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纤维蛋白原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2017-07-18 11:57李江坤张津华付志新赵春水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12期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硬化

李江坤 张津华 付志新 赵春水

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开封 475000

血浆纤维蛋白原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李江坤 张津华 付志新 赵春水

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开封 475000

目的 探讨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aschemic attack,TIA)患者ABCD2评分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326例TIA的患者,于发病1周内入院,查头颅磁共振DWI了解是否有高信号。按照DWI是否有高信号分为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并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观察ABCD2评分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相关性,并比较2组ABCD2评分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2组ABCD2评分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且脑梗死组ABCD2评分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非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ABCD2评分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能反映以TIA表现的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程度。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ABCD2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局灶性脑血管或视网膜动脉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多在1 h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 h,且结构影像学无责任病灶。TIA在第一次发作后,再次发作缺血事件的风险较高,是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类型之一,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所以尽早评估TIA患者风险至关重要。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是纤维蛋白的前体;可参与血栓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反映血栓状态指标之一;同时纤维蛋白原与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极为密切;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程洁[2]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中提到FIB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生密切相关。我们结合我院实际,通过对表现为TIA的3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FIB水平与ABCD2评分的相关性,评估临床表现为TIA的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以便更好地对TIA患者进行分层评价和处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01—2013-12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以TIA为表现的326例患者临床资料。入选标准:临床表现符合TIA特点,即由于局部脑、脊髓、视网膜缺血导致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持续几分钟至1 h,多持续2~15 min,不遗留任何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体征[3]。排除标准:症状持续时间>24 h,颅内CT或MRI证实为颅内感染、占位、确诊为其他疾病,如低血糖反应、癫痫、阿斯综合征、发作睡病、肝病、血液病。患者于发病1周内入院,并查头颅磁共振DWI了解是否有高信号。按照DWI是否有高信号分为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脑梗死组56例(17.18%),男29例,女27例,年龄(63.27±12.59)岁;非脑梗死组270例(82.82%),男150例,女120例,年龄(62.96±11.78)岁。2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按照Johnston 等[1]提出的 ABCD2 评分方法对患者进行评分。入院后随即采集肘静脉血置入 2 mL,置于含有枸橼酸钠抗凝剂的硅化玻璃管中,轻轻混匀,3 000 r/min离心10 min,然后应用希森美康医用电子公司的CA7000血凝仪进行检测。试剂购自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利用凝固法;每天更换新的血凝试剂,利用试剂配套的质控品进行室内质控,质控结果在可控范围内,机器备用。

1.3 观察指标 观察ABCD2评分与FIB的相关性,并比较2组ABCD2评分及FIB有无差异。

2 结果

2.1 2组一般情况和ABCD2评分、FIB比较 2组男女比例、基础疾病、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2评分比较,脑梗死组高于非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情况和ABCD2评分及FIB比较

2.2 ABCD2评分与FIB水平的相关性 经统计学分析,所有患者ABCD2评分与FIB水平呈正相关(r=0.574,P=0.006)。

3 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局灶性脑血管或视网膜动脉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 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多在1 h内缓解,最长不超过 24 h,影像学检查无责任病灶[4]。该定义明确提示有无组织学损害,从中可体会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脑梗死发生率的重要性,一旦形成脑梗死致残率、社会及家庭负担均较高。有效的TIA风险评估至关重要,目前临床普遍采纳应用ABCD2预测TIA或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程度;ABCD2评分根据年龄、TIA 发作后首次血压、临床症状、症状持续时间及有无糖尿病评分,总分7分,按照分值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分值越高,危险越高。国内外很多研究观察也证实,ABCD2评分越高,TIA患者进展成脑梗死的概率越高[5]。许冬梅等[6]临床统计发现,144例TIA患者1周内脑梗死发生率约22%。虽说ABCD2在临床上普遍被采纳,但还有诸多因素(吸烟、高脂血症、同型半胱氨酸、hs-CRP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房颤、凝血指标)未被采纳。

作为凝血反应关键凝血因子之一,血浆纤维蛋白原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纤维蛋白是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切除血纤维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再聚合成血栓,参与凝血过程;另外,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可沉积于血管壁,使血管的管腔狭窄,弹性降低;纤维蛋白原增高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减低,阻力增加,导致小血管血栓阻塞;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可导致粥样斑块巨噬细胞帽的渗透性改变和斑块变薄,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溃疡,可损伤内皮细胞,增加内皮的通透性,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相关文献报道[7],血浆纤维蛋白原是脑动脉粥样动脉硬化的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陈伟等[8]研究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溃疡,血小板聚集性增强,易导致缺血性卒中。TIA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季芳等[9]相关性研究提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FIB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栓事件发生过程,与TIA预后相关。研究[10]报道,脑卒中的危险性随 FIB 水平的升高而增加。解新荣等[11]研究发现,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是TIA的危险因素,对血浆纤维蛋白原偏高的患者进行干预治疗,有助于防治TIA。

TIA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传统的危险因素有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年龄、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目前,ABCD2评分对TIA风险的评估已被肯定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包括TIA传统的危险因素:年龄、 血压、临床症状、糖尿病和症状持续时间等;随着各种研究观察发现,从理论上支持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测定,联合ABCD2评分更能预测,TIA发生脑梗死风险。通过回顾性观察,提示血浆纤维蛋白原随着ABCD2评分的增高也有所提高,发现DWI高信号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也有所增高,说明FIB与TIA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我们尚缺少大量随机样本更进一步深入研究。

[1] Johnston SC,Rothwell PM,Nguyen-Huynh MN,et al.Validation andrefinement of scores to predict very early stroke risk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Lancet,2007,369(9 558):283-292.

[2] 程洁.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2,22(4):372-375.

[3]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4] 钟建国,袁振洲,朱记军,等.新定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的区别[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0,23(5):375.

[5] 毕齐,王力锋,宋哲.应用ABCD2 评分系统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预后[J].中华内科杂志,2009,48(3):213-215.

[6] 许冬梅,孙怀军,李昆,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6, 19(3) :207-209.

[7] Mauriello A,Sangiorgi G,Palmieri G,et al.Hyperfibrinogenemia is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histocytological composition and complications of atherosclerotic carotid plaques in patients affected by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J].Circulation,2000,101(7):744-750.

[8] 陈伟,程洁,王根发,等.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颈动脉斑块关系的研究[J].临床内科杂志,2003,20(8):424-425.

[9] 季芳,罗美芳,李蕾.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单/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18(2):86-89.

[10] Moons KC,Bots ML,Salonen JT,et al.Prediction of strok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Europe (EUROS-TROKE):Is there a role for fibrinogen and electrocardiography[J].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2002,56(Suppl1):i30-i36.

[11] 解新荣,宁红霞,曹莹,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19(3):226-227.

(收稿2016-11-28)

R743.31

B

1673-5110(2017)12-0097-02

猜你喜欢
短暂性脑缺血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大脑皮质细胞焦亡的影响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内源性NO介导的Stargazin亚硝基化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过去进行时考点梳理一表清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
解放还是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