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马披铁金

2017-07-18 18:43索穷
西藏人文地理 2017年4期
关键词:马鞍金银工艺

索穷

藏地马语

旦争达杰是西藏当代民间收藏界响当当的中年才俊,人称“马王”。

藏人与马缘分不浅。

旦争达杰的收藏范围恰是西藏古代马具。

“马”,藏语称“大”,光是它的别名少说就有20种之多,“海生”、“聪慧”、“财之子”、“风中的木马”等。

马,是藏族群众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和娱乐工具,也是他们的亲密伙伴。因其在社会生活中运用广泛而对藏文藏语影响深刻。著名的《藏汉大词典》中有关马的词汇是很多的达170多例。这170多个词汇包涵马的颜色、性情、种类、器具、关于赛马、关于马的劳作特征、外形特征以及与马有关的地名、马及其有关的佛教用语等。

藏语中的“马”,也经常用在俗语或比喻句中。例如:大江米江:意为单人匹马,单枪匹马,喻孤独无援、势单力薄;大郭鲁须:谓马头羊尾,首尾不称;大及噶尼:即一马双鞍,喻一人肩负不起两种或多种责任;大托卓思:乘马见蝼蚁,极喻垂青于微贱;大玛切暂:马儿将疲未乏,义谓勉强持续不断;大雅郭哲:牛马并头,意为勉强凑合不能结合者;大素卒接:马迎指头送,来时派马恭迎,去时用手指路使其自去,谓前恭后慢,有迎无送。这些句子明显地都带有藏民族特有的生活和文化色彩。

而在藏传佛教的祈祷仪轨中有一种仪式叫抛撒“龙大”,指一种将虎、狮、凤、龙之图像印在纸片的四角,驮着珍宝的吉祥宝马图印在纸中央的供山神品。藏语“龙大”之“龙”指“风”、指运气,“大”,也相当于发达、升运,“龙大”实指增加人的福运。“大”也有人认为指“马”,所以“龙大”在汉语中被直译为“风马”。

另外,藏语中常用“马”喻指“好人”,表明马在藏族人心中的特殊地位。

藏族地区地域广博,交通运输工具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而马在很长时间内都是最重要、最得宠的交通工具。旧时马有专门的驿站、马差、马仆。当时茶马互市,茶马古道中“马”是一个独特的风景。

骑士后裔的旦争达杰自然是从小爱马如怡。在他十几岁还没有参军时,老父亲就花大钱买了一匹当地赛马场上有名的枣红走马作为成年礼物送给了他。

旦争达杰下了马背就去参军,当了武警战士,学到了知识、文化。

回家参加工作后,这个以外出闯荡为荣的康巴家族之子又萌生了去拉萨的冲动。

1997年夏季的一天,旦争达杰来到拉萨。

看到年轻的房东夫妇每天早出晚归,他好奇。知道他们是去学英语。聪慧的旦争达杰便要跟着他们去学文化,到童嘎英语学校去听英语。

巧了,他在学校里遇到一个玉树老乡,两个好朋友每人掏200元钱开始合伙做生意,从一个河南老人手里用400块钱购进一只雄鹰雕件,不到一会工夫卖出800块钱,噢,“原来做生意这么容易!”康巴人的性格是做事干脆。

这时候,老父亲亲自缝制并托人捎来的两匹惟肖惟妙的毛毡马玩偶,又一次勾起了他的故乡回想和对出产在那里的天骏的美好记忆。

慢慢地,生意越做越大。

剩下的就是坚持,以及辛苦而琐碎的日复一日。出生在贫寒家庭的人,自有吃苦耐劳的本性。正如拉萨的一句俚语“拉萨玛热辣撒惹”,意思是对于败家子来说“圣地”(拉萨)是他们 “挥霍”“失财”( 辣撒)的地方,毕竟,一切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他的努力好学和付出很快有了回报,开始有条件走出国门寻宝。“为了寻找马鞍,我去过土耳其,去过阿联酋,去过尼泊尔等南亚国家,全世界哪个人的手里有最好的马鞍我都知道。说句不谦虚的话叫一双慧眼走世界,很过瘾的!所以我能以最合理的价位拿到最值当的东西。我手机微信上的这个马鞍是刚刚一个蒙古朋友发来的,宫廷级别,要价50万元,不说50万吧,40多万肯定要,我手里头虽然有比这更好的马鞍,但是再拿下这个我也得掂量再掂量,因为老婆总会唠叨几句嘛,哈哈。”

遭遇铁籛金

还是那句话,马背上长大的童年对他影响很大,他对马和马具的感情融入血液。“但是当时的问题是好东西都留不住,总是想卖出去换钱。”

自从开始接触到铁籛金工艺马具,他好像突然开窍了。铁籛金工艺,藏语叫“瑟咋”。他说,籛金银工艺的“籛”或以“錽”字,又以“翦”字代替,即铁翦金、铁鋄金等,鋄(读wàn),意为马头上的装饰。

铁籛金银的出现时间众说纷纭,有的书籍标注始于夏商时期,有的资料则显示始于宋朝,而工艺来源有的说源自丝绸之路,部分书籍则有南传和北传的说法,无法断定始于哪个时期,但是能确定的是在元明清时期已经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普遍工艺,常出现在刀剑武器、法器、锁具、家具等器物上。

“鋄”字很难写,很多人都用“错金银”来代替,其实这是不准确的,错金错银是另外一种工艺。

马未都先生在某节目里这么描述:铁鋄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艺,因为金不附着在铁的表面,如果你用物理的方法,比如你像在铜、银等表面上用那种镏金的方法,他是不可以把金镏在铁上的,那么他只好用一种非常复杂的工艺叫“鋄”,这个“鋄”可以简单地解释为撞击,它是事先要把纹饰刻出来做好,然后用极薄的金,高速地撞击让它这个金粘连在上头,因为金是比较柔软的,延展性非常好,在高速的撞击下,金会依附于铁器表面,所以这就是称为鋄金的一种古老工艺。

工艺步骤大致如下:

一、在铁的表面挫出细密的网格纹。

二、将金银丝或者片按照預先设计的形状直接鋄在器物表面。

三、将器物入火烧到一定温度,然后用砑子将金银处理平滑,使金银结合得更加紧密牢固。

四、在金银片与线等的表面錾刻花纹,修整图案。

五、将金银以外的部分涂上涂层,使颜色加深以凸显金银图暗的光彩。

鋄金由于材质的珍贵,往往是级别与财富的象征,而鋄银工艺更是明清铁器装饰的夺目光彩。

鋄金银工艺除了铁鋄金,还包括铜鋄金、金鋄金、银鋄金等多种形式。流行的地域很宽广,旁及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到了明清时期,在藏传佛教地区流行甚广,尤以铁鋄金工艺见长,类型涉及马具、兵器、佛教法器和日常用品等。

但随着手工艺的发展,当运用更简单的方式可以制作同等甚至更高水平器物的时候,像铁鋄金这类复杂的工艺便渐渐被人遗忘,几近失传。所以现存于世的铁鋄金艺术品便尤为可贵。

比如摆放在达杰店铺里的这套马镫,龙口微张、怒目圆睁,仿佛霎时可腾空跃起、翱翔九天,生动形象,极具传世神韵,足见其使用者身份之尊贵。

战马,

披上铁金

旦争达杰说:在家乡 “平时几家人把一群马野放到山上。需要用马了,父亲就让我带上一坨奶渣占三分之二的糌粑团(纯细糌粑团会粘黏马牙),背着风口上去,喊它的名字,把马引上,喂食,带回家。

“拉萨人过沐浴节的日子正是我们草原牧民驯马的最好时候。这种马有个特殊的名称‘大讲玛——饿马,即赛马前为了激发其狂奔求食的欲望故意暂时不给喂料或限料的马。在这大概二十多天的训练时间里,不但要给爱马限料,使其肚腹收缩,还要每天凌晨天亮前最冷的时候把马牵到河水中的回流里,两人两边抓住马缰绳,用铜瓢往马身背部持续浇冰水二十分钟,上岸后再用毛毡保护起来。培养人与马的感情。也使人与马在这种最恶劣的条件下共同得到锻炼和提高。

“但是,我记忆最深的还是每年秋季家乡祭祀山神的日子,只允许男人去,叫‘吉伯大尼,意思是男子汉和骏马的专有游戏。男人们全副武装,骏马被打扮得威风凛凛。第一个仪式是早晨喇嘛在凛冽的寒气中带领众人焚香诵经、感谢山神护佑子民;然后由高僧大德率领众人‘冲洗山神——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这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即用一个圆满洁净的铜镜将山神照映其中,然后由喇嘛僧人一边念经一边往铜镜上浇灌净水并悬挂哈达,是为‘洗山。一时间,群情振奋、地动山摇,不知从哪儿,突然响起的阵阵啸叫声和欢呼声引得人欢马嘶、尘土飞扬,其中最激动人心的是随后举行的赛马会。

“当时。我们穿那种袖子又长又大的白色蚕茧布大衬衫,一边把双手放开在马上俯仰上身,双臂伸展左右摇摆,一边信马由缰让坐骑自由飞奔,嘴里喊着‘给嘿嘿!给嘿嘿!耳边灌进的却是高原的劲风吹进衣袖‘啪啪啪!啪啪啪!的声音,背上的钢枪叉子上挂的五彩旌旗也在‘哗啦啦地轰响着加入这天人合一的交响乐中,人想乐,马欲跑,风在吼;天是蓝的,草是绿的,云在飘荡,人与马在洁净得令人神清气爽的新鲜空气中同时进入一种无比振奋与亢奋的状态。

“说回来,我们这个节日现在也有,但是马少了。总觉得缺了些什么。我就更有收集马具的冲动。”

西藏出现马具的具体年代已经无法考证了,马在西藏主要有两种用途,一是作为交通工具和驮运货物,旧西藏达官贵人的出行,都是骑马。而茶马古道运输茶和盐,马是必不可少的驮运工具;二是作为战场上的作战工具。西藏的地域形势很大一部分是草原,这决定了作战方式更多的时候是在铁骑上拼杀。正因此,马具特别能体现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印痕:藏族的图案,蒙古族的工艺,满族人喜爱的形状以及汉地的景泰蓝材质。

他自发成立了西藏战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旦争达杰说:“我凭我的眼力和胆识,把最好的马具找到,最终的目的是留给这个社会,留给后人,留给世界。现在你觉得一个马鞍四五十万,贵。但是如果全世界的顶级马鞍收到一起办个马文化博物馆,那是无价的。我现在有20多个非常好的和顶级水平的马鞍,还在收,准备收到100套左右,最好的,将军级别的,宫廷级别的,我要做马文化的‘研究生。虽然我的家人也曾反对过,也有过犹豫,但还得做。人生有目标才会幸福。你來到这个世界,必定要留下印记。”

猜你喜欢
马鞍金银工艺
燃情岁月金银潭
“三八”节,来自金银潭医院的最美心愿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马镫与马鞍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昔日“气死龙王爷” 如今变身金银山
雕花马鞍
红马鞍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德珍:画梦里千年金银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