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珍
为有效解决教师发展中出现的职业倦怠、结构失调、过度竞争等问题,山东省诸城市文化路小学创新教师自治机制,推进共同体建设,帮助教师提高职业认同感、专业成就感和教育教学水平。
建构全方位管理体系
教师自治共同体包括管理型、专业型、生活型三类,目前学校已经组建42个共同体,其中管理型10个、专业型25个、生活型7个。
管理型自治共同体包括六个年级组(每个年级组包括语文、数学两个学科组)、英语教研组、美术教研组、体育教研组、音乐教研组、信息技术教研组、综合实践与后勤服务组,遵循用人自主、管理自主、指导自主、评价自主等原则。在教师评价中,级组评价占70%,学校评价占30%,教师个人成绩占85%,级组共同体成绩占10%,其他自治共同体成绩占5%。
为迎接全市学生综合素质展示,音体美共同体和有展示任务的3-6年级共同体统筹协商,重新排课,每位专业教师负责4个班,与同教该班的语文、数学教师组成临时跨学科共同体,专业教师上课,语文、数学教师辅助指导,可以单个班、3位教师协同上课,也可以2个班、5位教师协同上课,展示成绩按教师贡献率计人19位专业教师、86位语文和数学教师的量化管理。
这样,每位教师都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共同体自觉结合,形成牢固的命运共同体,凝聚力强,战斗力大。
专业型自治共同体包括两类,一类是学校组建的专家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成员为教师中的“专家”和“导师”,其主要职责是对专业成果进行鉴定、对教师评优晋级、职称评聘进行审核等。另一类是由教师根据兴趣、需要自主组建,通过对话、共享实现专业协同升级的各类共同体。
2012年,卢静、邵洪清、闫秀洁三位教师成立了“儿童诗教学共同体”,带领12名有志于诗歌研究的教师进行儿童诗教学实验,第一学期推出4节儿童诗研究课;第二学期吸引24位语文教师加入实验,人人上了展示课;第三学期制定了“儿童诗课程标准”,儿童诗成为学校精品课程。目前,“儿童诗教学共同体”已经发展成为“诗歌研究共同体”,拥有儿童诗教学、格律诗教学、诗性教育三个子共同体,具备了诗歌教学理论研究、实践指导的能力。目前,学校语文教师人人会教儿童诗,学生人人会写儿童诗,部分学生会写格律诗,共同体成员指导即墨、青岛等地多所学校开设了儿童诗课程。
类似的共同体还有“古琴教学研究社”“篮球教学推广班”等22个,均由教师自主组建,每位教师自愿参加,一旦加入共同体,成员可以随时得到同伴的无私帮助、分享同伴的研究成果,获得强大的、全方位的、无保留的技术、信息、情感支持。通过某一方面的专业研究,持续增强对教师职业、对该项研究的认同感和成就感。
生活型共同体是为提高教师校内外生活品位而组建的与休闲、运动、娱乐、公益等有关的共同体。这类自治共同体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成员的归属感,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和自我悦纳程度,使教师生活得更加健康、幸福。一类由工会倡导组建,如朗读与生活共同体、心理健康服务共同体等。一类由教师自主组建,活动内容涉及钓鱼、自行车远足、登山等各个方面。如教师殷波贤带领的“自行车运动队”已由最初的7名成员发展成为拥有36名核心队员、超百人流动成员,多所学校教师和家长参与的共同体。每周组织一次20公里环城旅行,每月组织一次50公里中长途拉练,极大地丰富了大家的课余生活。
共同体的组建源于教师需要,又满足教师需要。除学校倡导成立的部分管理组织外,更多的是以教师自组织为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不同岗位、不同学校的教师,甚至不同职业的人、学生,只要有共同兴趣,具备交流、对话、分享的能力,都可以参与共同体活动,也有退出共同体的权利。同时,各自治共同体坚持立足实际、强化研究、基于实践、促进应用的原则,真正让教师自治共同体具备自愿性、开放性、研究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外激活、内驱动的管理机制
为实现共同体的有效运转,我们实行目标管理。共同体对照目标反思、修正日常行为,学校对照目标检查、验收共同体工作,并依此制定下一阶段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共同体成员一起制定本共同体管理制度,包括纪律制度、执行制度、评价制度、奖惩制度等,对教师进行评价。
同时,根据学校重点工作组建经常性或临时性项目组织,由教师自愿申报、参加,自主完成项目工作,学校行政为项目组提供技术、资金、人力等支持和帮助。实行轮执行政,每个共同体每周派一名教师到行政处办公,负责处理本周的行政工作。
2015年,学校成为潍坊市“县管校聘”试点校,按照全面设岗、双向(教师、学校)选择、全市(城区之内、城乡之间)流动的原则,将5%的岗位面向全市竞聘,同时30%的教师必须到外校竞聘。这一年,学校有6位教师自愿选择到城区、乡村其他学校竞聘,有29位外校教师在本校竞聘上岗。
参加教师自治共同体是高度融入同伴群体的最佳方式,也是在下一年竞聘前提高专业水平的快捷途径。2017年3月,诸城市教育局从我校借调一名美术教师到北京新教育研究院工作,该共同体负责人带领团队自行聘任一位新教师,并对其进行一个月的岗前培训,由“师傅”定向指导,该教师顺利通过学校的岗位考核。为提高教师参加自治共同体的积极性,学校为参与者赠送自治加分,纳入教师学期工作评价。
今年,学校成为潍坊市首批教师层级制管理试点单位。经自治共同体讨论,教师为自己规划了五个发展层级:入职、合格、骨干、专家、导师,并明确了各层级的基本条件和具体职责。五个层级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专业水平,不包括任职年限,只要水平达到,入职当年就可以申报合格教师,第二年就可以申报骨干教师。
目前,人职三年教师占教职丁总数的26%,学校要求他们半年达到合格,一年达到优秀。经过学校专业培养和自治共同体的努力,90后新教师都达到了学校要求。荣英雨、石美景、魏玮等教师人职三个月就在全市教学观摩中上公开课,朱惠彦等教师人职第二年就为300多位省内外教师上示范课,今年4月在“全国语文主题教学研讨会”上,人职两年半的教师王林红为400多位省内外骨干教师示范了儿童诗创作指导课。
优秀青年群体的培养者是卓越的中老年教师——自治共同体内的“专家”和“导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学徒制”教学模式在教师同伴之间广泛运用,在真实、现场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经验的传承、技能的习得自然而然发生。
共同体为每位新教师配三位师傅,分别是教学“专家”或“导师”、班级管理“专家”或“导师”、合格或骨干教师,三位师傅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传道解惑。师徒之间彼此关注对方,从钻研课标、教材到研究学生,从备课、上课到班级管理,样样教样样学。
自治共同体的发展,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创生了一些活动品牌,如名师讲堂、专家导研、专题反思、半日教研、同课同构或同课异构、随堂点击课、小专题研究、适应性教研等,受到好评。教师侯炳霞组织的跳绳俱乐部不仅吸引全校40多位教师参加,还在全校开展了跳绳健身运动,师生每人一根跳绳,每天跳半小时。
用大数据进行融合式评价
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和自治共同体利用在线办公平台及微信等信息平台积累数据,从平时各项观察、检查所得的资料中提取数据,用于学校对共同体的评价、共同体对教师成员的评价。评价以激励、提醒为主,倡导过程性评价、以指导代替评价等。
学校制定共同体与个人交融式教师评价体系,共同体量化成绩按15%计入教师量化管理。将共同体全部日常工作转化为可量化、可记录、可分析的数据,每月一次考评。评比、表彰项目包括卓越共同体、优秀共同体等,共同体成员共享同一称号,如卓越共同体的每位教师均为卓越教师。
这样的评价机制,使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对同伴负责,以自己的成长保证共同体的成长。即使马上就要退休的老教师也不松懈,因为他们都是青年教师的师傅,自己的行为时时要为徒弟示范,如果他们做得不好,不仅面子上过不去,还会影响其他教师。丰富多彩的共同体活动为中青年教师提供了展示、对话的机會,正如某位青年教师所说:“展示就是最好的评价,让同伴看到自己的进步,就是最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