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陈玉婷 图/本刊记者 向燕妮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药专家邹全明:大胆破解世界难题顽强死磕“超级细菌”
文/本刊记者 陈玉婷 图/本刊记者 向燕妮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简介:邹全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首席专家,国家免疫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第三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国际及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20 1 6年度“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学科领军人才”等荣誉。2015年8月26日,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给第三军医大学教授邹全明记二等功。
“超级细菌”为什么那么可怕?因为目前还没有对付它的“神器”。新药专家邹全明,为了寻找这个“神器”,大胆破解世界难题,顽强死磕“超级细菌”,演绎了不同寻常的人生路。
为了研制这个“神器”,邹全明没有停歇过片刻,上班的路上、回家的途中,甚至在梦里,他脑海中都装满了细菌、疫苗。
终于经过9年的努力,现已完成“超级细菌”疫苗Ⅰ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基因重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安全有效。原创“超级细菌”疫苗,在难度上属于“原创中的极致”,成功者凤毛麟角。“从事这样的研究必须满足4个条件”邹全明说,“至少15—20年时间;数以亿计的研发资金;一支具有国际领先水准的技术团队;一批高端的仪器设备及国际GMP标准的试验车间。而且,具备这些条件也不一定能成功——原创新药研制的成功率为200万分之一,好比大海捞针,有可能穷其一生也没有收获。”由于原创新药研究的超高难度,此前我国一直缺乏国际公认和广泛使用的原创疫苗研究成果。
但就是这样几百万分之一成功率的事,在过去30年里,邹全明做到了!
不过,邹全明并不觉得这些是什么成就,当本刊记者向他表达崇敬之情并预约采访时,他礼貌而抱歉地说:“这是我的工作,没什么好崇敬的,工作进展也已经向有关方面汇报过了,没有什么值得讲的了。”他时时在警惕那些让自己分心的事情。
邹全明身着朴素的军装,清瘦平静,笑容温和,神色有些疲惫,靠着沙发时坐姿总不经意地下移。忙碌了一周的邹全明,面对周六清晨的采访,脸上写着“累”,但只要谈起自己的研究来,他的眼睛就亮了,对待每一个问题都极其耐心,“打个比方”“换个比方”不厌其烦。
邹全明是四川西充县人,出生在贫穷的时代、贫穷的农村。邹全明对童年的印象是“每天都很饿”“半年吃1次肉”“下雪天都是打赤脚”。
1980年,17岁的邹全明参加高考(当年全国高考录取利率仅为8%),如愿过了重点大学线。为了彻底跳出“农门”,他把所有的志愿都填上了工科院校,心里想着毕业就有工人的“铁饭碗”了。可阴差阳错,录取时他被调配到“西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绝望啊,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点”。
“我家旁边就有一个兽医站,看着兽医们每天给家畜打针、配种,总觉得这是最没意思的事儿。不过,当时高考对录取有严格规定,已录取者如果不入学,随后三年不得参加高考。”时隔37年后,邹全明向本刊记者回忆道。
硬着头皮,邹全明拿着录取通知书,到西南农大报到。想到毕业后要成为兽医,邹全明万念俱灰,曾经不惧高考千军万马,此刻只想蒙头大睡不去上课。很快,邹全明成绩一落千丈,大一期末考试高数还挂了科。眼看这个“好苗子”就要报废了,邹全明的班主任赶紧约他谈话,一顿批评后终于让他顿悟——不放弃学习,好好准备跨专业考研。那是邹全明第一次知道原来除了大学生还有硕士和博士存在。“那我就努力当个博士吧”,那天,在班主任跟前,邹全明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立下了30岁之前读完博士的志向。
幡然醒悟的邹全明,变了一个人。他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先去操场跑2000米,然后提前一个小时去教室上自习读英语。“当时这是逼自己一把,如果我有这样的精神力量能完成长跑,如果我能一直坚持到大学毕业,那么,今后再也没有什么疲倦、恐惧、压力能打到我了。”
英语是考研路上的另一个坎儿,按邹全明自己的形容是“高考英语得了4分,满分100分”,这样差的英语,考研是不能可能的。已经走投无路,那就放手一搏,邹全明干脆把自己当成学习机器,翻开英语书死记硬背,最终把英语成绩从“极差”拉扯到了“优秀”。邹全明是当年班上唯一一个从大一就开始准备考研的学生,他太知道自己要什么了。
一个将长跑2000米坚持了三年半的人,能够去任何他想去的地方。1991年,邹全明如愿从第三军医大学获得了免疫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留在了学校的免疫所做基础研究,得到了他高考时幻想的“铁饭碗”。不料,这次的“铁饭碗”又是梦一场。然而,这次砸碎饭碗的人,是邹全明自己。
1994年,邹全明开始“创业”。他揣着4000元科研经费,带着2名助理、1名技术人员,成立了临床免疫学及检验小组,开始着手研究世界难题“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
当时,幽门螺杆菌已经被证实是是导致胃病及胃癌高发的重要因素,而中国又是胃病大国,胃病胃癌发病率均居世界第一位。邹全明和他的团队意识到,研发疫苗,帮助人们预防这种致病菌,刻不容缓!然而,这在外人看来简直匪夷所思:原创疫苗几乎全都是外国人的专利,当时中国无成功的案例。邹全明说,那时的他“初生牛犊不怕虎”,“什么都没有,最大的资本是年轻”,他有的是时间攀登原创这座高峰。
1995年,幽门螺杆菌疫苗项目立项。然而,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踵而来的资金问题、人才问题,各种困难,无一不让邹全明和他的团队原地打转,“跑细了腿”。直到2000底,这支命运多舛的研究团队才逐渐摆平了各方障碍,加快了疫苗的研发进程。
然而,更大的困难还在前方等着大家。
上动物实验,他们必须建立一个稳定的动物模型,也就是把幽门螺杆菌喂给老鼠吃,并保证它每次都能被感染。然而,一次次将细菌喂给老鼠,却不见感染迹象。听说蒙古沙鼠容易感染,课题组又想办法弄来几百只沙鼠,经过5年的反复筛选、多次传代,课题组才成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动物感染模型。
科学上每前进一小步,背后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在邹全明团队中,人把机器“累垮”是常态。课题组成员日夜守在机器旁观察,最后机器受不了,停机“罢工”,可人还得继续做分析。2002年,在攻克临床前研究最紧张的日子里,当时邹全明带的5个研究生的女朋友全“吹”了,因为他们甚至没有时间回家,整个团队已经很多年没人休息过寒暑假和周末了。
当记者问及“那您是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邹全明微微向沙发后背靠了靠,脸上有些红晕,不知是疲惫还是忧愁。他在犹豫,欲言又止,似乎不想回答这个问题。沉默,有时也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共鸣。
邹全明微微侧了侧身,把声音压得很低,放慢了语速,如果窗外有动静,可能听不清他的话。他说:“对家庭确实是有影响的,但现在跟家人比较有默契了。”这种默契对他而言,是无奈也是亏欠。
付出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收获。2006年,胃病疫苗通过Ⅲ期人体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安全有效。2009年,科技部宣布:我国成功研制国际上首个预防胃病的幽门螺杆菌疫苗。
终点,又是起点。胃病疫苗研制成功之后,2008年邹全明带领他的团队开始了研究“超级细菌”疫苗的征程。
“超级细菌”有多可怕?若“超级细菌”在全球范围的扩散得不到有效遏制,每年致死人数会增加数千万。世卫组织2014年发布的《全球“超级细菌”监测》显示,“超级细菌”正在呈扩散的态势。每年,美国因感染“超级细菌”而死亡的人数高达6.3万人,欧盟范围内死亡人数也有2.5万人。“超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每年在美国造成的死亡人数远超感染艾滋病毒的死亡人数。这次邹全明团队“死磕”的对象正是临床危害十分严重的耐药致病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这种病菌主要导致医院内感染,导致重度急性肺炎、败血症、脓毒血症等全身感染。“然而,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体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对抗它,人们几乎无药可用。”邹全明解释说。加速疫苗研发,几乎是对抗这种超级耐药细菌唯一的途径。
启程万丈豪情,问题接踵而至。如何找出致病因子?如何建立动物模型?如何筛选最佳抗原组合?每一个问号都犹如横亘在邹全明面前的喜马拉雅山,难以逾越。
首先,研发疫苗的关键,就是要找出细菌中关键的致病因子——这项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大海捞针。而且,万一“捞”错了,代价是巨大的。邹全明说:“国外的机构做过类似的事情,他们以为从细菌中找到了关键致病因子——以为找到了‘脑袋’,临床试验做完了Ⅲ期,花了几十亿进去,结果发现找到的是‘手指’,前功尽弃。”
为了不重蹈前人的覆辙,邹全明带领团队用了两万多只老鼠,去一个一个排查细菌中的致病因子,每一个缝隙都不敢漏掉。邹全明这样形容这个过程,“艰辛的、仔细的、百密无疏的,你难以想象的”。
奇迹背后是奋斗的血泪!终于,邹全明带领团队从金黄色葡萄球菌全基因组2742个候选成分中,成功筛选并鉴定出了5种免疫优势抗原,研制出了“超级细菌”疫苗。与国际上在研的含1—3种抗原的“超级细菌”疫苗相比,该“超级细菌”疫苗含抗原更多,在对付“超级细菌”上功效更明显。截至目前,该疫苗已经完成了Ⅰ期人体临床试验,结果优良。
周六的上午,记者一行人离开时已经接近中午了,但在实验室看到邹全明团队还在有条不紊地忙着,淡定自如、全神贯注,丝毫没有要停下来休息的迹象。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是13-17小时,没有节假日。
用“这是一个____的时代”去上网搜索一下,可以看到以下答案:这是一个矫情的时代;这是一个寻欢作乐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并产生侏儒的时代;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是一个纠结的时代;这是一个群体空虚的时代;这是一个加速度的时代等。邹全明及其科研团队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个时代也有人拒绝了这些喧嚣。
1本刊记者:您对自己的现状满意吗?
邹全明:满意。因为干的是自己喜欢的工作,而这个工作还蛮有意义。
2本刊记者:您最敬佩的一个人是谁?为什么?
邹全明:目前来说是我自己。因为我很看重坚持和忍耐,这方面我自己做得还是可以的。
3本刊记者:对您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邹全明:《西游记》,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嘛。
4本刊记者:较为珍视的自己的一个品质是什么?最想改进的一个缺点是什么?
邹全明:喜欢自己坚持和忍耐;希望自己内心更强大,能面对更大的压力吧。
5本刊记者:对您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
邹全明:项目做成功,多培养几个优秀的学生。
6本刊记者:最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哪些方面?又最愿意将时间花在哪方面?
邹全明:最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应酬上,最愿意在自己的研究上花时间。
7本刊记者:对您今天所达到的成就,有何心得可以和他人分享?
邹全明:首先我内心没有所谓成就感,我干的就是我每天应该干的事。至于心得,我觉得做好一件事首先要有目标,然后要有负责到底的决心,第三就是过程中需要坚持和忍耐,第四是团队协作中要有奉献精神。
8本刊记者:您最大的担忧是什么?
邹全明:最担心成果的转化问题。这是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我个人能解决的。
邹全明接受本刊记者陈玉婷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