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艳菊
(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城市社区体育生活化的制约因素及实现路径研究
——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
胡艳菊
(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洪山区区民体育生活化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并找出了目前影响社区体育生活化的主要因素,且提出相应对策,从而为推动城市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使体育成为居民生活方式提供参考。
社区体育 体育生活化 制约因素 实现路径
体育,是以人为本,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社会文化教育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经济的不断改善,人们对体育的价值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追求体质与健康方面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并逐渐转变了生活理念,从最初的个人发展转变成享受生活的新概念,满足这种理念需求的社会文化活动也将会持续,并进一步刺激和引导社会群众对体育的新的需求。社区体育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努力方向。当今社会,城市社区体育在我国逐渐蓬勃发展,是我国城市体育的主要构成部分,它对营造社区居民体育生活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谐温馨的社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美容在体育生活化审视当中,认为体育生活化是强身健体的活动,是休闲文化的组成部分,还是日常体育行为的发展过程以及是提高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质量的过程[1]。孙燕在体育文化思考的过程中认为,体育生活化除了强身健体之外,还有对完美身心的塑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高品质人格的完善[2]。邹桂芳认为,体育生活化是以体育活动为活动内容的生活方式,使其要渗透到生活当中,以便促进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满足美好生活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个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3]。通过以上学者们的研究观点,笔者也认为体育以独特的活动内容、形式和功能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领域在不断扩大,因此,在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要,加强人际关系,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身体素质、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下,还要加强对体育活动的建设实施,进而更好的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表1 居民对体育生活化的认识(n=145)
表2 不同职业参与体育活动(n=145)
表3 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时间(n=145)
表4 社区体育活动制约因素(n=145)
1.1 研究对象
以武汉市洪山区社区南湖社区、关南社区、常青花园、清江山水、中南民族大学家属区居民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在中国知网上查阅近几年大量关于社区体育、体育生活化等方面的期刊论文以及相关资料,对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1.2.2 访谈法
对洪山区相关社区负责人及一些社区居民通过口头方式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居民对体育生活化的有关内容,为本文提供真实性、可靠性的研究资料,以作保障。
1.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向洪山区居民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问卷共计150份,回收148份,有效问卷145份,有效率为98%。
2.1 社区居民对体育的认知情况
骆媛,张力认为,“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将不断增加,农村人口在逐渐减少,城市外延扩大,城市人口的生活形式主要以社区为模式,社区将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4]。城镇社区体育已成为当今社会体育生活化的主流。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有47.97%,将近一半的居民对体育的认知淡薄,这反映了居民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也为数不多。这将影响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阻碍体育生活化的进程。
2.2 社区居民体育活动时间情况
从表2可看出,教师参与的社区体育活动占有31.08%,这主要是因为老师在学校里,体育锻炼意识会比其他职业的人们强烈。学生占16.22%,说明他们的锻炼意识相对较弱。众所周知,学生主要以学习为重,课业的繁重,影响了他们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对于其他职业的社区居民而言,经济飞速发展,工作任务与压力加大,还要照顾家人孩子,于是参加社区体育活动时间并不多(见表3)。
2.3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经费投入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见表4),场地设施短缺,达到56.77%,经费不足,达到51.35%,这两项成为了发展社区体育活动的主要制约因素。武汉市近一期对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全市标准体育场地共有2 573个,其中,教育系统中有1 924个,占总量的76%[5]。该文调查选用新老社区比较,社区在学校周边的居民大多数会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所,进行体育锻炼;不在学校周边的主要在社区内空旷地、广场、公园以及公共健身场地和单位场地。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凭借一定的经费支撑,例如运动场地设施的建立、保护等。想要全方位满足健身爱好者的需求,需要我国提供经济支持。
2.4 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情况
从表4可看出,居民认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也是制约社区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占有31.08%。社区体育在我国被定义在街道办事处管辖区的体育活动,因此街道办事处理应为管理社区体育负责[6]。但根据实地调查发现,街道办事处并没有对社区体育活动的建设提供大量管理力度和未建立相关的法律依据,使得体育在民众生活中形成一种松散状态。因为没有健全组织,社区体育活动形式没有创新性,占21.62%(见表4),运动爱好者也很少参加社区外举办的体育活动竞赛。城市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待完善。
2.5 社区体育专业指导情况
体育运动是一项科学的运动,只有科学的,合理的体育运动才有利于人们身体健康和社会生活。通过对制约体育活动的调查因素发现(见表4),缺乏专业指导人员的比例有28.38%。人们参与体育活动是为了追求休闲娱乐,充实自我,强身健体,提高自身素质等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体育活动能否满足人们进行科学、文明的发展,需要专业的科学指导,而现在有一些社会体育指导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对一些健身技能,知识掌握的还不够全面深入;另外街道办事处,对于体育的了解不够深入,缺乏科学性的管理和组织,长久以来,也许会出现意外事故,并会殃及到人们的健康生活。
当今,人们的健康生活中少不了体育活动的存在,而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体育已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从以上分析可得出,在社区居民体育生活化进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意识不够、时间、场地设施和经费不足;体育活动形式单一;缺乏专业的健身指导员。
4.1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健身队伍
为了社区居民身体健康,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大为社区体育活动及《全民健身计划》做出大力宣传。向居民科普社区体育活动,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提高社会各界对社区体育生活化的关注度,要经常开展体育活动知识座谈会,并和人们进行面对面辅导,使人民群众得到深刻体会,认识体育活动对于自身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还可以举办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吸引群众,塑造社区体育气氛,增强人民群众对体育活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2 合理利用时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各职业人员,应该转变一些观念,从自身的健康发展需要出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学校应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督促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各单位应该不定期积极开展体育活动,营造和谐健康的上班氛围,劳逸结合,使员工也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
4.3 多途径筹经费,完善硬件设备
社区内的一些体育场馆与健身设施应该收取一定的费用,作为社区体育基金,以此来缓解政府压力。另外,要大力宣传、弘扬社区体育,倡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以及个人对社区体育活动与体育设施的建设提供资助。再次,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发展社区体育活动,并建立大型的社区体育活动中心,在组织管理结构上实行收费制和会员制,打造一个良好的社区体育锻炼环境。对于社区的体育活动经费支出,要严格把关,做到专款专用,以此来帮助街道体育活动顺利实行。各职能部门还要出台社区体育场地硬件设备的相关文件,为社区体育活动提供保障。
4.4 强化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开拓创新
加强社区的治理与培育,完善规范化的体育体制模式。社区体育管理者要明确各部门职能所负责的相关社区体育工作,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加强对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和规划为各项活动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而做足充分的准备,利用周边环境,克服一些主观客观因素,按期制定体育运动周期计划,更新体育项目内容。
4.5 加强指导员与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多层次选拔和培养专业的体育健身指导员。与相关院校展开联系,吸引体育人才,让学生深入社区,与居民展开沟通,了解居民对于体育生活化的想法。也可以从学校中,同时还要拓展渠道,着重关注本地社区体育指导人员培育。同时,还要加强志愿队伍的建设,广泛吸收体育教师、体育保健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员等社区体育人才资源,更好的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活动,为社区建设体育生活化做出贡献。
[1]王美蓉.论体育生活化[J].体育与科学,2013,34(6):87-109.
[2]孙燕.对体育生活化的思考[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14,23(4):24-26.
[3]邹桂芳.我国体育生活化构建策略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4(35):26-28.
[4]骆媛,张力.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898-900.
[5]金海波,王春波.武汉市社区体育运动开展的制约因素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12(8):155-156.
[6]邱先丽.武汉城市社区体育草根组织的生存环境分析[D].武汉体育学院,2011.
[7]肖焕禹,陈玉忠.体育生活化的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J].体育科研,2006,27(4):8-10.
G80-32
A
2095-2813(2017)06(c)-0180-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