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群英
摘 要:生态教育逐渐置身公众舞台,人们清醒地意识到,生态问题的背后所隐藏的是人的价值取向问题,生态教育更具有突破”知识本位”,引导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和塑造美好的生态情感的功能. 区域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化存在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倾向,从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区域文化的特性. 教育生态文化在沃土中成长.它在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良性互动中,得到了健康、快速、稳步发展,从而呈现出了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
关键词:生态教育;区域文化;和谐发展
生态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顺应自然的人性的教育,是全社会自觉形成一种人生态度,它是今天的终身教育观。当我们面对今天教育的功利性和社会道德伦理的溃败,生态教育是可以唤起我们所有为人父母的人的教育价值观的彻底改变。如果说,自然界生态影响的是人的生存环境,那么,作为人的生长摇篮的教育,其生态影响的则是人本身!普通中学教师孙敬文和大学生张剑发出的肺腑之言以及其中包含的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关切之情和反省反思,就值得尊敬,也令人警醒,其中折射出的东西值得人们思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走到了重大转型的历史关头,大多数国民物质生活较之以前有了极大改善,但竞争压力、生活压力也在增大。与此同时,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追求真理与独立人格的精神氛围似乎也越来越为社会物化所取代,如何改善教育生态,这是不能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学生获得知识是为了使生命的质量更高,使生命更有尊严。不能把生命当作知识的容器,不能把教育作为实现功利目标的手段。教育,不是把真理教给学生,而是养成他们追求真理的品格.
1 生态教育是提高生态意识,塑造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
生态意识的提高和生态文明的塑造,依赖于生态教育。我们要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固然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规制度的保障,但更离不开人们生态意识的强化和生态文明的完善;而要全面地强化生态意识和提升生态文明,使每个公民自觉维护与其自身生存和发展休戚与共的生态环境,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实现从”物的开发”向”心的开发”转换,建立多维的生态教育体系,进行全民生态教育。
2 生态教育状况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生态教育的目标是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调整人的行为,建立生态伦理规范和生态道德观念,教育人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及其价值.人们生态知识贫乏、生态意识淡薄,缺乏参与生态建设的意愿,致使人们的观念偏差和行为不当,一个没有生态教育的民族是可悲的,也是可怕的。
3 生态教育可以为解决当代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资源
西方产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的社会活动的规模、程度不断扩大,向自然索取的能力和对自然生态干预的能力也日益增强,致使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生态破坏正在逐步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4 生态教育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教育逐渐走出生态学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生态问题的背后所隐藏的是人的价值取向问题,生态教育不仅仅能使人们获得对生态系统知识的认知,而且更具有突破”知识本位”,引导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和塑造美好的生态情感的功能。只有热爱大自然,才能自觉爱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导致文化背景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就是区域文化。区域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化存在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倾向,从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区域文化的特性. 教育生态文化在沃土中成长
理念一:和谐与均衡
如同自然界森林生态系统中,大树、灌木和小草对于防风固沙和维持生态平衡有着难以互相替代的作用一样,区域基础教育生态系统中,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学校都在创造着价值,为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做出贡献。为了谋求区域教育的和谐与均衡发展,隆昌县政府对教育发展不搞一枝独秀,而是均衡协同发展,使公办小学特色鲜明,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以和谐成长为目标让孩子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格局.
(1)构建大德育体系,筑造健全人格长城。坚持“素质教育,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大力推动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公民素养的养成。一方面,在关注全体、全面育人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问题学生和特殊儿童,全面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学校购买社会服务,配备一校一社工;另一方面,推进德育与现实生活的有效链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实践中感悟、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
(2)规范常态课堂管理,推动教学改革。围绕 “加强常态管理,构建有效课堂,落实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常态教学视导工作。在规范常态课堂管理的同时,着力推动 “未来学习项目”的实施。此外,在小学阶段还开展了语文学科的“大量阅读进课堂”、数学学科的“快乐数学”、英语学科的“学生口语与阅读力提升”等探索、实验。
(3)加大學校体育、艺术、科学的发展力度,促进学生身心均衡发展,立足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扎实推进体艺科的普及和提高。
理念二:多元与差异
多元的教育、差异性的教育才是可再生的教育,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只有用多样性的理念去指导教育实践,才能营造出高品质的教育生态。
●沉淀多元的教育理念及多元的学校发展策略
在整体规划,鼓励特色的框架下.各级各类学校在办学理念及办学策略方面呈现多元的发展态势。小学以“上善若水,顺势而为”为教育理念,以“打造伙伴式家校关系”为切入点,经营学校特色,逐渐形成品牌效应。中学以“快乐学习·快乐施教”为办学愿景,努力营造快乐校园,共同追求师生幸福人生,学校校风、学风、教风良好,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开展多样化的特色项目
近年来,通过《特色项目评价方案》的实施,引导全县各校确立特色项目,通过小课题研究的推进、各项目工作室的设立,促进版画、软陶、管乐等特色项目的持续发展和普及提高。例如,足球、版画、定向越野,合唱、羽毛球,武术,各具特色、百花齐放。
●构建特色化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着力构建适合并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学校文化,努力让学校发展立足于厚重的文化土壤之上:
全县各校深挖内涵,从办学理念到办学目标,从校歌、校训到班风、班歌等,强化文化的引领,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
理念三:协同与共生
各生态主体或系统之间“相互依存”是教育生态的关系特征,他们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协同发展,“共生”于一个生态场中。
一是打造互助共赢的教师成长团队.在学校层面,以同伴互助促进教师成长。学校通过积极搭建平台及建立机制,加强彼此间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在区域层面,推动联合教研,促进区域教师水平高位整体提高。
二是构建互信合作的家校伙伴关系.各校致力于推进家校间建立互信合作的伙伴文化。以小学“亲子义工”项目为龙头的家校工作,辐射整个辖区,成为教育的一张名片。同时,班级亲子活动依托班亲会已经成为学校一项常规工作,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也极大地施惠于孩子成长。
三是形成部门联动的发展合力.各部门从自身实际出发,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密切配合,以形成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合力。全县已初步形成了各部门协调联动,责任共担、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用心、主动地关注、协助、服务教育,已成为各部门一种自觉自愿的行动。
教育在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良性互动中,得到了健康、快速、稳步发展,呈现出了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这种发展态势,是坚持以教育生态观为统领,以均衡化为特征进行教育整体布局,以发展性为特征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以多元化为特征构建特色学校文化,以协同化为特征构建教育整体环境,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区域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努力打造区域性高品位教育生态文化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