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敦民
金女士46岁,是事业单位的白领,她的姥姥和妈妈都患有老年痴呆症,这使她心里有点恐慌,自己会不会因遗传也会患上这种痛苦难堪的疾病呢?听说基因检测可以预知患病与否,经过反复琢磨和筛选,她选定了一家“三甲医院”的基因检测中心,留下了自己的一滴血。三周后,金女士收到检测报告,结果是她没有从双亲中的任何一方遗传到会患老年痴呆风险的基因,这让她放心不少。
△社会热词
如今,“基因检测”成为一个社会热词,一些商业机构打出颇具诱惑性的广告语:“解码生命秘密,预知未来健康”、“只要你的一滴血,甚至一点点口水,就可能预测你一生可能遭遇的疾病并加以预防……”“一口唾液,就能测出孩子的天赋。如果他有运动基因,他可能是下一个博尔特;如果他有音乐基因,你可能把他培养成肖邦……”开展“儿童天赋基因”检测的某商业机构的广告语是“别把天才放错了位置!”这些机构推出了“基因体检套餐”、“天赋基因检测”、“美容基因检测”、“家族性疾病风险预测”等项目,有的地方甚至将基因检测作为高端体检项目来推广,类似金女士这样做基因检测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人慷慨解囊,去检测自己是否有患遗传疾病的风险。
那么,基因检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真的可以准确预测未来疾病,甚至可以预知孩子的天赋以及未来的发展吗?基因检测与商业盈利混同在一起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来龙去脉
那还是2006年,科学家绘制出人体所有23对染色体的完整基因序列图谱以后,一些颇具市场眼光的企业开始进入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向顾客提供有偿基因检测。
基因是什么呢?基因是DNA分子上携带有遗传信息的功能片段,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决定一切生物物种最基本的因子;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的生老病死,也在遗传角度上决定人是否健康、靓丽、长寿等等。人的长相、身高、体重、肤色、性格等都与基因密不可分。基因检测就是通过分析受检者特定的基因序列,并根据这些基因序列与行为、生理活动和疾病的相关性,了解受检者的遗传信息以及患病风险。
2013年,美国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朱莉通過基因检测发现自己携带家族遗传的一种缺陷基因,患卵巢癌和乳腺癌的风险较高,于是接受了预防性的双侧乳腺切除术。朱莉是国际影视界的大牌明星,影响力很大,她这样做等于给基因检测做了一个特大广告,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这个项目。
如今,基因检测似乎成为一种“高大上”的新鲜事物。在某些发达国家,检测基因、指导疾病预防比较火;而国内也在悄然升温,有人把它称作“科学算命”。据了解,目前国内“三甲医院”和有的民办体检中心争相开展基因检测项目,基因检测也成为各体检中心招揽客源的一大噱头。据说目前有一千多种疾病可以通过基因技术做出预测和诊断。
除了实体健康机构有这个检测项目以外,互联网上有诸多基因检测中心也做起了“基因检测”的生意,要求在网上检测基因的人也是络绎不绝。许多人之所以选择通过网上进行基因检测,是这样更便捷、更具私密性。操作的流程是:上网选定基因检测单位的网站,打开网页,根据自己需要选择检测项目;选定项目以后,基因检测中心将通过快递方式将采样包交转购买人。购买人采样后,将采样包寄回,基因检测中心组织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并给予个体化健康干预建议。
△商业动作大
没有人否认基因检测的价值,它可以运用到新生儿检测、遗传病携带者的检测、孕期基因检测、法医基因检测。但是,上面提到的这些,都属于预测性检测。预测性检测多半仍停留在学术研究阶段。在基因检测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商家比科学家先行了一步,他们盯住了社会上的特殊群体: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以及潜在的癌症患者。
最能够吸引老年人的,是诸如高血压、糖尿病、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等慢性病的基因检测,相关机构会告诉你:携带高风险基因型的人,在同样生活环境及习惯下,发病率高出常人数倍。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以高血压为例,《自然遗传学》披露的研究结果显示,某些独特的基因位点,可能会影响高血压的发病率。但是,它可能是几百种基因互相纠结、环境因素累加、时间因素累加后的共同结果。
预测患癌几率是目前基因检测的最大市场,也是国人最认可的项目。但是,癌症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大多数医生都认为癌症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与遗传因素关系不大。以乳腺癌为例,大概只有10%的乳腺癌可以确切证明由遗传因素导致。在已知的癌症中,也只有5%至10%的癌症是由遗传基因引起的;这5%至10%的癌症,预防性的基因检测能告诉我们的也不多。况且,有了某种基因变异,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罹患癌症。
有专家指出,各种所谓针对儿童的“天赋基因”检测有两个最大的漏洞,其一是故意混淆了统计学上的“关联关系”与“因果关系”,有关联不等于就是因果,检测者把关联说成了因果;其二是避而不谈后天环境对人的重大影响。专家告诫,目前所有给孩子做的天赋基因检测都是骗人的。
△隐忧不少
目前,国内的基因测序仪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由于基因测序仪产地不同,在使用方法和检测标准上也各不相同。就是说,两家基因检测公司的仪器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有差异,一般人无从辨别查证。
基因检测行业在使用试剂、应用范围等方面也混乱无章。不少基因检测公司使用诱惑性语言进行的宣传也明显言过其实。
在收费方面,基因检测项目没有收费标准,也没有纳入临床检测范畴,价格随意性很大。
基因检测是新兴的高精尖技术,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应该相当高。但现实状况是很多刚从医学院校毕业的、不能进入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医疗的人在操作检测。由于检测过程不规范,往往导致检测结果也不那么准确。
还应该注意的是,基因检测的“疾病预言”对人的心理冲击很大。很多人因此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其实,有的个体即便携带某些特定的疾病基因,也不一定会发病。因此,这些“疾病预言”可能无端增加被检测者的心理压力。国外一项调查表明,40%的人在接受基因检测后需要接受心理治疗;还有少数人在得知自己的遗传病风险后,产生抑郁情绪和自杀倾向。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去年,一位江苏江阴老人花了30多万买了六大本看不懂的“基因检测报告”后,跳河自杀。
有专家表示,基因检测只能够提供个体易感基因的风险概率,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关系不太大。世界上可能没有不带疾病基因的人,但生不生病,什么时候生病,生什么病,怎样诱发的,以及拥有什么样的天赋等,单凭基因检测是无法准确判定的。基因检测目前还处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更多耐心等它发展和完善。目前基因检测火爆一时,某些机构是出于商业目的,投消费者所好,导致出现了很多变了味的项目,有的甚至步入了歧途。专家提醒,基因检测对疾病具有预测性价值,但不能过分神化,更不应将基因检测视为“科学算命”,而要持谨慎理性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