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长清
摘要:音乐素养的培养能够对大学生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高校的扩招,以及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并存的今天,在校大学生学习音乐的时间与经历微乎其微。在这样的环境下对大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行之有效的培养,借助现有的、当代大学生喜欢接受的方式进行音乐素养的养成教育,这是值得探讨的有效路径。新媒体是科技高速发展带来的成果,而媒体技术的演变与进步,时时刻刻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电脑音乐 MIDI 音乐素养 音乐创作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1-0080-03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养成现状与背景分析
(一)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养成对其各方面成长的影响至关重要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等文件的发布,进一步确立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将其列入学校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当中。音乐素养的养成在当代大学生学习、工作的过程当中作用是重大的,音乐素养的养成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与此同时,高校对于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核方式等方面也应积极思考,并推出合理的措施共同推进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养成。同时,对大学生进行音乐素养的培养也是人们实现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需要。
辛颖、刘纪秋在其论文《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大众文艺》,2010年第17期)中提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还有利于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步入社会,充满热情地投入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之中。”在众多有关大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教学改革中,许多高校针对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素质等方面的教学进行的大胆改革,比如,在课程设置、人员配备、教室配置、考核方案等方面都做了针对性的实践,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音乐素养,让我们的大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二)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普遍缺失与表达路径过于单一不容回避
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1994年公布)是衡量本世纪美国音乐教育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标志,在世界音乐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个标准在其序言中指出:“艺术教育有益于学生,因为他能够培养出完整的人,学习艺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修养的形成,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胡艳在论文《论当代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安徽文学》,2011年第8期)中提到:“由于长时间应试教育的影响,国内的教育从基础教育至高等教育始终没有走出分数统治一切的阴影,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学生当中存在大量不完整的人才,很多高校将办校的重点放在如何扩大建校规模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上,而不是看重培养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因此也就更谈不上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了。”很多高校为了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围绕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养成开设了许多音乐欣赏类课程,然而,由于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课程压力等现实原因,这些课程开设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从而导致学生在这些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没有能够真正的提高个人的音乐知识,进而引发整个音乐课程学习兴趣不高。
(三)新媒体艺术的出现,为音乐的鉴赏、传播、创作等活动搭建出“数字化”“实时化”“互动化”等多元化的承载平台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斯蒂夫一琼斯在《新媒体百科全书》导言中写道:“对于新媒体的惟一完美的定义无疑来自于对历史、 技术和社会的综合理解”。新媒体艺术的承载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即语言艺术(如网络文学的兴起)、舞蹈及表演艺术(运用声、光、电等新的技术手段)、视觉艺术、影视艺术、音乐艺术(电脑音乐)等。
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对新媒体艺术有如下阐释:既然我们把建立在多媒体电脑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媒介称为新媒体,那么新媒体艺术就是指以多媒体电脑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传播、鉴赏与批评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
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应用新媒体技术平台进行音乐素养的养成,运用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音乐思维或音乐诉求的表达路径等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拓宽大学生音乐素养及表达路径的意义
在新媒体艺术手段、数字化的音乐平台下,结合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学习与接受知识的特点,进行音乐素养的养成以及音乐表达路径等方面作一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新媒体艺术的研究,大学生音乐素养养成的研究,以及对音乐艺术作品在欣赏、学习、创作的过程引入新的载体等,都将是很有意义的。
(一)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音乐类课程中不能有效将乐谱“转化”成“可听”的音乐作品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瞬息万变的社会进程当中,依赖计算机技术而发展壮大起来的新媒体艺术在各个方面都起到了巨大作用,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运用数字化音乐制作技术进行音乐制作、音乐试听,能够更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音乐,自主进行音乐创作与制作。在全新的音乐欣赏、音乐制作模式不断地涌现的今天,在新媒体艺术环境下进行音乐学习,让新媒体技术与音乐类课程进行有效融合,高校大学生通过个人笔记本电脑,或者智能手机就可以进行音乐的欣赏、制作以及传输,将自己的音乐灵感付诸实践。
(二)改变传统音乐类课程“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的现状
传统音乐类课程“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的现象存在已久,我们通过对比各个高校有关大学生音乐素养类课程的设置中发现,有很多学校的音乐素养课仅仅是象征性的开设一门音乐欣赏课,大多数大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也是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去学习,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很难有音乐基础知识,如乐理、视唱练耳、器乐等相关知识的讲授,只是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音乐会,或者通俗歌曲。课程考核的方式也比较单一,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写一篇听后感或观后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音乐素养的养成,其效果收效甚微。彻底改变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使各个环节支离破碎,不能很好的衔接,音乐课程之间缺乏有机整合与交融的教学现状已迫在眉睫。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将音乐欣赏、音乐基础知识学习、音乐创作等环节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做到每门课程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能够体现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与高度统一,相互之间深度融合。
(三)改变以往学生学习音乐过程中对于音乐作品的鉴赏、音乐传播、音乐创作等环节表达路径不够通畅的现状
借助多媒体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学生通过下载手机APP,如苹果公司的Garage Band軟件,可以在手机上进行音乐的创作,并且通过WiFi或蓝牙还可以实现3位好友同时进行音乐制作,学生可以将停留在纸上的音符输入电脑、手机然后进行乐器选择、音响调试、配器等,这些均在电脑音乐系统中得以实现,这种运用电脑音乐技术同音乐类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很好的解决由于条件(没有管弦乐队进行排练、演奏等)限制,使音乐作品不能够达到模拟实际演奏及演唱的效果的现状,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赏析、音乐创作的方法,激发学生深度参与音乐课程学习和创作的积极性。
三、结语
在新媒体艺术的大背景下,以电脑音乐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音乐平台,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克服大班额情景下个别指导实现困难、教学模式老化,师生互动性差的不利因素,进而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新媒体音乐技术与大学生音乐素养课程的深度融合,将当代大学生的音乐生活带进了全新的境界。科技与教育高度融合的今天,科学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音乐课程的学习,依托新媒体试听与传播技术进行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养成教育,这种方式的变革,其最终的目标是在大学生进行与音乐相关的过程当中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音乐学习、赏析为基础进行研究,通过这种方式的改变,使学生在参与音乐相关活动的过程中与活动结束后能够让自身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文瀚.新媒体艺术的技术本源、文化身份与价值表达考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05).
[2]肖永亮.新媒体艺术的审美评价[J].艺术评论,2009,(07).
[3]张欣.关于提高当代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24).
[4]许鹏.论新媒体艺术研究的特殊内容与方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01).
[5]吴艺.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初探[J].黄河之声,2013,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