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情感隐喻的认知模式构建

2017-07-18 12:02:50
关键词:容器隐喻汉语

邵 彤

(黑龙江大学 西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汉语情感隐喻的认知模式构建

邵 彤

(黑龙江大学 西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对人类情感的研究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隐喻在情感的概念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和Kövecses的情感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汉语情感隐喻的认知特征和文化阐释,尝试建构汉语情感隐喻的认知模式。

概念隐喻;情感隐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

一、概念隐喻的定义及分类

情感隐喻作为概念隐喻的重要分支之一,其定义、分类以及认知方式都是建立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的。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的本质早已超过语言修辞的层面,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他们认为,“隐喻无所不在,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人类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性的”。同时,他们对隐喻的定义为“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

Lakoff和Johnson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于是产生一词多义的现象。例如,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一概念,一般用来谈论或形容TIME的词语,如spend(花费)、waste(浪费)等,都可以用来谈论TIME,如“花时间”“浪费时间”等。

二是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大自然和人类的相互作用产生空间方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概念,如上—下、前—后、深—浅、中心—边缘、内—外等。人们将情感的好坏、社会地位的高低、身体状况的强弱等抽象的概念投射于这类隐喻中具体的方位概念上,如“HAPPY IS UP(高兴是上)”“SAD IS DOWN(悲伤是下)”。

三是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指人们将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甚至识别其特征及原因等。本体隐喻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例如,“我陷入悲伤中不能自拔”。“悲伤”被隐喻成一种容器,人们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很难逃脱。

以上这三种类型的隐喻,在某些方面是相互联系或相互交叉的,它们之间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互不干涉、相互独立。同时,与概念隐喻相同,情感隐喻也可以分为这三种类型。

二、情感隐喻的情感范畴

情感隐喻对各类抽象的情感范畴起到具体化和概念化的作用,情感隐喻使得各类情感范畴被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根据Kövecses,情感隐喻的情感范畴主要有以下六类:

1.情感的存在

通过情感隐喻的表达,确定情感是否存在,存在的情感范畴包括在此处、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拥有的实体中或以一种功能的形式存在等。例如,“他对她还有感情”“他心中充满了对她的爱慕之情”等。其中,前三类存在的情感范畴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情感,而第四种范畴只适用于个别情感,如愤怒、贪婪。举例来说,“他怒火中烧”“他气得火冒三丈”。由于产生愤怒或贪婪的情绪,人的身体有了一定的生理变化。因此,有的情感在概念隐喻中具有一定的功能。

2.情感的强度

这类情感隐喻的始源域包括容器、热度或火、生物体及自然的或物理的作用力。此外,情感的强度可以通过数量、温度、效果等方面恰当地体现,举例来说,“他沉浸在悲痛之中”“他的离世令他肝肠寸断”“他越想越难受,嫉妒得眼红冒火”。

3.情感的控制

情感会被外界因素影响,其始源域包括自然力、物理力等。情感的控制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可控范围之内,如“压制住心中的怒火”;二是失去控制,如“嫉妒令他疯狂”。由于情感隐喻的作用,情感的强弱程度被适当地体现出来,这样更加有利于人们的认知和理解。

4.情感的积极和消极评价

人类的情感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英语中,最常用的表达消极情感的词语为ILLNESS(疾病),以此产生的隐喻为NEGATIVE EMOTIONS ARE ILLNESSES(消极的情感是疾病)。另外,情感的积极性或消极性也可以通过其他词汇和方式表达,如“功能性—非功能性”“上—下”“暖—冷”“明—暗”“有价值—无价值”等。这些积极和消极的表达方式适用于几类情感,如“高兴—悲伤”“骄傲—羞愧”“喜爱—厌恶”等,然而,如“愤怒”“恐惧”“贪婪”“爱情”等情感则不能直接界定为是积极的或消极的情感,它们可以用“热和冷”的表达方式,而不是“暖和冷”,来理解其抽象的概念。

5.情感中的困难状态

很多情感包括“愤怒”“恐惧”“悲伤”“羞愧”等,都被看作情感中比较困难的状态。在情感隐喻中,人类精神上的困难会被隐喻为负担、压力等,例如,“这次考试使我负担很重”“老师对我施加压力”。

6.情感的需要

这一范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愤怒”和“贪婪”两种感情中可以发现,情感本身具有需要、渴望的属性,其表达形式是产生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可能是被什么驱使或者只是情感表达的一种结果;二是情感是被需要的,可以表现为想要拥有这种情感,如渴望爱情,但并不渴望愤怒。

由上述理论可以得知,情感的范畴有多种多样,同时Kövecses发现,情感隐喻的情感范畴并不局限于英语语言中,在汉语语言及其他类型的语言使用中同样适用。

三、汉语情感隐喻的文化影响与认知特征

1.汉语情感隐喻的文化影响

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人体器官的各项功能及相互关系是我国医学的精髓,因而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情感可以通过生理反应折射出相应情感的变化。此外,由于任何语言的使用者都有其特定的言语社区,每个言语社区都有其专属的历史文化和评价标准。因此,各种文化在生存环境、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气候特征、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及观察事物的角度等方面所产生的不同,必然会反映到语言这一载体上。戴昭铭曾在《文化语言学导论》中指出:“文化力量和文化模式是语言的固有特性,人们从年幼起学习了这种语言,就把语言中所包含的一切文化观念、文化价值、文化准则、文化习俗的文化符号深深地镌刻进了自己的思想行为之中。”

人的身体感官只是我们使用隐喻和体验世界的起点,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最终会因不同文化而产生差异。因此,隐喻中蕴含丰富的文化特征,文化相对性导致不同民族概念隐喻之间的差异。

2.汉语情感隐喻的认知特征

情感隐喻的表达方式在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中存在共通之处,同时也由于不同民族生活的特定环境不尽相同,具有各自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使得汉语情感隐喻的认知特征与英语情感隐喻有所差异。

(1)整体性。 通过对中西方认知和理解事物的不同方式进行分析,一些学者指出,中国人采取整体性的认知取向去强调事物之间的关联;相反,西方人则强调事物自身的特性,在处理问题时一般采取分析的方式。因此,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整体性、模糊性与和谐性;西方人则更偏重于清晰性与确定性,排除模糊性与不确定性。

(2)直觉性。 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认为,对于宇宙本体,应只靠感觉、体验、意会、领悟,靠灵感而非逻辑,重直觉而轻论证,用形象化语言思辨。而西方人则相反,他们擅长运用抽象与逻辑思维,从具体事实出发,进行归纳、推理及概括。例如“他高兴得眉开眼笑”“孩子们兴奋得手舞足蹈”“他痛得龇牙咧嘴”。

四、汉语情感隐喻的认知模式

由前文的分析可以发现,汉语情感隐喻的认知方式既包含与英语情感隐喻相同的理论框架,也融合了汉语的词语特点和文化特性。因此,我们可以将Kövecses的情感隐喻理论和中国汉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相结合,以Lakoff的概念隐喻分类为出发点,总结出汉语情感隐喻的认知模式。

1.结构情感隐喻

(1)与自然现象相关的情感隐喻。 大自然是人类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物质,而且,自然现象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有关自然现象的词汇可以作为隐喻,用来谈论人类的情绪和个性等情感,即“情感状态是自然现象的变化”。由于Kövecses所提出英语情感范畴同样适用于汉语,因此,可以以此为基础,总结出自然现象与情感之间的映射关系(见表1)。

表1 天气与情感的隐喻映射关系

从表1可以看出,自然现象的种类、影响程度或好坏可以用来表达情感的类别、强度或特性。

(2)与颜色、温度相关的情感隐喻。 人们在谈论情感的时候,可以通过隐喻使用许多与颜色和温度有关的词汇,也就产生“情感是颜色或温度”这一类情感隐喻。首先,颜色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眼、脑以及生活经验对事物产生的一种对于光的视觉现象,由于不同的颜色可以刺激人类的视觉神经,产生不同的情感,因而,在语言学中,颜色可以用来表达和形容人类所拥有的许多情感。其次,温度的高低也与情感的特性和强弱有很大关联。表2和表3分别总结了颜色、温度与情感的映射关系。

表2 颜色与情感的隐喻映射关系

表3 温度与情感的隐喻映射关系

颜色的种类、明暗程度都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情感类别和强度,温度的高低、冷热程度也是如此。此外,由颜色或温度情感隐喻也可以引申出其他表达方式,如“愤怒是火”。

2.方位情感隐喻

(1)与上—下相关的情感隐喻。 “方位隐喻”是指参照空间范围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即我们理解和表达事物的方式与所处的空间方位密切相关,人的心理状态被赋予方位性的意象特征。人们将上、下方位词的具体概念投射于情感、数量和地位等抽象概念(见表4)。在表达人类情感这种抽象概念时,“上”或“高”一般可以表示积极或正面的情感,而“下”或“低”则一般表示消极或负面的情感,如“你似乎情绪很低落”“大家都兴致高涨”这两个例子中的“低落”和“高涨”都是用方位词表达了人类悲伤和高兴的抽象情感概念。

表4 “上—下”方位与情感的隐喻映射关系

(2)与前—后相关的情感隐喻。 前、后方位也可以被映射到情感这一抽象领域上,其具体可以表现为:大胆、勇敢、积极在前,胆小、害怕、消极在后,即大方、胆大或积极的人一般冲在人群前面,害羞、胆小或消极的人躲在人群后面(见表5)。例如,“勇往直前”“畏缩不前”等。

表5 “前—后”方位与情感的隐喻映射关系

3.本体情感隐喻

(1)与生命体相关的情感隐喻。 在汉语情感隐喻中,人们将物体隐喻成情感。其中,有生命的物体占据了绝大部分。除了“人”可以作为这种隐喻的主体之外,“动物”和“植物”等生命体的组成部分也可以作为情感隐喻的主体,隐喻的表达方式可以为“情感是动物的行为或形象”“情感是植物的生长过程”。下面以动物这个生命体为例,总结出如表6的映射关系。

表6 动物与情感的隐喻映射关系

可以看出,动物的种类、特征、行为或状态都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情感。

(2)与容器相关的情感隐喻。 本体隐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人类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将抽象、模糊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动、状态等无形的存在看作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它们产生、存在于容器,也可作为有形的物体装入人体容器,便得以具体的事物思考、谈论抽象的事物。在汉语中,“容器”更着重于隐喻人的身体部分,而非人这个整体。例如,“他满心欢喜”“他眼中噙满泪水”等。容器有很多种属性,如封闭性、包容性、有分界面、容器中有事物存在、具有质量和重量等。有关容器与情感的映射如表7。

表7 容器与情感的隐喻映射关系

容器情感隐喻与其他隐喻类型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主体是容器,但与情感相互映射的是容器中的事物,如“水”“火”“气”等,在表达情感的过程中尤为形象和具体。

(3)与人的生理变化相关的情感隐喻。 这类隐喻的基本特点是人类共同的生理构造特点。举例来说,人类的心脏作为重要脏器常被视为情感之所在,因为人们相信情绪可以为心脏所控制,如“撕心裂肺”指的是发生某些事情使得人十分痛苦,仿佛心被撕裂了一般的感觉。“心脏的状态”与情感的映射关系可以总结为表8。

表8 心脏的状态与情感的隐喻映射关系

心脏的健康程度、跳动频率等生理状态和感觉,也是人类基本的身体体验,因而可以直观形象地表达人类的情感。

(4)与人的行为相关的情感隐喻。 根据人的行为,可以推断出人类所要表现的情感,同样,人类行文的夸张程度也可以体现出情感的强度,例如,“他急得上蹿下跳”“孩子们高兴得活蹦乱跳”等。行为与情感的映射如表9。

表9 行为与情感的隐喻映射关系

人类的行为多种多样,同一种行为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这种类型是生命体情感隐喻中较为复杂的表现形式,需要人们结合语境和自身经验来认知情感。

[1]戴昭铭. 文化语言学导论[M].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6:26.

[2]鲁玲萍. 情感隐喻的表达方式及其认知特征[J]. 湖北大学学报, 2014(5).

[3]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束金星, 徐玉娟. 从隐喻式认知看情感隐喻[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3(12).

[5]孙婷, 刘丙桥. 愤怒情感背后的隐喻文化认知因素——英汉谚语中的愤怒情感隐喻的异同及其文化阐释[J]. 安徽文学, 2010(4).

[6]孙毅.基于语料的跨语言核心情感的认知隐喻学发生原理探源[J]. 中国外语, 2011(6).

[7]谭业升, 沈少剑. 英汉情感隐喻系统与对比研究[J].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2006(9).

[8]袁红梅, 杨春红. 英汉语中“愤怒”隐喻的认知对比与文化阐释[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2).

[9]周梅芳. 从认知角度看情感隐喻[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2005(9).

[10]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11]赵艳芳. 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3).

[12]曾传禄. “里、中、内、外”方位隐喻的认知分析[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5(1).

[13]Kövecses, Z. Metaphor and Emotion: Language, Culture, and Body in Human Feel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4]Lakoff, G.&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15]Lakoff, G. &, Z, Kövecses. The Cognitive Model of Anger Inherent in American English[C]//in Holland, D. & Quinn, N.(eds.), Cultural Models in Language and Tho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责任编辑 薄 刚]

The Cognitive Pattern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motion Metaphor

SHAO Tong

(Faculty of Westem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Research on human emotion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stud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Metaphor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emotion conceptualization. This thesis manages to construct the cognitive patterns of Chinese emotion metaphor on the basis of Lakoff’s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and Kövecses’s Emotion Metaphor Theory, and combined with Chinese Emotion Metaphor’s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s.

conceptual metaphor; emotion metaphor; structural metaphor; orientational metaphor; ontological metaphor

2017-02-26

邵彤,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

H315

A

2095-0292(2017)02-0093-04

猜你喜欢
容器隐喻汉语
学汉语
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 01:36:16
Different Containers不同的容器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56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隐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难以置信的事情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2:08
取米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