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主观性及其在政治语篇和文学语篇中使用目的的差异

2017-07-18 08:33刘阳娟
现代交际 2017年13期
关键词:目的视角认识

刘阳娟

摘要:基于体验哲学的隐喻既是命题思想的一种呈现,也是说话主体内心情感、视角和认识的表现。本文拟从情感、视角和认识三维度讨论隐喻主观性在政治语篇和文学语篇中不同的话语建构功能。结论:在政治语篇中,隐喻是作为意识形态建构的一种工具,旨在实现一种社会建构或群体建构;在文学文本中,隐喻则是说话人建构自我的一种工具,旨在让听者/读者理解、接受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隐喻主观性 情感 视角 认识 政治语篇 文学语篇 目的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78-01

一、隐喻的主观性

隐喻的主观性体现为:其一,语言具有主观性,几乎不存在不带主观性的语言;其二,人作为隐喻的说话主体具有主观性,这一主体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通过隐喻来表达自我;其三,隐喻产生后接收者对于隐喻的推理和理解也具有主观性,既要通过语境来推理,又要不断尝试去探究说话主体的意图。

隐喻主观性可作情感、视角及认识层面的探讨分析。情感包括在情感、情绪、意向、态度等多项因素;视角表示说话主体对客观情状的观察角度,这种视角主观性经常以隐晦的方式在语句中体现出来(沈家煊,2001);而认识指说者对世界的认知和感知受其经验的影响,因而在“生产”和理解隐喻过程中会受到相关认识背景的有力推动或阻碍。

二、政治语篇和文学语篇中隐喻的主观性

(一)政治语篇中隐喻主观性的分析

例1:These forces have nearly destroyed our nation in the past.They plague us still.They fuel the fanaticism of terror.

克林顿在1997年就职演说中用“plague”一词生动地将“偏见”比作“瘟疫”,表明了其对“偏见”的厌恶和痛恨之情。作为统治者,他表明自己情感的目的不单纯地止于发泄个人情感,其深层次的目的在于通过表达个人情感来感染、影响、号召其听众与自己达成一致的共识,形成共同的群体观和社会观。

例2:In the face of our common dangers,in this winter of our hardship,let us remember these timeless words...let us brave once more the icy currents,and endure what storms may come.

在2009年的就职演说中,奥巴马通过使用“storms”一词,概念隐喻“CHALLENGES ARE STORMS”得以建立。奥巴马认为美国面临的挑战就像一场风暴,呼吁人们携手共同应对这场“风暴”。奥巴马多次使用集合人称词(our,us),这种视角仿佛使奥巴马将自己和广大听众置于同一艘游轮之上,同舟共济。

例3:Some see leadership as high drama and...But I see history as a book with many pages,and each day we fill a page with acts of hopefulness and meaning.

在2005年的就职演说中,布什把历史比作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頁都由自己亲自书写,这是布什个人对历史的认识,他以隐喻的形式感召人们主动行动起来成为书写历史的主人。听众必须了解说话者这一认识意图,方能正确理会该隐喻的含义。

(二)文学语篇中隐喻主观性的分析

例4:But in London I feel like a spider...so he must spin,spin,spin,and all to no purpose.

劳伦斯在《沉闷的伦敦》中将处于伦敦的自己比作一只不断织网的蜘蛛,乏味且令人窒息,显然这是其个体感受,但他在通过隐喻表达自我时主动建构自我,让观众看到、理解并且赞同接受自己的观点,如舞台上的一种戏剧行为,让台下的观众看懂听懂就是其意图。

例5:Entomologists tell us of a strain of ants known to science as the sanguinea—a species so martial and imperial in disposition that they are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army ants or soldiers.

由于我们的头脑中已经储备了许多关于“ARGUMENT IS WAR”的隐喻,Goatly用战争隐喻的视角来看待蚂蚁王国里面遇到的一些冲突问题,所以能够迅速地帮助我们理解蚂蚁王国。写者主体是希望通过该视角的隐喻来使自己在文章中的思想更流畅明晰、易于被读者接受。

三、结语

隐喻主观性有三大成因:其一,语言具有主观性;其二,隐喻的表达主体具有主观性;其三,隐喻产生后接收者对其理解和推理具有主观性。隐喻主观性表现在三方面,即情感、视角和认识。在政治语篇中,隐喻往往是意识形态的工具,用来建构一种群体共识或者社会共识;在文学文本中,隐喻则是说/写者建构自我的工具,通过隐喻主动表达自我,努力让接收者理解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1]Finegan Ard.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 An Introduction[C].Cambridge: CUP,1995.

[2]Goatly.Andrew.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M].New York: Routledge,1997: 163.

[3]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14-25,192.

[4]Smith Carlota S.Subjectivity in Texts[C].Cambridge: CUP,2003.

[5]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0.

[6]萨伊德.语义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02-307.

[7]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8]朱炜.隐喻的主观性与阅读位置的建构[J].外语学刊,2008(6).

[9]魏在江.隐喻的主观性与主观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报,2007(2).

[10]曾大伟.强烈的作家主体性的投射——试论D.H.劳伦斯小说散文风格的特色[J].外国语,1995(3).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目的视角认识
廉洁校园文化建设在预防职务犯罪中的作用研究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真实世界的寓言
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较研究述评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摭谈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