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描述明示了小学数学的内涵即一种过程。数学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亲历这个完整的过程,变“单纯观察”为“亲手操作”,变“机械记忆”为“亲身体验”,变“克隆模仿”为“自主构建”,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构建,让学生触摸数学鲜活生动的脉搏,促进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成长和发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不胜枚举,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呢?从当教师的第一天起,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因为学生的年龄、兴趣、状态、教学内容的不同以及我自己对教学的理解与感悟也一直在变化,这样的寻找一直如水中捞月,不得其果。我一直喜欢武侠剧,《李小龙传奇》播出后,看了好几遍。主人公对武术的热爱与痴迷深深地震撼了我。他对武学的理解为我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考路径。
“突破形式束缚,力求自由无羁”,这是李小龙截拳道的核心思想。他说:“练就基本动作时要做到规范,但在对打的时候要把所有的规矩都忘记,要随心所欲。”教师是可以借鉴这一思想的,在为教学做准备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把每个环节都做好;真正到了课堂上讲课时,就要忘记一切规矩,随机应变的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气氛会更自然;不要将自己禁锢在已经准备好的教案中。如果教师将自己禁锢了,学生就被关进了笼子,教学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变得形式化。教学不是在演戏,教案也不应该是剧本,最实用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截拳道即无任何形式,也可以是任何形式。它无派无别,亦可附形于任何派别。截拳道可以运用各门各法,不为任何限制所限。它善用一切技法,而一切手段均为其用。这就是截拳道的最高境界——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我将其核心思想与最高境界结合后转化为两招,名为“截教道”,以例为证。
一、突破形式束缚,以无法为有法,截住原有教学定式
在上苏教版二年级《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这节课时,我原来的设计是 “复习旧知—引入新知—讲授新知—复习巩固—课后作业”,这是一般的教学定式。但是,我们一旦陷入这样的定式,课堂教学往往落入俗套。那天上课铃响后,我走进班级的一瞬间,一个学生的举动改变了我原来的设计。这是坐在第一组第一排的学生,他在我跨进班级大门时,就已经将书翻到我今天要上的新课内容,并小声地自言自语:“马上老师要讲这个了。”这句话触动了我,如果我不做任何应变,至少这位学生会对这节课失去期待。所以,我要“截住”。我拿起这位学生的书,踏上讲台说:“同学们,刚刚我听到某某学生说今天我们要上这里的内容,跟这位同学有一样想法的人请举手。”话音刚落,几乎全班学生都举起了手。我灵机一动,继续说:“是的,我们今天就是学习这部分内容。下面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先看例题:2×3×4。”我的开门见山让学生很高兴,并很快投入了学习。
在此,我没有按照教案的设计,跳过了复习旧知识这个环节,而直接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截住原有教学定式,给学生最实用的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上课时,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是浓厚的。我直接顺应学生的兴趣,开门见山地开始新授比先复习更能保持这份兴趣。
接着我问:“有没有在哪里见过相似的算式?”这个问题抛出后,班级学生没有反应。我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想起连加算式,可是学生茫然的反应让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太没有针对性,不适合二年级学生。我赶紧再截一次,直接写出2+3+4,然后提问:“这是一道什么算式?”学生们都知道这是一道连加算式。我继续提问:“那你能说出2×3×4是什么算式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道:“连乘算式。”接下来我直接提问连乘算式计算方法。经过几分钟的思考,有一小部分学生举手,我选择一位学生,他提出:“可以先算前面2×3=6,再算6×4=24。”当他回答后,其余学生对他的方法都表示赞同,都说和他的想法一样。我问他们是怎么想到的,他们都说是由连加算式的计算方法启发出来的。这时没有想出的学生也恍然大悟。
在教授连乘算式的计算方法时,我没有用先回忆连加算式怎样计算,再由连加算式的计算方法联想出连乘算式的计算方法,而是直接抛出问题,把这样的过程留给学生。在寻找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连乘算式的计算方法,更学会了迁移的方法与运用。接下来的连除和乘除混合,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放手后,我巡视班级,发现很多学生都能正确写出算式名称和正确计算。更有甚者,学生与学生之间还出现了相互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会主动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这时的教学不仅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还出现了学生的教与学生的学。这种氛围下的教学轻松自然,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解决书上的问题,也自然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二、力求自由无羁,以无限为有限,截住对课堂的过分掌控
第一招后,我感觉到班级学生都很兴奋,学习状态非常好,学习情绪高涨。我随即乘势提出:“大家现在都会解决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的问题了,这是非常好的,但是,只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还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大家能设计出几道连乘连除或乘除混合的算式来吗?”这个问题一提出,大家兴趣盎然,纷纷想一试身手。有的学生很快就在草稿本上写出了几道算式。我选择了两组典型的算式写在黑板上,第一组:4×2×1、9÷3÷3、2×5÷2、3÷1×4;第二组:3÷3÷4、3×3÷2、4÷3×2。有的学生看到同学的算式被老师选在了黑板上,也不甘示弱,不仅写出算式,还力求新颖,如一位学生写出了这么一组算式:1×1×1、1÷1÷1、1×1÷1、1÷1×1。我看了之后真是感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强大,也深深地提醒自己尽量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发挥,不能限制了这些缤纷的思维。当学生们都能写出几道这样的算式之后,突然有学生对黑板上的第二组算式产生了质疑,他们发现有些算式对他们来说是不好计算的。
我从内心深处为学生的发现感到高兴。黑板上的几道算式确实是有问题的,有些地方不好除。学生所写的算式完全限制在我所写的几个典型算式的外形上。所以,我决定截住自己对课堂的过分掌控,把课堂交给学生。既然学生发现了问题,就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就这样,在学生共同的努力下总结出:“编连乘算式时数字可以随便选,位置可以随便放,而连除和乘除混合的算式则要注意选择的数字好不好除。”
自主探究比传递接受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将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编题,学生学习的热情果然十分高涨。在编题的过程中,学生一开始只注重算式的外形,到后来能考虑计算的内容。这正是由量到质的变化过程,是很多科学理论的发现、归纳过程。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这次编题,学生又领悟到设计问题时不能盲目,要注意问题的合理性。这节课下来,我特意比较了平行班和我们班这节课的作业,我们班学生的作业明显比平行班好。在这之后,学生的言语表述和学习的主动性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上课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这样上课的结果会是怎样,正因为如此,这节课的效果才会这么好。如果我在上课时拘泥于形式,过分担心结果的好坏,我想就不会有这节课的出现,学生学习的結果也不会如此好。
这节课没有用固定的模式,甚至可以说每个环节都是即兴的,但学生学习的效果非常好。因为,截去了“形”的束缚,解放了学生的思维,看似漫无目的,其实目的已经蕴含在其中。有句歌词写得好“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自由确实是最好的方向,问题是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截住自己对学生思维的干扰。教学和格斗有着相同的对象——人,他们都是人对人的反应的反应。教学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也在于此。基于此,我的“截拳道”也不是固定之道,只是日常教学的思考道路之一。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龙蟠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