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冉冉
摘要:本文简要剖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可能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运用Vensim软件进行仿真分析以及敏感性分析,探究影响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出相关建议,以增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后劲,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进程。
关键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产业集群 系统动力学 影响因素
1引言
受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电子信息业增速有所放缓,传统信息产业增长乏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崛起,不断发挥引领作用。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政策带动、市场拉动、创新能力推动效应的逐步放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式发展,逐步进入快速成长期,前景看好。本文旨在探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推进产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界对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姜霞(2014)引入武汉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案例,对其持续发展动力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万幼清(2014)深入剖析了影响系统内个体经合关系的因素,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和集群属性影响产业集群发展。郑焱(2015)构建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影响模型探索网络要素之间的路径关系。王文婷(2015)基于钻石模型,从多个角度对影响产业发展因素进行了分析与定位。李俊强(2016)以河北省为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同发展水平各因素影响变化规律。本文在借鉴这些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系统动力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以探究影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因素。
2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系统动力学理论和产业经济学理论,依据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的复杂关系,作出假设:第一,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的演化作用受集群内产业及其他领域环境的影响;第二,用“有效专利”、“集群技术标准”、“企业数量”和“新产品销售额”表征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演化。在此基础上构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演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如图1:
3模型的检验与仿真研究
3.1模型的检验
本文针对模型整体结构以及各变量现实意义,控制辅助变量单位,使模型相关变量保持一致性。利用真实数据及相关指标的走向与模拟结果进行比较,能够较好的反映真实情况,模型仿真分析具有较高的有效性。
3.2模型仿真研究
系统模型对关键变量进行设置,从而得到四个状态变量的仿真结果,如图2。仿真结果显示,四个状态变量的数值在仿真时限内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新产品销售额,其次是企业数量,而增长幅度相对较小的是有效专利和信息集群技术标准。随着技术成果产业化,有效专利量也在逐年增加。集群技术标准的增速最为平缓,由于新兴产业的产品在互补性与兼容性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在技术研发阶段和技术成果产业化阶段都会提出并强化一定量的技术标准。当具备了一定技术标准后,新产品销售额增速开始加快,良性利润的增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企业数量同在2015年左右逐步加快。
根据前文的仿真分析,调控模型参数,观察其对模型整体的影响。
图2显示,调整政策因子,发明专利、集群技术标准变化相对较小,对企业数量和新产品销售额产生显著影响。政策因子代表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假定政策因子变为较小常数后,鉴于消费群体对新产品的接受程度降低,在集群发展初期,新产品销售额降低,吸引新企业的程度也在减弱;2016年后属于集群成长阶段,政策因子对其他主要变量的影响也在减弱,政策因子是否调整几乎不会再引起企业数量和新产品销售额的增速变化。
(2)图4显示,调整高校、科研机构支持力度后,集群技术标准、专利增量、新企业进入量分别于2014年、2015年开始出现明显差异。假定高校、科研机构支持力度变为较小常数后,表示高校、科研机构对信息技术产业集群较低甚至没有支持或合作的可能性。通过对比发现,集群技术标准、新企业进入量和专利增量先后受到该支持力度制约,表明在系统中高校、科研机构支持力度不仅对主要变量影响颇大,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3)图5显示,调整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集聚度后,企业数量、集群技术标准、发明专利、新产品销售额均出现了明显变化。调整技术创新能力、产业聚集度均为较小常数后,企业数量、集群技术标准、发明专利、新产品销售额先后受到技术创新能力、产业聚集度的制约,集群的技术水平偏低,系统演化状态处于劣势。
4结论与建议
仿真结果表明,该产业集群领域内新进入企业数量持续增加,产业聚集度持续增大、产业扩散度持续降低,新产品销售增长额与既有标准通过量于2016年左右增速急剧增大,专利增量增速相对较为平缓。由此可知2016年信息技术产业集群集群的演化作用开始增强。由敏感性分析可知,政府政策、高校、科研机构支持对产业集群前期演化有明显促进作用,后期作用不显著;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聚集度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基于以上结论,为加快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第一,加强政府与科研机构引导,合理规划产业集群。考虑演化作用的不同阶段,前期初步发展阶段,加大政府、高校或科研机构等支持力度;后期支持力度不宜过大,过度饱和反而会抑制产业集群的发展,此时政府政策对产业集群发展影响甚微,可缓慢退出。第二,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聚集度等技术因素对产业集群全阶段发展均有促进作用,可在不同阶段加以调整其引导力度。
参考文献:
[1]姜霞.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續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实证研究——以武汉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4(9):115-119.
[2]万幼清.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企业竞合关系研究[J].管理世界,2014(8):175-176.
[3]郑焱.基于知识网络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研究——以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为例[D].天津工业大学,2015.
[4]王文婷.基于钻石模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5(10):5.
[5]李俊强.基于分位数回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6(4):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