主义教学理论是其最重要的根基。在整个教学和教育过程中,老师的主要目标不再是充当过去传统教育教学中“饲养员”的职业,而是扮演一位策划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在任务驱动教学中,老师首先会先把教学内容细化,然后把教学目标设计在在单个的任务中,让学生以分组加以讨论分析,如分组讨论、师生互动、求助学长学姐等多种形式,从而最终达到完成任务。
2 任务驱动法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2.1 学生个性化的需要
小学生的理解力较初中生、高中生差,不能像他们一样充分理解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从而教学的重点不能像初高中生那样强调知识和技术的深度掌握,应是培养一种信息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更好的融入到信息社会中去。
2.2 满足学生趣味性的要求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因素,对学习的趣味性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小学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上应以任务驱动为主着重解决学生的兴趣问题,培养其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创新让教育具有挑战性,使学生有兴趣和耐心学习。
2.3 坚持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
坚持以学生能作为教学的主体,任务驱动教学的成功与否与任务的布置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老师在开始授课之前一定要结合教学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好备课工作,准备好任务的布置。
3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案的具体应用及深入分析
3.1 设计好可操作的任务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其关键点在于“任务”,想要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就需要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下功夫:
3.1.1 设计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特点。学习能力因人而异,不同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出发,做到因材施教。
3.1.2 设计的任务要区分重难点。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们掌握一定的基础性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对重点、难点加以区分,以打基础为主,不可要求过高。
3.1.3 通过任务引出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可以将其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所要教授的新知识相结合,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方式,引导他们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大致的了解。
3.2 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主体地位
随着课程改革在小学教学阶段的日益推进,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课堂中,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作性。例如:在PowerPoint教学时,当教师在讲《图片的处理》这一课的内容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如:对自己或者自己好朋友的照片进行处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把学生带入其中,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3 课后及时反馈
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对学生做出的成果給予肯定。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比如:在教学Word的《表格的修饰》这一课时,教师给学生们布置了《美化课程表》这项任务后,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完成情况,挑选较为优秀的作品给大家展示,当众表扬,以此来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4 总结
任务教学驱动法是建立在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上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线,教学任务为主要方法的新型教育方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且对小学生总体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在当下社会,信息技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提高全民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对于我国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棠澍小学)endprint
青苹果·高一版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