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天明+徐建花
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便是新课程改革学科整合的有效手段。《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而《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它涉及到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等,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正是由于音乐的文化属性与语文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将音乐元素巧妙的融入和渗透进语文课堂,不仅使课堂教学赏心悦目,不再枯燥乏味,而且让课堂效果事半功倍,赢得满堂喝彩!
语文教学是一种综合艺术的体现,不仅需要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而且需要通过与音乐等艺术学科的整合,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兴趣盎然。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对语文学科整合的探索研究,努力探寻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增强实践能力。
一、融合音乐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艺术是一种灵动的艺术,是一种情感的艺术,是以旋律和节奏为基本表现手段的艺术。它可以通过曼妙的音符、丰富的节奏、动感的旋律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采用演唱歌曲、播放乐曲、配乐朗诵、插入背景音乐等方式,利用收音机、录音机、手机、电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中把音乐元素巧妙的渗透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在陶醉音乐的同时感受到语文的独特魅力。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诱发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渗透到学生心中,扩大学生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能力。因此,将音乐元素融合在语文教学中,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展现音乐魅力,触动学生情感灵魂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贝多芬称之为“人类精神的火花”。音乐具有独特的节奏性、鲜明的情感性、丰富的联想性、典型的审美性。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与音乐一脉相承。从“下里巴人”的通俗直白,到“阳春白雪”的清丽高雅.从“高山流水”的知音情结,到“十面埋伏”的战争狂想.从《诗经》、《楚辞》的呼号吟诵,到唐诗、宋词、元曲的咏叹吟唱,无不折射出音乐对文学的影响。音乐以扣人心弦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情景交融的歌词、拨动听者的心弦,触动听众的灵魂。人们随着音乐的律动,旋律的变幻起伏,或喜或悲,或惊或叹,或翩翩起舞,或静思默想。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音乐元素的渗透和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对所学课文的感悟,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智慧,激发人的潜能,在课堂中展现音乐魅力,使文学与音乐两种情感相互进行激情碰撞,呈现出美的火花,绽放出艺术的光彩。
三、感悟音乐氛围,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语文课不是一门单一课程,而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课。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就在于提升学生素质、铸造学生灵魂。作为语文教师,在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的同时应加强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讲究语文的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修养,在课堂中渗透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音乐与语文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不仅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绪,更容易使学生入情入境,感悟音樂氛围,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把握课文的内容结构,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启迪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而音乐最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形象化思维,两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科特点相互融合、相互激发,形成新的教学环境,从而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语文教学应当流淌时代精神的活水,我相信,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力量,巧妙的将音乐元素融合渗透到语文课堂中去。这样,学生的语文世界必将会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