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伶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手,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这样说:“读书顶要紧的事情,是把书中的经验化为自身的经验。写作什么呢?要写出自己的经验。经验又必须深切,必须正确,这要从整个生活里去下工夫。”陶行知“注重生活实践”的教育理论,与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运用陶行知 “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的理论来指导农村小学的写作教学, 是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的。
一、让四季和气候变化成为学生触摸自然的最好途径
农村的学生对四季和气候的变化是有最鲜明的感知的。春天,小路边探出头的第一朵野花;夏天,毫无遮挡直射大地的烈日;秋天,渐渐变得辽远的蓝天;冬天,掉落在鼻尖的第一朵雪花,这些大自然的信号,都是学生在第一时间可以感知到的,也是写作的最好题材。对于如何利用这大自然的馈赠,我们的原则是:观察和写作活动,应该随时随地进行。记得一个夏天,学生在教室里上课,忽然,四周乌云密布,整个世界变得黑沉沉的。我知道一场雷阵雨就要来了。于是,我马上暂停课堂,让学生从书本中抬起头来,观察下雷雨的整个过程。学生曾经在阅读中积累过“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但远远没有亲自感受来得真切、深刻。在当晚的写作中,学生将雷阵雨发生时周围环境的变化,自己的切身感受都描写得非常生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写景作文训练。类似这样的写作活动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因为大自然的变化是无常的,带有不确定性,但也因此带来许多意外的惊喜,这样的惊喜对于学生写作来说,多多益善。
二、让一花一草的生长成为学生写作源源不断的素材
农村的广阔天地,对一花一草最为宽容。它们随意散落,装点了大千世界,也成为学生持续性、生长性写作的最好素材。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一种植物有一种的美。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来说,要观察它们的美,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要求也不尽相同。我们在长期的研究探讨之后,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状物作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写校园里的白玉兰为例,低年段的学生,我们提出的要求是:说说你喜欢白玉兰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为什么?围绕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愿意观察生活,发现花草树木的美,并用富有童趣的语言表达出来。中年段的学生,我们要求: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从白玉兰的形状、颜色、气味等多方面进行仔细观察,写状物作文。而高年段的学生的写作要求定为:观察白玉兰从开花到长叶的过程,观察花朵的各种形态,发现它与众不同之处,写观察日记,写它的植物特性给你带来的思考。这样一来,不同年段的学生都在写花草,但是写的侧重点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学生从这些花草中就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启发和灵感。
三、让动物成为学生从生活到跃然纸上的最为亲密的朋友
农村孩子每天放学回家,都会逗一逗小狗,喂一喂小鸡小鸭,蹲下身子花十几分钟时间看一群蚂蚁怎样搬粮食……那些鲜活的生命是农村孩子生活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这些动物朋友走进学生的课堂,出现在学生的习作本上,也是我们农村小学的作文课堂一直在做的。我们学校有个动物周,在这个主题周里,给学生一个星期的时间,回家好好与他们的动物朋友进行亲密接触。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它们的外形,关注它们的生活习性,观察它们的活动情况。然后用多种形式呈现各自的观察结果。有的班级给动物做名片,名片上贴上动物的照片,标注它们的名字,用简短精炼的语言介绍它们的外貌和习性;有的班级做动物手抄报,将与此动物相关的资料、奇闻轶事、新闻动态一一展现;还有的班级写观察日记,编动物小说,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们在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提高了观察能力,增加了对家禽动物的了解,增添了生活意趣,更重要的是,对于写作有了非常有效的锻炼。
四、让每一个节日的来临都为写作所须具备的人文关照提供可能
如果说,四季和气候的变化、动植物在学生生活中的参与,为学生写景状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那么,每一个节日的来临都为学生写作所须具备的人文关照提供了可能。一年365天,有各种各样的节日会穿插在平常的日子之中,我们就尽可能充分利用这些节日,给学生上真实生动的“节日课程”,给学生很多机会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以“端午”来临的一周活动为例,我们布置不同学年段的学生,去做不同的活动任务。学生或者查阅端午节的由来,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来深刻理解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忠诚、忠贞的爱国精神;或者回家向爷爷奶奶请教包粽子的方法,亲自包几个粽子,并带到学校来与大家分享;或者到田野中去寻找艾叶,将它们插在家里的门楣之上,感受一把祖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以及这些习俗带有的乐趣。杨再隋教授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这样写道:“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节日课程的开发,就是将滋润学生生命的养分播撒下去,使学生的生命在人文土壤的滋养下拔节生长。同时,在体验节日活动之时,就自然多了不少写作素材。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臨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这句话生动而形象地阐明了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无独有偶,两千多年后,另一位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主张,“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社会中去”。要求“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打成一片”。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为学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农村小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提供了诸多的有利条件,而学生的写作生活也因此深受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