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荪芳
摘 要:在校园暴力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教师应思考采用什么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进而消除校园暴力,让师生生活在一个和谐的校园,让每个人身上的“至爱者”发光。教师的角色转变是关键,从惩罚者到教育者,再到帮助者,最终和学生一起成为学习者,才是走出“雾霾”的途径。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师;角色转变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校园和谐更是人人关注的焦点。校园暴力给和谐社会、和谐校园蒙上了一层“雾霾”。如何将这压在校园上空的“霾”扫除,让师生共同在一片蓝天白云下自由畅快的学习生活呢?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和艾德·培根的“爱有八种习惯”给了我启示,我想也可以给其他教师,尤其是中等、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以启示。
每个人身上都具有神圣的本质,任何邪恶都无法摧毁和扭曲它。这个神圣的本质就是“至爱者”。教师首先要建立“至爱者”在每个人身上的信念,同时用心去体会“至爱者”在不同的学生身上的表现,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慷慨、静默、求真、坦诚、游戏、宽恕、慈悲和社群就是我们要不断培养的八种爱的习惯。每一种习惯都要求我们认真的参与。
暴力事件要用“非暴力沟通”来解决。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四要素会帮助每个人深深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中等、高等职业学校相比普通高中校园暴力相对发生会多一些,至于原因我想来自于多个方面。找原因,不如直面问题,找出破解这一问题的方法才是广大教师和学生应积极面对的。
想要从根本上建立和谐校园,教师的角色转变是关键,从惩罚者到教育者,再到帮助者,最终和学生一起成为学习者,才是走出“雾霾”的途径。
一、惩罚者
几个在厕所抽烟的同学被教师碰巧逮着了,接下来便是批评,反省写检查,最后以一张纸的“处分”宣告结束。
接着便是学生之间因为打架、斗殴、暴力事件的发生使教师更为愤怒,批评、反省写检查已经不足以给学生以警醒,劝退、开除便应运而生。
更有学生考试作弊“入刑”来等着“可怜的孩子”。
“再不认真学习,你就无法毕业……”教师威胁也来了。
“今天值日的人罚扫一周。”看到教室地面很脏,教师生气地说。
尽管惩罚越来越多,作为惩罚者的教师并没有觉得学生有所改变。相反,教师觉得日子越来越难过,面对学生就会觉得头疼,一波不平一波又起,按下葫芦又起瓢。那么如何怎样才能改变这一困境呢?
在一次学生打架事件中,牵涉到的每个人都很紧张,包括打人者、被打者以及双方的家长和老师。
“要不要我撸起袖子,拿着棍子打他一顿。”我面对紧张的氛围提议。在场的学生、家长和其他老师都愣了一下,觉得不可思议,差点就说出:“哪有这样的老师,也太差劲了,老师还有这样当的。”
“开玩笑的,不是对手。”我尽力想从紧张中解脱出来,同时也希望所有人都不要受情绪所左右,那样对大家都是伤害。
说过好像不负责任的玩笑话后,我发现气氛在不经意间放松了,弥漫在空气中紧张气氛好像在消散,大家不再那么紧张。我们都知道在愤怒、紧张和不安中谁也不可能发现彼此身上的“至爱者”。而如果我们不再恐惧,“至爱者”會再次慷慨地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包括施害者、被害者及相关的所有人。最后大家在相互理解中达成共识,赔礼道歉,握手言和。没有人在这次冲突中受到太大的冲击。给犯错的人机会,正是我们慷慨的体现。伟大的维克多·马里·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说:“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尽量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错误就像地心具有吸力,尘世的一切都免不了犯错误。”毕竟我们是人,是人总归会犯错,给别人机会时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机会,只有这样不断放下,我们才能卸下包袱重新出发。
八种爱的习惯中,游戏可以帮助大家先将绷紧的绳子放松。教师太多的焦虑会让自己失去智慧,被情绪所左右。万一出什么事的想法让教师不安,没法给家长交代,没法让领导满意,种种焦虑也感染学生在不安中无法跟随生活的节奏,让彼此无法接触充满爱的自我。
如果教师威胁学生或实施惩罚,学生常常会产生敌意和抵触心理。这样,师生彼此的关系将会疏远。同时,惩罚还可能使学生忽视事情本身的意义,而把注意力放在不服从的后果上。如果教师试图通过惩罚来使学生认识自己的需要,那么,很可能适得其反。
尽管教师会给自己解脱:“我都是为了学生好呀?”可除了惩罚和威胁是不是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同时也能帮助教师自己。
法国的一个谚语说:“地狱的路面是由良好的动机铺成的。”其意思是:“很多有良好动机的人却干了坏事。”拉封丹寓言《熊和园艺爱好者》中的熊,它为了赶走朋友鼻子上落着的一只苍蝇,搬起石头向苍蝇砸去,结果,自己的朋友死于石下。
宽恕犯了错的学生是第二步。我们常常很难接受宽恕的概念,因为我们相信:冒犯我们的人才是问题的根源。可作为教师的我们,既要宽恕打人的学生,同时也要教会被打的学生学会宽恕。我们怎能原谅打人者呢?宽恕的习惯给予我们的礼物就是:它避免让施害者的罪遮盖了受害者的自由和权力。爱的习惯的核心原则是:并非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善意而可敬的,但每个人都是“至爱者”。
宽恕自然会将人引向慈悲。在宽恕中,我们重点关注别人对自己做过的事,而在慈悲中,我们专注于别人可能对我们和其他人所做的事。当我们能超越他人的伤害时,洞察到潜藏在阴影深处的善良时,这将有助于我们提示那种善良,激发那个人重新觉悟到充满爱的自我。
二、教育者
“上课不能迟到、早退,要认真听讲,完成作业,不欺负其他学生,不参与打架、斗殴,要有责任感……”教师表面的教育有时会变成无聊的“说教”。甚至有时还不等教师的话出口,学生就先说了教师的话。对学生来说,教师和父母不停的唠叨,让他们烦透了。为了避免老一套的做法让学生反感,教师要学会“非暴力沟通”,在“言传身教”中使学生得到教育,完成教育者的使命。endprint
看到教室很脏,教师可以说:“看到教室很脏(观察),我很生气(感受),我希望教室整洁干净(需要),还能麻烦今天值日的学生把教室打扫干净(请求)。”
学生考试作弊,教师可以说:“今天考试有同学作弊(观察),我很失望(感受),因为我看重诚实守信(需要),为避免用非正常手段取得成绩,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平时在功课上下功夫(请求)。”
碰到抽烟的学生,老师可以说:“看到你在厕所抽烟(观察),我很担心你的身体健康(感受),因为我想生活在一个无烟的绿色校园(需要),你不要在校园里抽烟,当然最好是把烟丢掉(请求)。”
对打人的学生,老师可以说:“看到你那么粗暴地打其他学生(观察),我很愤怒(感受),因为我希望生活在一个安全的大家庭里,大家珍惜彼此(需要),我希望你能向被打的学生道歉并承认自己打人是错误的(请求)。”
在表达观察、感受、需要之后,我们请求他人的帮助。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容易得到积极回应呢?
提出具体的、正面的请求,我们才能够得到我们的请求。
例如,上课时教师不要说:“不要睡觉,不要玩手机,不要看小说,不要……”几乎都是“不”。教师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具体的请求:“请放下手机,拿起笔,认真记笔记,同时记下有疑问的地方。”
当学生认真记录、思考、给予教师反馈时,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反馈,找时间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有时我们的请求会被认为是命令。那么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三、帮助者
惩罚固然无效,但作为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还会存在。从长远考虑,教育者要身体力行,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起到表率作用。作为帮助者,教育者可以从细微的事情上成为学生背后默默的帮助者,让学生更能体察作为普通人的良善。
半学期已经换过四位数学教师,期中考试只有两个人及格,接手这样的一个班对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的第一次上课就提出了自己的请求:“站在讲台上,我感到压力很大,我需要你们46个人的支持和帮助,帮助我的同时帮助你们能够在后半学期如期完成学习任务。我将尽我所能地教学,你们也要拿出仁爱的46颗心帮助我,好吗?”示弱帮助我赢得了学生的关注,帮助人是快乐的,学生乐意助人,这样学生觉得自己变成了自己的主宰。
“前半学期两章都不懂咋办?教师换来换去,没人愿意教我们,只有两个人及格。”有学生在大声抱怨。
“上学期我还没及格呢?”没事找事看热闹的学生说。
“我已经向学校申请课时,别的班5节,我们班9节,内容从头开始讲,但我需要你们的帮助,帮助我这个可怜的老师一起完成这个任务。”我事先和班主任和管教学的老师进行过沟通,才敢接手。
班级中一名男生还是给我压力。他在第一次测验时只写了姓名,然后把空白卷交了。我知道他的阴谋诡计。他想让我发怒,再次告诉其他人:“她也不会教很长时间,然后就会狼狈地放弃。”我没有惩罚、批评,更没有“教育”他要如何认真学,就像根本没这回事,只是在下课时说:“课代表(全班成绩第一),最后一排的小胖子是你的了。”随着教室里的哄堂大笑,我知道他们懂得我的意思。因为我给大家两个星期进行组团,5~6个人一组,认真仔细地选择组员并成立学习小组。后来我才知道这次无意的乱点,竟然当了一次媒人。接下来的两年,学生很好地帮我完成了班级从倒数第一变成年级第一名的转变。我和46名学生共同完成了4个学期的数学学习。课堂上氛围积极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从过去的要学生学,发展成为后来的学生要学,几乎是学生在控制课堂,我只是一个看客,默默地“伺候”他们。我发现学生创造力和智慧远在我之上。
只有学生和教师成为相互的帮助者,才能教学相长。教师大可不必觉得自己的地位低了,其实在学生眼里,教师永远是他们最可靠的支撑。
四、学习者
最终,学生和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任何时候都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我们遇到不公时,不要把自己变成受害者;遇到事情做得成功时,不要把自己当成英雄。不论何时、何地,始终把自己当做一个学习者。我们作为受害者会觉得有必要捍卫、辩护或复仇。英雄会感到理直气壮,进行自我宣传或希望得到认可。学习者会寻求启示和指点,并纠正自我的错误。学习者会敞开自己,在每种情况下探索新的事物,尤其是具有挑战性的事物。
总之,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事物,会间接地影响所有人。教師的转变会让学生也在“润物细无声”中得以转变。时代也要求师生“与时俱进”,不断地相互帮助、学习,共同创建一个和谐的校园,融入更大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美)艾德·培根.爱有八种习惯[M].聂传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2](美)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M].阮胤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中等专业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