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丽
(福鼎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福鼎355200)
小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王小丽
(福鼎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福鼎355200)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转合”资源,“整合”课型,“融合”学科,里外“应合”,注重运用实践,提高小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资源转合;课型整合;学科融合;实践结合
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以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用策略,提高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将其作用最大化,还应对教材中一些资源加以转化整合,让学生在“转合”中得法。
(一)图文转合,习得方法
非连续性文本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图文结合。[1]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对文本的理解。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插图,通过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展开联想,再与课文相互对照,让学生习得读图方法。如教学《哪吒闹海》时,对“哪吒一纵身,趁势抖出混天绫”句中的“纵身”一词,学生理解不一。这时,可让学生通过观察文中插图帮助理解,再结合上下文来印证。通过观察,学生敏锐地提取了画面中“哪吒高高跳起”这一关键信息,再结合上文中“三太子举枪便刺”这句话,理解了“纵身”的意思。在图文对照阅读中,学生尝试提取关键信息互为补充,以图释文、以文释图,习得了提取信息、图文互释的阅读方法。
(二)文本转合,引导重构信息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目的在于利用信息。而信息重构,是有效利用信息的前提。教师可以通过文本转合让学生学习如何重构信息。如在教学故事类文体时,可引导学生绘制故事情节鱼骨图、人物关系图等,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在教学游记时,可以让学生试着画画游览路线图,以明确作者的写作顺序和写作方法。这样的文本转合训练,可使学生的阅读思维可视化、显性化,逐步提高学生重构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袋麦子》时,初读课文后,出示一张表格,让学生从文中提取并整合关键信息,尝试将连续性文本转化为非连续性文本。表格如下:
在提取、整合、比较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对故事的主要脉络有了较清晰的了解。学文后复述故事时,通过出示填写完整的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复述故事。这是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之间的二度转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怎样根据需要提取与重构信息。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训练不应仅仅在阅读课中进行。教师要有意识将此能力训练寓于不同课型之中,尝试在不同课型中交叉渗透,多方面多渠道丰富阅读实践。
(一)与口语交际的整合
口语交际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都指向生活运用,若能将二者整合,既能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引起学生兴趣,又能提高训练效果。例如,教学口语交际“指路”时,创设情境:一名游客在公交车站点向学生询问去某地该乘哪路车。要想给这位游客指路,学生必须先学会看“公交车站牌”这一非连续性文本。此时,出示“公交车站牌”,指导学生学习看站牌,进行“指路”练习。几次练习之后,学生对怎样看“公交车站牌”已经驾轻就熟。这样的整合,可以让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时得以提升。
(二)与习作的整合
苏教版的教材中,与非连续性文本整合的习作内容不少,如设计动物名片、写黑板报稿、记一次实验、调查统计谈感受等。教师教学此类习作时,切不可忽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培养。如:执教“设计动物名片”时,先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来充实对动物的了解。这些资料,包括了图画、数据、图表、网页等非连续性文本,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在引导学生研读例文时,除了关注写作内容及写作方法上的特点外,还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动物名片”在版面设计上的独有特点,为自己创作“动物名片”做准备。
小学教材中,除语文学科外,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多以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呈现。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当地选用一些其他学科的文本资料,与语文学习中的连续性文本相融合,必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2]
(一)与数学学科融合
数学教材中,经常出现图表,而学会阅读图表,也是语文学习的任务。若能将二者相融合,必能事半功倍。如:执教“调查学校的绿化情况并说说对学校今后绿化的建议”实践活动时,除了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等语文实践之外,还可以将数学学科中的统计图表引入,让学生明白,用上统计图表这一非连续性文本,可以让表达更加简洁,让建议更有说服力。在引入图表时,教师特别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图表阅读方法的引导,让学生明白看图表首先要关注图表的标题、类别、数据等关键信息,再根据需要有针对性的提取信息,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与科学学科融合
科学学科的教材中也不乏非连续性文本,如实验方案、实验记录表、各种插画等。教师若能在恰当的时机选择恰当的文本引入到语文课堂,定能让语文课堂“锦上添花”。如:苏教版二年下册《蚕姑娘》一课,用生动、充满童趣的语言介绍了蚕的生长过程。而本册《科学》中的《动物的生命周期》一课,恰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了蚕的一生,简洁明了。在教学中,若能将《科学》中的文本内容引入,让学生进行对照阅读,既能让学生对蚕的一生变化有更理性的认识,又能让学生对文本的语言形式产生极大的兴趣。
教师要强化“用”的理念,打通课堂与生活的“通道”,里外“应合”,引导学生运用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方法,迁移经验,提高学生实践运用的能力。
(一)链接生活,引入资源
生活中不乏非连续性文本,如:产品说明书、广告词、景区导游图、列车时刻表、微信等。[3]教师要适时链接生活,引入资源。
例如,前几年,笔者学校进行班班通建设,给每个班级配备了电子白板。电子白板如何使用?学生们充满了好奇。这是学习阅读说明书的一个契机。要想快速阅读说明书并学会操作,需要图文关联,选择、甄别需要的信息,并加以运用。通过实践,学生逐渐明白:阅读说明书,要注意选择需要的栏目、抓住要点认真阅读,再根据说明谨慎操作。这是阅读与生活相融通的过程,通过阅读、讨论和实践,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生活运用,实践能力
大多学生对于自己创作非连续性文本有着极大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创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运用的热情。如一年级可以开展“图画日记”活动,让学生用图画和简单的一两句话记录自己生活。中高年级可以组织开展设计书签,为班级活动制作海报等活动。网络上有溜溜球玩法“十招”,一些学生在此基础上摸索创新了一些玩法,也画出了示意图,张贴在教室里。通过阅读和创作“溜溜球玩法示意图解”活动,学生的阅读图解类文本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1]朱玲娟.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5(9).
[2]徐虹,盛新凤.“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2013(6).
[3]王小毅.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的有效途径[J].小学语文,2013(12).
G623.23
A
1673-9884(2017)06-0048-02
2016-12-17
王小丽,女,福鼎市教师进修学校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