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珺
摘要:在课程教育不断改革的背景下,我國很多高校打破了传统的教育制度与计划,将创新与创业作为大学生在校期主要的教育规划,这也是突显目前教育发展变化的一种表现。创新创业教育代表了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期望,是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且发掘大学生创业的潜能。勤工助学是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的一种形式,本文就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勤工助学的模式展开分析。
关键词:创新创业 教育 高校勤工助学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45-01
很多大学生都没有工作和社会经验,在校期间一般也是接触兼职类的工作,对社会和工作的了解甚少,毕业后或者实习期间找工作经常会因为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而被企业拒之门外。所以这也是现在诸多高校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和勤工助学的目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和社会实践能力,可以让其在找工作期间更加具有竞争力。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一)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育,它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还能够训练人的新思维。创新教育从创新的角度出发,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学习感受,给学生带了不一样的乐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收获到成功的喜悦,这是所有的课本和成绩替代不了的一种创新体验和享受。[1]创新在训练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发现更多可行的机遇,让学生在发现机遇后,能第一时间不错过机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让学生将创新能力应用在现实生活中。
(二)创业教育
创业与创新教育两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创业的潜能,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创业教育和创新对于即将面临求职的大学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还能为大学生找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工作或者创业项目。在这一套综合性教育中,创新是主内,而创业教育是主外的角色,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实现的一种教学形式,而创新教育是奠定创业教育的基础。因此,创新和创业教育相结合,才能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大学生的潜能与才华得到充分的发展,也是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的一种表现。
二、高校勤工助学应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传统教育改良后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向,为大学生毕业后寻找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2]因此,在高校勤工助学模式中,引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其生活能力提升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让教育与时俱进、创新教育,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与生活,对日后的工作与生活有一个全面的规划。
(一)以“济困助学”为目标,创新勤工助学模式
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的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增进大学生对工作、社会和创业的认知。勤工助学是目前所有高校教育中的载体,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高校教育中一种引用较多和最久的教学形式。虽然高校提供勤工助学机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那些贫困学生,减轻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3]但是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工作都是以劳务为主,加上学生就任的这些工作大部分是劳务性质,致使学生对勤工助学产生消极的情绪。在勤工助学中应用创业模式,将济困育人与勤工助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对其的热情,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给学生更自由和多样化的选择,让学生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创造能力。因此,在高校勤工助学模式中,引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让教育与时俱进、创新教育,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社会与生活,对日后的工作与生活有一个全面的规划。
(二)以网络媒体为载体,拓展勤工助学岗位
在创新创业的教育背景下,可以将网络媒体引用在勤工助学中,将校内校外的资源进行综合的整理和管理。在学校内专门成立勤工助学的微信公众平台、微博、QQ群,让勤工俭学的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查阅信息,提高大学生找工作的效率。在设置以勤工助学为载体的网络媒体时,为了确保学生工作的安全性,需要对勤工俭学的学生的专业、班级、家庭地址和家长信息进行登记。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课程教育制度不断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环境下,高校要改进传统的勤工助学模式,引用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为在校学生在寻找兼职工作中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让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还为大学生求职和创业提供了实际的帮助,让大学生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与能力,找到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工作和创作项目。
参考文献:
[1]石建梅,丁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勤工助学育人实践探析[J].艺招生与就业,2016(20):143-144.
[2]熊英,梁东送,农庆能等.创业教育背景下勤工助学的发展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46).
[3]蒋玄.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勤工助学途径探讨[J].延边党校学报,2014(5).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