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高考制度的改革创新之路

2017-07-17 06:16袁振国余晓畅
人民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科目公平志愿

袁振国 余晓畅

高考为不同地区、不同出身的人提供了一个平等发展的机会,使大家能够站在同一个起点上公平竞争,重新回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上来,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是选拔高校新生的唯一途径,与无数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历来受到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

恢复高考制度40年来,高考通过自愿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为国家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为千百万平民后代成长、成才创造了平等发展机会,成为社会公认的一块“净土”。

高考是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选拔制度,高考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是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为了更有效、更公平地选拔人才,我国高考制度恢复以来,一直在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这当中,既有技术的改进,也有制度的完善,以及价值理念的更新。2014年开始的新高考改革,更使我国高考改革进人了综合改革的新阶段。回顾40年的改革创新历程,重点在四个方面不断深化:怎样科学地选拔人才、怎样公平地选拔人才、怎样高效地选拔人才、怎样发挥选拔人才的积极导向作用。

怎样科学地选拔人才

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决定恢复高考制度;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根据邓小平指示制定的《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被停止了10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们奔走相告,身份各异、职业不同的人们,从不同的地点涌向学校、奔赴考场,壮阔波澜的高考大幕由此拉开。

高考的核心问题是选拔优秀人才,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供可靠保证。科学合理地选拔人才是高考的重要目的。为了更好地评估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养,使人才选拔更为科学合理,高考制度在考试科目设置、考试形式灵活多样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探索。

首先是改革考试科目。

高考考试科目是考试内容的基本框架,决定了人才选择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历次高考改革的重点内容。40年来,高考科目设置变革可以分为大文大理、会考基础上的高考、“3+X”、综合改革四个阶段。

(1)按大文大理设科

1977年,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关于高考科目设置要求为:“考试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年的考试分文理两类。文科考试科目:政治、语文、数学、史地。理科考试科目:政治、语文、数学、理化,报考外语专业的加试外语。”大文大理此时开始成型,并成为恢复高考制度后考试科目设置的基础。1978年,教育部《关于1978年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说明:“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省、市、自治区组织考试、评卷。分文理两科考试。文科(含哲学、外语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工科(含医、农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考试科目逐渐增加,外语科目从无到有,计分权重由低到高,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国家对人才外语能力的需求。

(2)高中会考基礎上的高考

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与实施,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学生严重偏科、学业负担加重的问题逐渐突出。为淡化高考的“指挥棒”作用,1983年教育部提出试行高中毕业会考,以此评价中学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以此作为衡量高中生能否毕业的参照标准,高考适当减少高考科目。1990年,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在普通高中实行毕业会考制度的意见》,指出:“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高中教学计划,加强教学管理,克服文理偏科现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国家教委决定,从1990年起,有计划地在全国逐步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1992年,国家教委发布《关于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基础上的高考科目设置意见》,提出将高考科目分为文、理两类,语数外三门学科为必考科目,文科加考政治和历史,理科加考物理和化学,该方案又被称为“3+2”方案。这一方案较好兼顾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得到普遍运用。

⑶“3+X”

为了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发展的需求,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力型、综合型”人才,1999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决定推行“3+X”科目设置方案。“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X”综合科目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能力测试,目的是防止中学生过早分科、偏科,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3+X”科目改革的实施,在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全国一张试卷、一种高考模式的状态,多样化的高考模式初露端倪。

其次是改革考试形式。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人和人才多样化要求的凸显,全国统考“一张考卷定终身”“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弊端越来越受到诟病,为此,高考在形式上的改革陆续展开。

(1)自主招生

为了避免全国统考不利于特殊人才、偏才怪才的发现,为了满足高等学校特色发展的要求,国家决定向学校下放一定的招生自主权,扩大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操作空间。2003年,教育部批准首批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清华、北大等22所高校被赋予不超过招生计划5%的自主招生名额。高校在自主考试与面试的基础上进行初选,人选考生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可以由学校决定录取。2006年,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扩大到53所大学。自主招生的试点范围不断扩大,类型也逐渐增多,有校长实名推荐制、自主组织测试、自主招生联考等形式。后来,由于招收特殊才能学生的初衷被一些学校明显地异化为提前争抢生源的“掐尖”行为,也由于受到个别学校违规操作的影响,高校自主招生的政策不断进行严格规范并限定规模。

(2)一年两考

为了探索分类考试,减轻一年集中考试的压力,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开始进行春季增加一次高职尝试招生改革。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各地要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和考试时间,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学业水平考试和外语科目考试率先改革,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在改革试点的上海市,外语科目可以一年两考,在另一改革试点的浙江省,外语和所有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都可以两次考试。

(3)高考综合改革

为了破解高考“见分不见人”的困局,通过多种测评实现综合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引导素质教育开展一直是高考改革的重要目标追求。综合素质包含了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成长与发展,呈现的是一个立体式、结构性的内容框架。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通过科学的设计、开发科学的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价程序,有效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状况,真正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中的作用,将是打破“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僵局的关键,各个方面都寄予很大期望。把综合素质评价纳人科学、规范、可操作的轨道,将是高考选拔人才的科学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最复杂也是最值得期待的改革举措。

怎样公平地选拔人才

高考连接着千百万青年的未来,牵动着千万个家庭的心。所以,高考的公平受到异乎寻常的关注。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如何处理好科学选人与公平选人的关系,特别是如何坚持机会公平和择优录取的基本原则,始终是高考改革的一条重要主线。

1.机会公平

高考制度恢复之前,实行的是推荐选拔的制度,其背后是不合理的“唯成分论”。恢复高考不仅是恢复了一项选人制度,而且是政治上平等、权利上公平的社会制度的回归。高考为不同地区、不同出身的人提供了一个平等发展的机会,使大家能够站在同一个起点上公平竞争,重新回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上来,同日寸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

2.择优录取

因为高考的功能在于选拔优秀的人才,高校录取的原则是录取优秀的学生,所以高考公平的本质就是择优录取,将优秀的学生选拔出来、录取进来,就是最大的公平。但什么是优生并不是一个标准能完全概括的。按照试卷分数录取的假设是,考试成绩好就是优秀,但事实上,考试成绩与在社会工作中的成就并不简单成正比例关系,“高分低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另一方面,有不少具有异乎寻常才能、有特殊创造潜质的人才,很可能在考试总分中不占优势,被淘汰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实施了加分政策。比如,对在各种创新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在体育、艺术方面有特殊才华的学生,在社会活动方面具有突出才能的学生加分,以保证他们不被淘汰。但由于社会诚信制度不健全,加分造假行为屡禁不止,教育部进行了严格规范。这就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比如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来弥补。

3.弱势倾斜

择优录取是高考公平的基本原则,但公平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对弱势群体予以必要的帮助。由于历史的、自然的、社会的原因,有一部分人群得到的教育資源偏少,比如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残疾人等,把他们放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貌视公平,实际上注定了他们丧失机会。为此,实施必要的政策倾斜,也是公平的应有之义。国家采取特殊政策向弱势人群倾斜。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招生计划在分配上要综合考虑生源数量及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因素,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同时,要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

2017年5月1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7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再次提出:“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和城乡人学机会公平,确保省级高考录取率差距进一步缩小,确保重点高校招收学生人数进一步增加,确保中央部委所属高校本科生招生总规模和投放到各省份的招生计划总量不降低,确保实现国家年度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宏观管理目标。”这些政策受到全社会的广泛支持。

怎样高效地选拔人才

所谓效率,就是投人少、收效大。高考是一项大规模的选拔人才工作,耗费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以及无形的社会心理资源十分巨大。在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招考过程越是简便易行,越是降低资源消耗,就越有效率。统一考试、集中录取,网络阅卷以及实行平行志愿等措施,都是有利于提高人才选拔效率的重要改革措施。

统一考试,集中录取。我国实行的是全国统一考试,除了考试标准一致外,还可以减轻人、财、物的投人。有些国家采取的是学校单独招考,相对于统一招考,在命题、考务、评卷、录取等各个环节上的工作量都大为增加,完成整个招考工作会给政府和高校带来沉重负担。

我国幅员辽阔,高考报考人数基数大,考生东奔西跑参加考试十分不便,经济负担重,由此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公平机会。所以,学校单独考试招生通常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实行。当然,全国统考的弊端随着学生个性化、学校特色发展而逐渐显现,需要我们有更好的创新思路解决这个矛盾。

网络阅卷系统。为了提升阅卷效率,提局阅卷质量,2002年,广东省在全国率先试验进行网上阅卷,目前全国所有省份都实行计算机网上阅卷。所谓网络阅卷系统,是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扫描技术为依托,实现客观题自动阅卷,主观题网上评卷的一种现代计算机系统。阅卷过程中不必再组织试卷的装订、搬运、分发、保管等管理工作。以网络技术为依托,使阅卷摆脱传统手工作业方式,流水作业,评卷教师阅卷或批注只需要点击鼠标或简单操作,加分、登分、统计由系统自动完成,大幅度提高了阅卷效率。实时的进度与质量监控功能确保及时把握评卷进度与评卷质量,避免了漏评、错评现象,阅卷质量大幅度提高。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网络阅卷的水平也会进一步提高。

平行志愿。在实行平行志愿前,高考实行梯度志愿,由于第一志愿仅有一个,填报不当可能出现“高分低录”的情况,导致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焦虑。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在招生时也产生“大小年现象”,部分热门高校或专业填报过于集中。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高考录取志愿设置上的不合理。

2008年,教育部在湖南、江苏、浙江、上海、安徽、辽宁6个省区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的试点改革,试点的实践证明,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模式,有效降低了考生志愿填報风险。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2009年又新增了10个省区进行改革试点,2016年,全国31个省份均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模式。高考平行志愿有效减少了“高分落榜”的现象。当然,平行志愿也需要进一步完善,通过高考成绩、选考科目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丰富学生信息,有望为学生选择学校和学校选择成绩提供更多的空间。

怎样发挥选拔人才的积极导向作用

高考是连接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纽带,对基础教育有重大的引导作用。怎样发挥高校人才选拔的积极导向作用,促进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发展,是高考改革的另一个主题,并且在新一轮高考改革中进一步凸显。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尽相同。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其目标在于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基础教育是一种素质基础教育,其要求和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高考是沟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高考评价标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基础教育的开展。目前,高考改革的目标任务在于通过改革考试招生评价制度,完善健全高考评价制度,以此为基础,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向功能,实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引领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高考改革的五大任务:一是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调节资源合理分配,促进教育公平;二是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增加学生的选择权,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发展;三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打破“一考定终身”,拓宽多种学习通道;四是改革监督管理机制,保障阳光高考;五是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为全面改革积累经验。实施意见完整全面地阐明了高考改革的任务,并把促进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放在了特别重要的地位。

新一轮高考改革涉及范围广、改革力度大,前所未有,改革的系统性、综合性、专业性要求更高,需要各方面以改革的姿态迎接新高考的来临;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把新的高考改革理念和目标化为成功的实践。

猜你喜欢
科目公平志愿
The Price of Beauty
如果十二星座是语文老师
愿你金榜题名,更愿你被公平对待
笨柴兄弟
必须公平
高考“新科目”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志愿小队出动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
公平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