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子标
摘要:加强文化建设,能够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加强文化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是我国现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思想保证;是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文化建设 战略地位 认识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既是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潜在于人们精神世界的人文诉求,更是当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重大文化命题。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加强文化建设,能够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塑造人的工程。人是现代文明的主体,社会现代化依赖于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成败及其成效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我国GDP年均增长率的10.125%中,有10.125×17.88%=1.81个百分点是由教育发展所带来的。”因此,“教育立国”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战略选择,而教育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必须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加及其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因此,要大力加强文化工作,激发民族生命力、民族创造力、民族凝聚力,调动亿万人民群众主人翁的责任感、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政治热情和劳动积极性,从而使精神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二、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加强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思想保证
“信息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无法在孤立封闭的状态下获得发展,它总是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渗透中发展演进的。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必然产生文化传统的优胜劣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由此带来了文化交流的两重性: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生长,也会削弱民族文化的优势。当一种强势的外来文化传入,被民族成员普遍接受并内化为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时,往往会引起主体文化的变化或变异。”
目前,我国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也要求我们刻不容缓地加强文化建设。
一是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不断增强,资本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冲突、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日渐显现。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战略研究者约瑟夫·奈就提出,“价值标准”、“市场经济”和“西方文明”在国际事务和国际交往中具有不同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软实力”性质。另一位美国学者摩根索认为,具有帝国主义性质的文化传播,“能够征服和控制人的头脑”、“改变两国权力关系”,使他国“对它唯命是从”。
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的法则也不断渗透和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社会的各种丑恶现象在滋生蔓延。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是优胜劣汰经济,“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每个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求生存、求发展必须有一套求生存、求发展的本领。“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领域,人们看到:钱,在改变着人们的社会地位;钱,在改变着人们的兴趣爱好;钱,在改变着人们的相互关系;钱,在改变着人们的道德观念。”人们习惯以物质利益为标准评判人的价值,包括许多军人也更加推崇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成就的“企业明星”、“大款”、“创业者”。
三是社会上一些落后的腐朽文化仍在侵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当代中国社会世俗化的气氛愈来愈浓。对欲望的肯定、对享乐的追求、对消费的崇尚、对实用的信奉、对金钱的渴望,日益成为都市大众生活的主流。一些有相当艺术高度的文化产品也开始使用大众文化惯用的各种伎俩,如煽情、媚俗、悬念设置、广告爆炒等等。
三、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强文化建设,是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文化生活,对于多数社会成员来说,是对真、善、美的创造、追求和享受,没有文化生活的人,不是完整意义的人;而文化生活的需求是随着物质生活需求的增长而水涨船高的。“据统计,从1985年到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每人每年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的消费性支出从112.26元增长到627.82元,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由8.7%提高到12.65%;农村人均年文教用品消费额由占消费总支出的3.89%增至11.18%,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的增长。”
文化需求不仅包括对图书、电视、电影、辅导班、音乐会的需求,還包括对文化环境的需求。所谓“文化环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的道德状况、社会风气、人际关系、观念、民众心态、法制水平、安全感等等,可以称之为“软环境”;二是建筑风格、文化设施、人文景观、卫生状况、大气质量、绿化程度等等,我们称之为“硬环境”。“文化心理学研究表明,文化环境可以使置身于其中的个体有意或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倾向、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诸方面与这种环境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个体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这种陶冶作用,较之于理论学习、政治教育、思想工作等形式,更具有教育作用的广泛性和教育效能的渗透性。”用两句古诗来概括,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综上所述,文化建设是事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发展、会不会变质、有没有前途的千秋大业,是决定我国在跨世纪发展中能不能实现宏伟战略目标的根本大计。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参考文献:
[1]胡平.文化的作用至关重要[J].理论前沿,2002(15).
[2]胡平.文化的作用至关重要[J].理论前沿,2002(15).
[3]李洪天. 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17(6).
[4]王书道.现代文化传播与国家安全[J].中国军事科学,2005,18(3).
[5]黄琳,许瑛.美国软力量的削弱[E].http://www.sina.com.cn.
[6]汉密.J.摩根索.国家间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90.
[7]郭政,李翔.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150.
[8]总政治部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167.
[9]郭胜伟.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确保军队文化建设的先进性[J].军事学术,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