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罗红霞 图/本刊记者 向燕妮 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科研无止境,君子亦如兰
——记西南大学李长明教授的人文情怀
文/本刊记者 罗红霞 图/本刊记者 向燕妮 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简介:李长明,西南大学洁净能源与先进材料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中国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CRAIG访问教授,澳大利亚Wollongong大学荣誉教授,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名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洁净能源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杂志《RSC Advances》副主编、《Nanoscale》顾问委员会委员; Cell《Joule》顾问委员会委员;《功能材料》编辑委员会特聘编委(终身);2014、2015、2016年国际著名科学技术出版社爱思唯尔中国材料科学论文高被引用科学家。在材料科学、工程、化学和生物/生物工程四个领域列入国际数据库(ISI)重要科学排名“全球前百分之一科学家”;发表 SCI论文540余篇,有专利144项, 总引用20,000多次, H-影响因子73。主要从事绿色能源、生物传感器、微流控芯片和功能材料等研究领域。
导语:众所周知,材料、能源、信息是构成人类社会文明和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其中材料是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在全球能源日趋枯竭的当下,发展新型能源材料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以及研究者所重视。“十二五”以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不断成长,整体实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在洁净能源与新材料的研究领域,就有这样一位“大咖”,多年来,他默默耕耘在科研领域,为我国材料与能源的发展添砖加瓦,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他就是西南大学洁净能源与先进材料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长明。
部分科学技术成就和荣誉:
2016,国家“千人计划”评审专家、国家“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专项答辩评审会评专家、泸州市高端科技和产业发展决策咨询专家、重庆市产学研联合体协会理事长;
2015,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精英,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汤森路透全球化学与材料高被引华人科学家、重庆科技学院纳微复合材料与器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4,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团队)、广安市高端决策咨询暨投资促进专家、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顾问;
2013, 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名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发展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2012,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人才)、澳大利亚卧龙冈大学名誉教授、西南大学教育部海外名师、华南理工大学教育部学术大师;
2011, 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院院士、 中国“千人计划”国家特聘教授、苏州大学工业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与荣誉院长;
1999, 美国摩托罗拉杰出发明家铂金徽章;
1997, 美国摩托罗拉杰出创新黄金徽章奖;
1994—1996, 美国摩托罗拉杰出发明奖。
打开李长明教授的简历,有着诸多让人艳羡与惊叹的光环,在如此多荣誉的背后,除了景仰与敬佩,也让我们迫不及待地想揭开这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在科研领域里的“神秘面纱”。
在充满浓郁学术氛围的西南大学新能源与洁净材料学部,我们见到了李长明教授。身挎黑色双肩包,步履从容稳健,他款款地向我们走来,微笑着和我们打招呼,对不得已的迟到,他连声表示歉意,然而他只不过和约定的时间晚了几分钟而已。可见,他是一个时间观念极强的人。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眼前的李长明,我想儒雅一词再也合适不过,由内而外的儒雅风范,气度不凡,谈吐有度。这与我在采访之前脑中勾画的科研教授似乎不一样,原以为他是一位严肃而不善言谈的教授,但和他交流起来,却没有距离感,他的举手投足间温和得让人感到如此亲切,也使得整个访谈过程充满了轻松与愉悦的气氛。
李长明略带嘶哑的话语中带着浓重的四川地方口音,他端正地坐在沙发上,面带笑容,认真仔细地回答我们的每一个问题。在国外生活多年,他的乡音未改,他说,只因他的家在这里,他的根、他的民族魂也在这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李长明所获的一系列荣誉并非偶然,而是与他长期的勤奋好学分不开。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一户贫苦农家的李长明自幼勤奋努力,刻苦学习,在当时物质匮乏的年代,他自知,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李长明至今还记得那个激发他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小学的王进思老师,那是1952年小学开学的日子,他和小伙伴们到学堂玩耍,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引起了李长明极大的兴趣,偷偷趴在教室窗台外专心偷听老师绘声绘色授课的李长明也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送给他课本,进教室一起学习,从此开启了他不断学习的生涯。而彼时,正值抗美援朝时期,他家乡有不少参战战士。书信成为与战场上亲人们唯一的沟通方式。农村没有文化人,年幼的李长明已成为帮助村里的人给战场上的亲人们写书信的能手。那时,他一面翻看字典,一面搭着小板凳写书信。李长明乐呵呵道:“从那时起也就锻炼了自己写作能力和文学爱好。”
那时从小学升初中,比率很小。李长明他们四个班200余学生,仅有5-6人考上了初中。他所在的万善初级中学,是一所刚成立的新初中,由于他努力学习,在南充专区初中升高中的统考中,他荣获第一名,为这所新成立的中学争得了荣誉。除了勤奋刻苦,李长明的学习方略并不赞成一味地“死读书”,他会利用学习之外的时间和同学们打篮球,打乒乓,放松自己,而那时他的各项成绩依然轻轻松松在武胜中心中学校名列前茅,每年学校开展129数学、物理和外语竞赛,他均获第一名。当时国家经济困难,但学校对所有每科成绩均在90分以上的同学,减免了学费和书籍费,高中连续三年,仅他获此殊荣,这也不得不说他是学习的天才。
1964年,李长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近代化学系。二年级,他参加了国防丁基橡胶重要科研项目,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没中断。色谱仪是当时分析合成橡胶的重要手段,当由于电力不足,仪器不稳定,不能工作,严重影响研究进度。他作为一个初进入研究领域的大学生,他大胆提出双级稳压的方案,彻底解决了长期未解决的问题,收到了大学的表杨。在科研中,他积极学习,创造性地开展实验。这对他后来成功的科研生涯,起了重要作用。
1970年,李长明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北化肥厂,从技术部副主任、科长再到处长,优异的表现使他一路攀升,期间也有很多次从政的机会,但他毅然放弃一次次让他人羡慕的机会,选择到武汉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很多人为此感到不解,家人对他的选择也曾表示反对,然而,李长明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向始终是清晰的,他不为他人的质疑与劝说所动摇,坚定地选择到武汉大学化学系继续学习物理化学专业。李长明还记得在考试后的面试中,他后来的导师查全性院士,曾严肃地问他:“你从过政,搞科研是需要静下心来的,你是否要考虑有无此决心?”,“我不喜欢当官,就喜欢搞科研……”李长明朴实地说到,对于我们的疑问,他的回答也是斩钉截铁的。他说,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这里,是怎么也改变不了的事实。
从硕士、博士、再到讲师,李长明并不满足于现状,面对当时我国新材料发展相对其他国家落后的事实,李长明又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校破格评为副教授的机会,选择到美国伊利诺大学继续留学深造。他的目的很简单: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多学一些先进的东西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
李长明院长参加“纳微复合材料与器性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
李长明参加“海峡两岸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峰会”
远在他乡的李长明时刻思念着故乡,他时常不忘把国外先进的理念带回国内一些高校进行交流、讲学。虽在国外所获荣誉无数,也有丰厚的收入,但他始终割舍不下那份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他只有一个念头:回国!
2012年,李长明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他激动万分!没有丝毫顾虑的他毅然辞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终身教授的职位,带领新加坡骨干团队成员全职回国工作。期间不乏有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一些高校聘请他为专家教授,他却不为利益所诱惑,选择来到西南大学,问其为什么并没有选择其他条件或许更好的高校时,他的问答只有一个——“因为离故乡近!”。他朴实的回答并没有让我们觉得很意外,因为他的选择总是跟着他的心在走,这份情也浓烈得让人备受鼓舞与温暖。
2013年,身为西南大学先进材料与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的李长明按捺不住对人才培养的热情。他带领团队建立了重庆市洁净能源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洁净能源与生物电子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重庆市发改委重大疾病快速诊断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申报获批“洁净能源科学”、“纳米生物医学”交叉学科博士点和重庆市博士后工作站。并于2013年积极领衔组建组建了西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部,担任首任学部部长。
此外,李长明还他发起了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建立科研合作和研究生互派交流等实质性合作,获批重庆市海外合作基地项目。同时吸引了多名海外优秀人才加盟,其中包括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和海外知名大学兼职、客座教授8人;并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农科院、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研究关系。李长明的加盟极大地促进了西南大学乃至重庆市材料与能源学科的发展,加速了西南大学学科力量的整合和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有利推进了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入职西南大学后,他和他的团队,建设了一个先进的材料和能源研究院,对帮助西南大学落后的材料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进入SCI全球前1%的先进行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李长明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并不呆板乏味,在看似枯燥的科研领域他却把团队带领得充满生气与活力。李长明并不主张严苛式的教育教学,他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方向对了,那么自然就会妙趣横生。在教学工作中,他总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理想行为教育、感召学生。他在国内外先后培养中国籍博士、博士后56人,他们中的大部分已在国内高校或科研院所担任教授、副教授,多人获得科学院百人、青年千人计划专家,新世纪优秀人才等称号。“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成长成才,心里也倍感自豪与骄傲”,说起培养的成才学生,他的脸上也总是充溢了幸福的姿色。
李长明把毕生精力集中在在洁净能源(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和先进材料(纳米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有机光电材料和化学/生物传感器材料)等科研领域,是材料与能源科学领域的国际知名科学家。他先后主持了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的基金项目30多项;包括在《Nature Mater》《JACS》《Phys Rev Let》《 Adv Mater》等顶尖杂志上发表了《美国化学会会志》《德国应用化学》《先进材料》《物理评论快报》等在内的540篇SCI科学论文,被引用20,000多次;拥有美国、新加坡和中国等专利 146项,8项英文专著,186余次国际科学技术大会邀请报告/主题报告等。
仅过去10年来,他发表有14篇ESI“全球千分之一高引用科学论文”,45篇ESI“全球百分之一高引用科学论文”,建立了投资2亿人民币的新加坡—剑桥大学低碳研究中心。获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最高科学技术奖“摩托罗拉杰出发明人铂金徽章奖”、“南洋研究和创新奖”、中国侨界“创新人才奖”、教育部“海外名师”与“学术大师”、重庆友谊奖等众多荣誉。
荣誉不是终点,而是迈向更高处的起点。在荣誉不断加身的同时,科研之于李长明的意义却变得越来越单纯。在科研的道路上,他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他不断研究新能源与先进材料领域,以造福更多的人,他带领着团队辛勤耕耘,乐此不疲。他说:“搞科研并不是发几篇论文就可以的,而是要放在研究的实际行动上。科研本身就是不断探索的过程,作为科研工作者就不应该有害怕失败的顾虑,而是要有勤于思考、乐于去探索的韧劲儿……”在李长明看来,这种感觉就恰如“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样,踏过荆棘,同样让人欣喜。
李长明在科研的领域上并非只注重于书本上的理论,那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道理他自有体会。于是,除了白天带领团队深入研究以外,他也养成了每天夜里学习研究到很晚的习惯。他领导团队创业,在四川广安、重庆黔江设立了科研基地,生产新的材料,开辟新的产品,同时与攀钢集团等知名企业在生物传感、锂/钠离子电池方面开展合作,已实现单细胞光电分析仪的产业化。
科研无止境,最近,李长明又联合一些高校试制锂硫电池,“现在的手机电池一般电量用一天左右,而这种锂硫电池电量一般能持续七八天,而且安全性强……”李长明告诉我们,该项目正在中试阶段,也即将迎来收获的时候。我们期待这繁花盛开的时候……
梦想与现实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展望未来,虽然任重道远,梦想却更加清晰。花甲之年的李长明就这样以饱满的热情,在科研的道路上默默奉献着、探索着、前进着!而明天,他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信心百倍,踏上新的征程……
李长明院长接受本刊记者罗红霞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