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水记

2017-07-18 12:06文丨王蒋隆荣蔡江河
遵义 2017年13期
关键词:进洞水管洞口

文丨王 迪 蒋隆荣 蔡江河

寻水记

文丨王 迪 蒋隆荣 蔡江河

“水来了!水来了!”哗啦啦、哗啦啦……捧着水龙头中涌出的清澈的自来水,桐梓县官仓镇三合村水屯组72岁的李明维老人喜极而泣:“太安逸了、太安逸了!”

“这辈子终于有水喝了!”三合村水屯组76岁老人刘邦阳遍布皱纹的脸上,绽放出从未有过的笑靥。2017年5月13日,三合村比过节还热闹。这一天,清冽的泉水顺着自来水管,流进了三合村789户群众家里。

记者来到大山深处的官仓镇三合村水屯组,沿着长3000多米、直径1.5寸的引水管道,走访了官仓镇党员干部和三合村村支两委带领群众克服重重困难,深入洞穴,坚持7年寻水的艰辛历程……

寻水:担负百姓希望

桐梓县官仓镇三合村坐落在大娄山脉深处一座山峰半山腰,海拔1000多米,平均坡度达70多度,山高谷深、常年严重缺水。千百年来,三合村村民都是靠天吃饭,家家户户在房屋周围挖一个小水池蓄积雨水,供应人畜饮水。即便年轻小伙子下到山谷底背水,早上出发中午才能回来,每天只能背两趟水,连人畜饮水都不够,更谈不上种田、洗衣。

遇到下雨天,三合村人就把家里的锅和盆搬出来储水。村里哪家要操办红白喜事,就要预先买盖大棚蔬菜的塑料薄膜做成大袋子,请全村精壮劳动力耗费七八天时间,下到河沟背水储备。

2010年大旱,三合村房前屋后的小水池干得起裂缝,小河沟的水断流了。三合村家家几乎颗粒无收。很多人家把牲口卖了以减轻负担,人的饮用水只能靠党委政府专门派车送水。近年来,青壮年纷纷离家外出打工,家里大多剩下妇女儿童和老年人,饮水更加困难。

缺水,是三合村人祖祖辈辈代的痛,更是镇、村一班人心底年年月月的结!

“作为村干部,就应该多为群众做点好事、办点实事,解决人畜饮水问题迫在眉睫。”村支书翁明忠为此总是愁眉不展。

“一想到村里这么多老人和小孩长期没水喝,我连觉都睡不着。” 三合村村主任苟肖的脑海里一天到晚都是水。

找水!找水!翁明忠、苟肖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发誓要找到水源。

探水:立下军令状

三合村人选出精壮劳力,背着简易罗盘,踏上漫漫寻水路。钻山洞、进林子、下“硝坑”,每次都是失望而返。

时间一年一年过去,三合村人难道注定将世代干渴?

三合村人不甘心。翁明忠、苟肖带着刘邦显、刘邦问、马相书、刘定仁、刘驹等村民,冒着危险,一个一个“硝坑”地找、一个一个“硝坑”地寻。2016年,他们又“地毯式”地搜索了大大小小10来个“硝坑”。一次次的失败,没有摧毁他们的意志和决心。四处寻找,三合村副支书苟体松把“目标”锁定在人们称为金竹洞的一个“硝坑”。

2017年春节,村支两委干部冒着严寒,带着20多个村民下到金竹洞“硝坑”找水。用绳子放了五六个人下到“硝坑”,没有找到水。第二次,村里又组织了10多个群众,冒险下到“硝坑”第二层,还是没有水。但发现有个石缝,还能往下走。

“从我记事起,就没有听说有人下去过。”三合村水屯组76岁的刘邦阳老人说,金竹洞“消坑”深不见底,也不知道有没有水。

“我们不死心,觉得这里一定有水!”苟体松这个壮实的汉子决定破釜沉舟,从石缝爬进去找水。

2017年农历正月十六,春节刚过完,一场自发的行动在三合村发起。买绳子、食品、电筒,村民自发捐资,还借来了罗盘、红外线测量仪,又冒着严寒,踏着泥泞,往返三次,将百余根竹竿和进洞所需的物品全部搬运到了金竹洞洞口。

正月十六一大早,苟体松、刘邦显、刘邦问、张学焱、马相书、刘家仁、刘驹带着全体村民的希望,下到金竹洞“硝坑”。水屯组的老人、孩子和妇女上百人守在洞口,抱来谷草烧火取暖。他们焦急地等待着,从清晨直到深夜11点多,眼巴巴地望着洞口,眼里是焦灼和渴盼。

“这个洞穴有三层,第一层大概有15米左右,我们把一根绳子捆在腰上,同时手里抓着另一根绳子,让洞口的五六个青壮年用手拉着,慢慢往下放……”说起进洞艰辛的经历,马相书、张学焱仿佛回到了那个惊险的场景。

“第二层有30米左右,全是怪石,好多地方只有手脚并用,撑着两边的洞壁才能爬过去……”

“第三层更惊险,全部爬着才能过去……”

“我用手机上的海拔计算器测算过,从洞口到‘硝坑’的最底部,有近100米深……”

由于洞内极为险要,岩石锋利,有些地方要从狭长弯曲的石缝中艰难的爬过去,“找水小分队”的行进十分缓慢。手被石头划破了、腿被爬行时生生拖伤……“每到过道狭窄的地方,大家就大声互相提醒……”一些地方积水深到腰部,只有猫着腰小心蹚过,冷得直打颤。

没有怨言、没有退缩。“有积水,就一定有水源。”大家信心倍增。不管是进洞探水的人,还是拉绳子的人、测量长度的人,都默契地配合。

一路走来,不知深浅的洞穴越来越崎岖难走,淤泥湿滑。有些地方,即便手脚并用,仍十分艰险。一不小心,就会卡进石缝,导致骨折。三个多小时,爬行在黑暗崎岖的洞穴中,这群山里的汉子们已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找到水源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大家互相鼓劲,简单地吃点干粮又开始爬行前进。

“爬行了将近4个多小时,大约直线距离有2800米左右,突然看到有水从洞穴中的几块大石头的缝隙中流下来。终于找到了盼望已久的水源,我们一齐跑过去,纷纷捧起甘甜的泉水,一阵狂饮……”当寻找到水源的消息传到地面时,苦苦等待在洞口的全组村民,发出了从未有过的欢呼声,欢呼声在山间久久回荡,祖祖辈辈萦绕在心头的希望终于要实现了!张学焱、刘家仁、刘驹激动地说,这股水源很大,很干净清甜,如果引出来的话,完全可以解决三合村全村的人畜饮水。

引水:清冽甘泉润心田

水源找到了,怎么引出来?从“硝坑”洞口到水源地,大概有3000米左右的距离,洞穴内崎岖狭窄,怎么办……” “找水小分队”在返回途中,细致地测量了距离和高度,出来后,画出了示意图,根据距离和高度,推测出水源地和洞口呈U形,且水源地高于洞口。这意味着只要接通水管,水就能流到洞口。

水源有了保障,引水更加迫在眉睫。“引不出水,我主动辞职……”翁明忠斩钉截铁地说。

“对,水源都找到了,引不出水,对不起父老乡亲,我们也辞职……”苟肖、苟体松等村支两委六人决定每人出资5000元,购买引水管道。

“我出1万,要是引不出水来,我和你们一起辞职……”挂帮三合村的镇党委委员陈发荣坚决地说。

4月12日,翁明忠、苟肖、苟体松等村干部决定进洞引水。10多名村民主动报名,一起进洞。

由于水源地是一个瀑布,倾泄在岩石上,瀑布下是一块凹形的大石头,形成了天然水池。小分队决定先筑拦水坝,再用水泥将水管固定在石头上。

苟体松带着6名村民,把水泥、钢材、水管等材料运到洞口,再把水泥装进袋子扎紧,捆在腰间,一次一次地爬进去,把上百斤水泥带到了水源地。整整7天,终于在水源处修筑了一道小拦水坝。

村民马相书、刘邦凯等又每天带领20多名群众用钢材焊接下洞的楼梯。

“第一层和第二层都好安装搭建,第三层因为洞穴过宽,而且有一个向内弯的弧度,第一个焊制安装楼梯的师傅都不敢做这个活路了……”熟悉情况的苟体松告诉记者,因为在洞穴里,不能在外面焊制好后放下来,必须在洞内一节楼梯一节楼梯的焊制,第一层楼梯有27步,第二层有63步,第三层楼梯有82步。往下爬行的时候,完全感觉是悬在空中,手脚要是抓得不稳,会随着身上的安全绳转圈圈……”

焊制楼梯架、在岩石上打孔、安支架、再将楼梯焊接在支架上……长100米左右的楼梯终于安装在了石壁上。

为了节省时间和体力,一个多月的时间,小分队的人每天早上爬进洞,晚上10点过出洞,中午就在洞里吃干粮、喝山洞水。

水管的运输同样是浩大的工程。小分队每天爬进洞,只能运2根水管。30根100米长的水管,加班加点运了10多天。

安装水管时,由于手机不通信号,小分队的人只有用水管喊话,并约定好口令,保持放和拉的动作、力度、步调协调一致。“嘿起、嘿起!”劳动的号子在山洞间回响,此起彼伏。

累了,没有人抱怨;受伤了,没有人退缩。62岁的刘邦问在爬得大汗淋漓时蹚过冰冷刺骨的山洞水,患上重感冒,但他一直坚持到工程完工。

“每天晚上爬出洞,感觉都散架了。”翁明忠说。然而第二天一大早,他又第一个来到洞口。

整整爬行一个月,长3000多米的水管安装完了。

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流进了三合村老百姓的家里。那一天,三合村沸腾了!

“这是三合村党员干部积极践行‘两学一做’,以‘学’促‘做’,以‘做’检‘学’,带头为群众办实事,干群心连心的结果。”官仓镇党委书记娄立峰、镇长梁刚在引水出洞的现场告诉记者,三合村干部群众齐心引出水,用生动的实践,学习和践行了黄大发精神。

猜你喜欢
进洞水管洞口
勇气掉进洞里了
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浅埋段的施工工艺
勇气掉进洞里了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小球进洞了
首席水管工
小赛和水管
零开挖进洞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马虎的水管工
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