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妞
19世纪末,在一个古巴移民的传统手工雪茄厂里,工人们卷制着香烟,满屋子的烟叶味儿,空气蒸腾,酷热难耐。人群之中,端坐着一个手持书卷的朗读人。一段雪茄烟般浓重呛烈的古巴往事由此开始。
朗读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古巴,曾经是雪茄工厂里的标配,如果哪家工厂不给配备,那压根招不到工人。
一个叫萨撤尼诺·马丁内兹的人被认为是最早在雪茄工厂里读报读书的朗读人。1865年,他还做了份自己的报纸“La Aurora”(极光或曙光,很理想主义的名字)来支持文学及朗读文学作品的活动。
而这一活动,简直恰逢其时。燥热的南美,工人们在雪茄工厂里极度无聊地一遍遍重复卷制烟卷的动作,手和眼不能停,大腦却闲得冒烟儿。这时候,马丁内兹来给大家读读报纸新闻,讲讲故事小说,工作时间好像都变得不那么漫长了。
初期,朗读活动只是在马丁内兹所在的工厂,他和同事小伙伴轮流当班。很快,这种消灭无聊烦闷还能获知很多有趣事儿的活动受到工人们的热烈欢迎。工人们有时甚至主动延长工时,就为了听到故事结尾。一传十,十传百,这种形式之后被一家大型雪茄工厂引入,朗读活动迅速铺遍古巴哈瓦那大大小小近500家雪茄工厂。
那时,马丁内兹们是兼职朗读人的雪茄工人,每人每班半个小时,因朗读耽误的工时工资,由其他工人分摊捐助。朗读人的工作很有点仪式感,他会在工厂正中间的一个小台子上朗读,这样有利于声音传播。朗读内容通常由报纸和新闻开始,读45分钟到1小时。到下午,大多是读小说。读哪篇小说,一般由工人们票选,要是选不出,就由朗读人代选。雨果《悲惨世界》等小说最受欢迎,还有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等冒险小说,莎翁的作品也时不时出现。
朗读活动的发展可以说一波三折。一些大型工厂会对朗读内容进行审查。像马丁内兹“La Aurora”一类的报纸显出政治化倾向之后,朗读活动开始受到限制。1866年,古巴大将军弗朗西斯科·勒桑迪甚至颁布禁令,派出巡警巡查工厂禁止任何朗读活动。这一禁令直到古巴十年内战之后的1878年才有松动,甚至直至美西战争结束的1898年,朗读活动才全面恢复。
到这时,朗读人从兼职进化成了专职,甚至有了教育或传播背景要求。而且为确保和尊重朗读,生出很多规矩。比如,朗读时,任何人不能打断;如果有工人逃避朗读费,他们可能被停工。朗读人虽然很重要,但他们的工作也并非铁饭碗。念得好、受欢迎的朗读人,每班可以挣10~25美分,不受欢迎的就可能丢掉这个饭碗。至此,历经磨难的朗读人已成为雪茄工厂标配。
由于战争,雪茄工厂及大批工人从哈瓦那迁往美国佛罗里达州,朗读人也跟着一起搬迁。在美国,朗读人又多了个职责,将英语新闻消息翻译成西班牙语念给工人们听。除了最新消息和热门体育,读小说时,朗读人甚至加入了一些表演和装饰性的表达。朗读作品的作者是谁似乎不再那么重要。曾有一位女朗读人玛莉亚·马丁内兹,原创了21部小说,一部也没发表过,读给工人们听时,同样受到欢迎。
女性朗读人的出现,让朗读变得更加浪漫。但无论是男是女,在那精神匮乏的时代,感染力满满的朗读其实不仅仅是新闻传声筒,它实际上已经成为工人们平凡枯燥生活里的精神寄托,而肩负寄托的朗读人永远是那个年代古巴人心中最富魅力的焦点所在。
20世纪初,广播收音机的使用甚至工厂工业化革命,也没能彻底赶走朗读人。甚至直到现代,这种极具风情的古巴特色仍然存活在一些传统手工雪茄工厂里。因为这来之不易的权力,已经深深植根于古巴雪茄工人文化。
你知道古巴闻名于世的雪茄品牌为什么叫“基督山”吗?据说那是取自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经典作品《基督山伯爵》,原来缘分在这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