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浪漫主义诗人拜伦说:“给我一支雪茄,除此之外,我别无所求。”
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第一次见到了浸着拉美热带雨林味道的雪茄,并在航海日记里称之为“燃烧的木头”。数百年时光流转,这只“燃烧的木头”不再只是哈瓦那城柜台上简简单单的消费品,而早已成为能撩起人们心中一种神秘牵引的符号。
雪茄往事
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就是雪茄之都古巴,这片土地上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烟草的生长和雪茄的保存,造就了这种品质醇厚、香气馥郁、回味隽永的烟草。古巴自16世纪以来都是雪茄诞生最佳之地。虽然后来因为美国禁运受到了加勒比海、多米尼加共和国、洪都拉斯和墨西哥的挑战,至今最精致的仍然是古巴雪茄。
在古巴,抽雪茄可谓司空见惯。然而,雪茄却在欧洲人的推波助澜下成为一种尊贵生活的象征。哥伦布和他的船员把烟草从美洲大陆带回欧洲,大力赞助航海的西班牙王室因此成为最早一批享用雪茄的欧洲人。1831年,西班牙王室授权当时作为西班牙殖民地的古巴生产烟草,于是雪茄制造业在古巴蓬勃发展,一直到今天,每年古巴依旧象征性地送一批柯哈芭(Cohiba)给西班牙国王。
政治家们同样热爱雪茄。以丘吉尔命名的大号雪茄广为人知,他嘴上叼雪茄和战时的“V”手势一样成为这位首相的标志。南美的革命者们同样热情不减,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都有叼着雪茄的深入人心的形象。美国前副总统托马斯•R•马歇尔也曾经因为说了一句“美国需要一种上等的5美分雪茄”而与雪茄结缘,只不过以这种“亲民”姿态出现的廉价雪茄味道难闻,入不了真爱雪茄人的法眼。
甚至还有这样的传闻称,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签署古巴贸易限制令之前,先把新闻秘书叫进办公室,说:“我需要很多雪茄,大约1000支。打电话给你的朋友们,尽量多搞一些。”等到这1000支雪茄到手,总统才拿稳笔写下自己的名字。
需要灵感和激情的文艺圈更对雪茄宠爱有加。关于雪茄的细节在欧美的小说里随处可寻,在巴尔扎克•萨克雷或者狄更斯的小说里,雪茄常常会与白兰地、小牛排一起组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生活方式。《嘉丽妹妹》的作者美国人德莱塞,经常会小心翼翼地在街角的烟草铺子里买上一支雪茄,才心满意足地回家。
文人骚客关于雪茄的言论也屡屡被人提及。马克•吐温说:“如果天堂里不能抽雪茄,我是不会去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更是直抒胸臆,他曾说:“给我一支雪茄,除此之外,我别无所求。”
雪茄别味
雪茄之都古巴有一句古训,“30岁的时候抽30环径的雪茄,50岁的时候抽50环径的雪茄。”可见,雪茄是要同人一起成长的,并且需要一系列复杂讲究的礼仪和规矩。
首先,雪茄本身是一门艺术。优质雪茄要靠手工卷制,机器并不能根据烟草的状况来做细微调整。雪茄制作之前后都要经过醇化,这一过程至少要两年时间,方能去除杂味,散发纯正香气。用音乐家瓦格纳形容雪茄的话来说:“仿佛阿波罗神殿的女祭司清晨沐浴在太阳神的温暖中一般。”复杂的过程造就了雪茄丰富的性格,吸一支雪茄就会如同玩赏艺术品般带来愉悦。
抽雪茄的方法也十分讲究。先要将雪茄在保湿箱里放置几小时,然后取出加湿好的雪茄,用精致的雪茄剪或雪茄钳将尾部的包烟皮剪下。剪的时候不要一下剪得太多,那样的话吸大号的雪茄时就容易漏风,最好剪一个直径相当于雪茄杆直径的3/4的圆孔,剪下来的只是一小张烟皮而不剪到芯叶。
接下来是点燃雪茄。用具最好是纯净植物油的油灯,榉木片或长支的无硫火柴或是名贵的纯丁烷气体打火机。点火的时候,横着拿住雪茄凑近火苗,缓缓地旋转一周,把雪茄预热一下。然后再靠近火苗,让它从边缘至中央均匀地燃烧。
这个时候,应该轻轻反吹两口,为的是驱除点烟时吸入的杂气和热流。待驱除杂气和热流之后,让味道稳定下来,然而抽上第一口。
雪茄有吸入,啜吸、嚼烟、喷烟四种吸食方式。深谙雪茄享用之道的人明白,雪茄不是吸进肺里的东西,因为雪茄所含的尼古丁和焦油的含量是一般香烟的5倍。比较合适的吸雪茄的方式是啜吸,每隔几分钟,将雪茄烟吸入口腔,在腭中逗留,品味后喷出,任烟气弥漫,似梦幻般笼罩着你……
吸雪茄时不必频频弹烟灰,留有一定长度(约一寸)的烟灰能保持雪茄的温度以获得理想的味道。好雪茄的烟灰其实能一通到底,整根吸完,却不见一丝烟灰。品尝完一支香醇的雪茄,只需将它放在烟灰缸边,数秒种后,它会自动熄灭。
搭配一些怡情的美味饮品也是雪茄奢侈的理由。比如,能够与哈瓦那雪茄相匹配的饮品,自然应该是蓝山咖啡、勃艮第红酒、苏格兰威士忌、科涅克白兰地。因为,品质纯正的咖啡、红酒、威士忌、白兰地等含有一定糖分的饮品,可以使雪茄的口感柔润而饱满。
在男人看来,这一系列复杂的雪茄礼仪,能让人不知不觉地缓解了你的压力,改善心情,延伸思考,从而显得从容、变得沉稳。当粗大的雪茄把握在手中,喉咙中弥散着浓烈的雪茄味道时,男人便很容易产生自我强大而性感的幻觉。因此,抽雪茄的乐趣就体现在这些繁琐的规矩、严格的讲究中,一个成熟男人的风度也往往就体现在这个从容不迫的过程中。
雪茄在华
把“cigar”翻译成中文“雪茄”的人,是著名诗人徐志摩,他用一以贯之的浪漫情怀为这根燃烧的木头找到了这个个谐音、形似的中文名称。“雪”是因为雪茄的烟灰白如雪,“茄”是因为雪茄的外部色如茄。
与欧美相比,中国人吸雪茄的历史不那么悠久,氛围不那么浓厚。不少中国人是从知道COHIBA这个品牌开始了解雪茄的,这是古巴前总统卡思特罗的最爱,他经常会选一些COHIBA的雪茄并签上自己的名字作为外交礼品赠送给各国领导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雪茄也渐渐受到国人的青睐。
现在,不少城市有了专门的“雪茄吧”“雪茄俱乐部”,一批雪茄爱好者常聚于此。这些场所几乎都会将所有的家具漆成雪茄烟叶般的色彩,营造着浓烈雪茄气味和氛围。他们为懂雪茄艺术的雪茄客服务,有些雪茄客对雪茄的迷恋程度到了会把吸雪茄当成参禅打坐般的仪式。
北京一家雪茄吧,各种世界品牌汇聚于此。有来自于尼加拉瓜的Padrón,迈阿密的Tatuaje,知名度很高的Ashton VSG、Davidoff,尽可找到你钟情的品牌,一支雪茄的价格从80元到400多元人民币不等。当然,这里少不了与雪茄相搭配的咖啡、威士忌、白兰地等饮品。饮品是可以改变雪茄味道的,有人喜欢吸雪茄前在酒里沾一下,把酒的味道掺入雪茄中。
资深的雪茄客甚至奉行“雪茄理论”,即不同的享受时段应该选择不同的雪茄品牌。有一种说法是:“每天的第一支”应该选择味道温和的H.UPMANN,“午餐之后”应该选择味道浓烈、口感饱满的CORONA,“丰盛的晚宴之前”应该选择能给你带来振奋感受的REY DEL MUNDO,“稍事休息的时候”应该选择清新淡雅的、口感舒畅的FONSECA,“难忘的时刻”应该选择珍贵的COHIBA……
还有雪茄客更看重雪茄的收藏价值,他们建立了恒温恒湿的私人烟窖,长期储存雪茄。作为雪茄行业的衍生品,一个储备雪茄必备的保湿盒也价格不菲,售价从两千元到四五万元不等,不少保湿盒已不仅只有功能性,而兼具艺术性。
总而言之,抽雪茄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抽烟问题,成为一种鉴赏,一种享受,一种生活方式,而且需要以经验和修养作为支撑。有人说:“在喧嚣的世界里,雪茄让人们有机会驻足小憩。抽雪茄是一种近乎宗教仪式般的神秘力量。”这,也许正是一只深褐色粗壮的哈瓦那对于男人那种神秘的牵引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