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2015年广西苍梧县疟疾防治效果评价

2017-07-19 13:23潘桂秋杨敏生苏石汉黄亚铭黎启明
中国卫生产业 2017年15期
关键词:苍梧县疟原虫疟疾

潘桂秋,杨敏生,苏石汉,黄亚铭,黎启明

1.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预防控制科,广西梧州 543119;2.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预防控制科,广西南宁 530028;3.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预防控制科,广西梧州 543000

1950—2015年广西苍梧县疟疾防治效果评价

潘桂秋1,杨敏生1,苏石汉1,黄亚铭2,黎启明3

1.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预防控制科,广西梧州 543119;2.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预防控制科,广西南宁 530028;3.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预防控制科,广西梧州 543000

目的分析评价以恶性疟流行为主的苍梧县65年疟疾防治取得的效果,为该县今后的疟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该县1950—2015年历年疟疾防制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县70年代以前当地居民中存在3种疟原虫感染,并以恶性疟为主,属于广西疟疾高度混合流行县。50年代和60年代恶性疟所占比率分别为48.65%和49.03%,疟疾病例最多的1950年和1963年分别为12 000例和22 315例,人群发病率分别为3 783.89/10万和6251.75/10万。采取综合性疟疾防治措施后,当地居民中发现最后1例三日疟、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例分别在1964年、1973年和1990年,随后无当地居民在该地感染疟疾的病例发现。80年代开始出现输入性疟疾病例,但全部疟疾病例分别在该省和外省感染的间日疟病例,2006年发现最后1例输入性疟疾病例,至今在该县未发现疟疾病例。结论该县疟疾防治取得良好的效果并有效的消除了疟疾对当地居民的危害。

疟疾;控制;消除;输入性疟疾

苍梧县属于广西梧州市下辖的7个市县区之一,历史上属于广西疟疾高度流行县,疟疾病例数占梧州各市县区37.43%及疟疾死亡病例占33.33%[1],上世纪60年代以前疟疾是当地的主要传染病,且流行范围广,被感染的人群数量多,危害程度大,疟疾病例最多的年份出现在1950年和1963年分别为12 000例和22 315例,人群发病率分别为3 783.89/10万和6 251.75/10万[2]。通过65年的疟疾防治,该县2015年经考核达到国家卫计委《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的考核标准,为此,将该县历年的疟疾防治资料汇总分析评价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全县各乡镇1950—2015年历年疟疾疫情资料,每年人口数据资料来源县统计局。

1.2 方法

采样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制作图表。

2 结果

2.1 一般概况

苍梧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部,与广东省封开县毗邻,东经 110°51′-111°40′,北纬 22°58′-24°10′,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为21.2℃,适宜传疟按蚊的繁衍,50年代对该县的传疟按蚊调查存在有中华按蚊、微小按蚊、日月潭按蚊等,人群中流行的有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等3种疟原虫,全县共有12个乡镇,1950年全县人口数为31万多,2015年全县人口数为60万多。

2.2 疟疾流行概况

该县当地居民疟疾流行主要其中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在20年期间疟疾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95.44%,当地的疟疾死亡病例全部出现在此期间。50年代人群发病率为2 020.81/10万,最高的1950年为3 783.89/10万,60年代人群发病率下降至981.67/10万,但最高的1963年达到了6 251.75/10万,在过去65年中该县疟疾流行的基本特征总体是每个年代的疟疾病例呈现阶梯式下降,但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状况波动及当地居民流动人口变化,对当地的疟疾病例数量增多有直接的影响,见图 1、表 1。

2.3 人群疟疾病例及死亡状况

该县人群疟疾病例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以当地居民在该地感染的疟疾为主,90年代以后以当地居民到国内其它疟疾流行区感染疟疾为主,50年代至80年代人群疟疾发病率分别为2 020.81/10万、981.67/10万、104.03/10万和4.67/10万,当地居民中的疟疾病例每个年代均呈现大幅度的减少,直到上世纪的1990年后在当地居民中未发现有在当地感染的疟疾病例出现[3]。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当地居民到外地感染疟疾带回该地,80年代至90年代流动人口疟疾病例所占比率分别为14.74%和92.68%,本世纪初在当地发现的2例疟疾病例均为在外地感染所致。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当地未出现疟疾死亡病例,见表1、表2。

2.4 疟疾病例诊断及防治

上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该县各乡镇普遍存在疟疾流行,当地居民及医务工作者对疟疾病例的判断及临床诊断较易区分[4],因此,从50年代至70年代当地的疟疾临床诊断病例在93.84%~99.58%之间,受当时的经济条件的限制用于疟原虫镜检的显微镜及专业的技术人员无法普及到乡镇卫生院,对疟疾流行严重的村屯采取询问居民病史及体检脾脏大小来确定是否曾经患过疟疾,对当地居民疟疾患病率超过20%的村屯进行氯喹和伯氨喹啉全民服药治疗[5]。随着经济不断改善,7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在乡镇卫生院建立起疟疾镜检站,80年代临床诊断的疟疾病例比率明显减少,90年代至今该县的疟疾病例全部进行疟原虫镜检确诊,在本世纪消除疟疾阶段同时开展疟疾病例血样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复核,见表1。

2.5 疟原虫种类及疟疾感染人群变化

尽管该县上世纪70年代以前当地居民疟疾病例以临床诊断为主,但为了解当地疟原虫流行的种类,对疟疾病例较多的乡镇及村屯居民进行了采血镜检调查,结果表明,50年代和60年代当地居民中存在有恶性疟、间日疟和三日疟等3种疟原虫流行,并以恶性疟为主,50年代和60年代恶性疟所占比率分别为48.65%和49.03%,1973年该县在当地居民中发现最后1例恶性疟病例后,至今无当地居民在本地感染恶性疟病例发现。而在当地居民中发现最后1例间日疟病例是在1990年。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内市场经济进程,当地居民从省内外疟疾流行区感染疟疾带回该地的疟疾病例逐渐增多,到90年代有92.68%的疟疾病例来自流动人口,2000年和2006年分别发现1例流动人口疟疾病例后,该县无疟疾病例发现,该县流动人口疟疾病例均为间日疟原虫感染,该县未发现有在国外感染的疟疾病例,见表1、表2。

3 讨论

广西历史上属于我国4大疟疾高度流行区之一,存在有4种疟原虫流行,4种传疟按蚊,而苍梧县属于广西疟疾高度流行区县份之一,但该县与广西其它疟疾高度流行区的县份不同之处是[6];上世纪60年代以前当地居民中只存在3种疟原虫流行,即恶性疟、间日疟和三日疟原虫,但以恶性疟原虫感染为主,恶性疟原虫在当地流行时间长,对当地居民危害大并易导致疟疾病例死亡,直到1973年在当地居民中发现最后1例恶性疟病例至今未发现有恶性疟病例,该县医务工作者前后用了23年的时间控制了该县的恶性疟流行,1990年该县在当地居民中发现最后1例间日疟病例,前后用了40年的时间[7-8]。1964年该县发现最后1例三日疟病例。该县于1988年经自治区卫生厅组织专家考核达到国家卫生部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即当地居民无恶性疟病例,疟疾病例连续3年控制在1/万以下[9]。

图1 1950—2015年苍梧县当地居民与流动人口疟疾病例分布

表1 1950—2015年苍梧县当地居民与流动人口疟疾病例统计表

表2 1980—2015年苍梧县流动人口疟疾病例及感染地分类

该县在过去65年的疟疾防治过程中与广西其它县份相似[10],前后经历了疟疾流行控制期(1950—1979年)、基本消灭疟疾期(1980—1999年)、基本消灭疟疾巩固期(2000—2009年)和消除疟疾期(2000—2009年)等 4个时期,在这4个时期中,当地疟疾防治最艰难属疟疾流行控制期,前后经历了30年,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该县各乡镇均存在疟疾流行,疟疾病例数量多,传疟媒介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及经费不足[11],因此,该县全面采取以查找疟疾病例并彻底根治为主,保护健康人群,预防疟疾传播的综合性疟疾防治措施,简称为“三根治、一预防、两喷洒”即对有疟疾发病史的人群采取当地疟疾流行前、中、后期进行抗疟药物根治[12-13],对健康人群在疟疾流行期进行预防服药,对疟疾流行严重的村屯进行疟疾流行高峰前期和流行期进行喷洒灭蚊,50年代喷洒灭蚊以可湿性“六六六”为主,60年代以“DDT”为主,80年代后全部采用菊酯类杀虫剂进行喷洒灭蚊[14-15]。在疟疾流行控制期当地的疟疾流行处在极为不稳定状态,容易受到社会经济及社会局势变化的影响,该县居民中在60年代初期和70年代初期均出现疟疾病例数量增多的现象,但该县当地居民中的疟疾病例数量每个年代总体呈现阶梯式下降[16]。

该县疟疾防治进入80年代后同样面临流动人口输入性疟疾的问题,但该县的流动人口疟疾病例与广西其它县存在有不同之处,全部流动人口疟疾病例均在本省和省外疟疾流行区感染后带回,流动人口疟疾病例全部为间日疟病例,而近几年广西从非洲和东南亚国家返乡的务工人员又将4种疟原虫带回当地,并且以恶性疟病例为主,给当地的疟疾防治带来新的挑战[17]。

苍梧县2015年经专家组考核各项指标达到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要求,但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人员来往频繁,流动人口中的疟疾监测仍然需要继续加强。

[1]刘霞,洪波,陈国林,等.广西浦北县1952—2012年疟疾防治效果评价[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8):1173-1175.

[2]黄剑魁,农幼丰,黎军,等.1952—2010年广西宁明县疟疾防治效果评价[J].医学动物防治,2011,27(5):405-407.

[3]龙超年,黎军,黄亚铭,等.1951—2010年广西凤山县疟疾防治效果评价[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2,6(1):3-5.

[4]韦斯亮,卢明飞,黎军,等.1950—2010年广西横县疟疾防治效果评价[J].医学动物防制,2012,28(3):244-246.

[5]银朗月,黎军,廖东铭,等.1950—2010年广西宜州市疟疾防治效果评价[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杂志2011,22(4):19-21.

[6]雷学辉,刘田清,唐吉荣,等.1953—2012年广西资源县疟疾疫情分析[J].现代医学,2014,43(2):150-154.

[7]马小垒,房天喜,邓凤姣,等.1951—2010年广西全州县疟疾防治效果评价[J].中国保健营养,2013,1(上):398-400.

[8]韦亚,马昌相,罗柳青,等.广西东兰县1951—2010年疟疾防治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2):2976-2978.

[9]李登怀,黄亚铭,夏显桃,等.1950—2009年荔浦县疟疾资料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1,17(2):160-161.

[10]荣光雄,吴进儒,黎军,等.1951—2010年龙胜县疟疾防治效果评价[J].预防医学论坛,2011,17(10):944-945.

[11]李新德,黄亚铭,熊昊,等.1950—2009年桂林市疟疾防治效果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5):131-132.

[12]林桢,黄亚铭,梁家习,等.1956—2009年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疟疾防治效果评价[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0,26(7):537-539.

[13]王福春,黄亚铭,韦海艳,等.1950—2009年广西靖西疟疾防治效果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7):124-126.

[14]蒙日朗,黄亚铭,蒙俏俊,等.1958—2008年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疟疾防治效果评价[J].热带医学杂志,2009,9(11):1306-1309.

[15] 林康明,黎军,杨益超,等.2013年广西输入性疟疾疫情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13):2439-2442.

[16]林桢,黄亚铭.广西流动人口疟疾监测与管理[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2,6(4):216-218.

[17]蒙日朗,黄亚铭.东南亚国家疟疾流行及防治概况[J].中国热带医学,2010,10(2):244-246.

本刊写作要求: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1.本刊所发表的论文一般情况下必须有参考文献,应以作者亲自查阅和借鉴过的公开文献为限。参考文献除定义、法规、标准外,尽量引用近五年的文献。

2.文献的作者3人以下一并列出;3人以上,写出3人后,加“,等”。正文引用文献的中国人名应使用全名,不得出现“许氏”、“王氏”等非规范写法;中医古籍人名应写出朝代和人名,如可写成“明代李时珍”。出版项中的出版地有多个时,只著录第一出版地。

3.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于正文后;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个位对齐,并用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正文指明原始文献作者姓名时,序号标注于作者姓名右上角;正文未指明作者或非原始文献作者时,序号标注于句末;正文直接述及文献序号将之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时,不用角码标注。

4.图中引用参考文献,按其在全文中出现的顺序编号,在图的说明或注释中予以标注,图中不应出现引文标注。表中引用参考文献,按其在全文中出现的顺序编号,在表注中依次标注;或在表中单一栏说明文献来源,该栏应列出文献第一作者姓名,在姓名右上角标注文献角码。

5.同一文献在正文中有多处引用,文后只列一次,参考文献列表中可不用标注页码,在正文中引用位置右上角,标注参考文献序号和引用起止页码,例如“十二指肠[4]47-59。”

本刊常见文献格式规定如下,投稿者请以下列格式为准:

[期刊]作者.文章题目[J].刊名,年,卷(期):起页-止页.

[书籍]作者.书名[M或S].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页-止页.

[专利]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国别,专利号[P].出版日期.

[学术论文集]作者.题目[C].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年:起页-止页.

[报纸]作者.文章题目[N].报纸名,出版年月日(版).

Evaluation of Prevention and Cure Effect of Malaria in Cangwu in Guangxi from 1950 to 2015

PAN Gui-qiu1,YANG Min-sheng1,SU Han-shi1,HUANG Ya-ming2,LI Qi-ming3
1.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and Control,Cangwu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enter,Wuzhou,Guangxi,543119 China;
2.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and Control,Guangxi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enter,Nanning,Guangxi,530028 China;
3.Department of Disease Preventive and Control,Wuzhou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enter,Wuzhou,Guangxi,543000 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effect of malaria of 65 years in Cangwu in Guangxi from 1950 to 2015 thus providing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malaria in future.MethodsThe prevention and cure data of malaria from 1950 to 2015 in our county were collected and sorted up,and the Excel software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chart making.ResultsThere were three kinds of malaria infection before the 70s,taking the malignant malaria as the main,which is a highly-mixed malaria prevalence county in Guangxi,the ratio of malignant malaria in 50 s and 60 s was respectively 48.65%and 49.03%,and there were 12 000 malaria cases and 22 315 malaria cases in 1950 and 1963,and the morbidity of group was respectively 37 838.9/100 thousand and 62 517.5/100 thousand,and after the comprehensive malaria prevention and cure measures,the last case with quartan malaria,last case with malignant malaria and last case with vivax malaria were discovered in local residents respectively 1964,1973 and 1990,and then there were no cases with malaria,and the case with overseas imported malaria begun to occur in 80s,and all cases were the patients with vivax malaria infected in our province and other provinces,and the last case with overseas imported malaria was discovered in 2006,and the malaria case had not been discovered in our county so far.ConclusionThe prevention and cure effect of malaria is good,which effectively eliminates the harm of malaria to the local residents.

Malaria;Control;Elimination;Overseas imported malaria

R531

A

1672-5654(2017)05(c)-0001-04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15.001

2017-02-24)

潘桂秋(1969-),男,广西梧州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黄亚铭(1953-),男,广西南宁人,博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从事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E-mail:1724501964@qq.com。

猜你喜欢
苍梧县疟原虫疟疾
小小行医记录折射红色卫生事业——苍梧县汇票背后记载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防疫工作
中国荣获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无疟疾”认证
研究揭示疟原虫对青蒿素的耐药性机理
疟原虫可“潜伏”血液数月
联合国宣布阿尔及利亚和阿根廷根除致死性疟疾
太空技术预测疟疾暴发
能迅速杀死传播疟疾蚊子的转基因真菌
河南省首例输入性诺氏疟的诊断和分析
类人猴疟原虫:另一种可能感染人类的灵长类疟疾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