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转型与发展的思考

2017-07-17 16:18李仰智
出版广角 2017年13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期刊

【摘 要】 学术期刊对应相关的专业领域,其消费主体也对应相关的专业人士。基于回归学术的要求,学术期刊应保持高品质和专业性,内容的生产要由本学科的专业人员来完成,刊物的出版与营销也要由专业人员来操作。基于此,当前学术期刊转型与发展的基本逻辑在于观念转型、产品转型和结构转型。同时,学术期刊转型还要处理好与新媒体、评价机制以及学术和市场的关系。

【关 键 词】学术期刊;回归学术;转型发展

【作者单位】李仰智,广西师范学院。

【基金項目】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项课题研究项目《研究型教学的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JGY2013045);“广西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委托课题”《广西文艺繁荣发展与讲好“广西故事”对策研究》(16WTGLX014)。

我国目前共有期刊9966种,其中仅中国知网收录的学术期刊就有8874种[1]。学术期刊的规模如此庞大,在当前学术环境、出版环境以及经济环境出现剧变的情况下,一些学术期刊为求生存寻找转型之路,但因没有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所以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做好学术期刊的转型工作,需要全体期刊出版人深思,并尽快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当前学术期刊面临的问题

1.经营较混乱,收益不明晰

大部分学术期刊具有公益性质,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运营资金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与社会资助,不以盈利为最终目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学术期刊通过收取版面费、印刷费等多种方式吸纳资金,为自身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收取版面费的方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仅是期刊通过在计划经济时期得到的刊号资源与形成的地位所采取的寻租方式。我国学术期刊虽然是在审批制度下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但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经营模式,禁锢在计划经济圈定的牢笼里,那么就会面临消失的风险。办刊人只有结合刊物特点办出特色,才可能适应转型期进而成功转型。比如《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结合民族地区学者研究优势开辟“民族学评论”“民族经济”等栏目就是比较好的思路。

2.运行周期长,受众范围窄

目前,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信息时代,智力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信息时代中的重要性与更新速度都远超以往。学术转型存在于各个领域,在智力知识的生产领域,其呈现碎片化、草根化的生产趋势,许多知识不再通过高校、学术刊物等传统渠道传播。一些新闻类刊物为了营造人文氛围,邀请学者撰写专栏;一些电视台开始在时评节目中引用学者的话语甚至直接邀请学者录制相关内容的节目;为了适应学术传播高速发展的趋势,相关的学术专著出版速度越来越快,对一些以双月刊方式出版的学术期刊造成了巨大冲击。在互联网方面,由于科技研发需要第一时间得到承认,需要效率和速度,因而目前许多研究者会将互联网作为宣布成果的首选平台,而不是寄望于时效性比较低的出版物。甚至在一些社会科学领域,有的专家认为以后最新的成果不再需要通过期刊公布了,因为各种长微博已经取代期刊发表平台的地位,学者能够第一时间就学科热点发表观点甚至是研究成果。可以预见,传统学术期刊运行周期长,受众范围窄,若不及时转型,将会被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抛弃。

3.业态变化快,竞争多元化

非学术出版物的学术化传播、新媒体的高效传播,让学术期刊逐渐沦为“鸡肋”。订阅学术期刊的读者数量日益减少,选择转型为免费刊物赠予相关单位的期刊则越来越多。学术期刊不能够为现代读者提供交互式的阅读体验,也无法让读者自由选择阅读内容,是其受众面越来越窄的重要原因。因为在一本期刊中对一名研究者有助益的文章可能只有寥寥数篇,如果研究者通过互联网可以更迅速、更经济地找到更多的相关材料,就不必订阅期刊了。为了适应现代学术转型的发展需要,许多学术刊物选择了增加印刷页数、加快出版节奏的发展方式,与此同时,一些社会期刊开始涉足学术板块,直接威胁学术期刊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2]。

二、当前学术期刊转型的基本逻辑

1.观念转型

学术期刊要进行市场化转型,首先要转变思想,形成市场化观念。当前,学术期刊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服务作者上,较少分析读者需求。将服务作者作为办刊重点,学术期刊的运营就会围绕版面经营展开,主要为作者职称评定服务,而忽视期刊的内容质量。笔者认为,如果将办刊重点放在读者与社会需求上,那么学术期刊就会更注重内容质量,为读者提供品质更高的刊物,为社会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学术期刊创刊的目的,不仅是发表更多内容丰富、高水平的学术作品,还有成为服务读者与社会的平台。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读者意识也可看作市场意识。读者意味着市场,是期刊发展的基础。文化产品利用市场机制来扩大读者市场,从而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读者是文化产品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学术期刊的读者意识薄弱。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学术期刊若一味坚持将自身作为学术共同体代言人,不考虑读者的真实需求,就可能被市场经济体制淘汰。由此可见,读者是学术期刊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术期刊必须进行市场化转型,将读者作为重要服务对象,将读者群体作为目标市场,形成市场化观念,才可能持续发展。

2.产品转型

学术期刊转型并不是出版方或研究者想要转型就能够实现的,而是在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当下,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以及新发现呈现在公众眼前,这在推动学术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学科发展碎片化的问题,许多有价值的学科知识夹杂在无用的信息中,使得阅读者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判断信息的真伪和用途。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术期刊的价值开始凸显,深度研究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是学术期刊的优势,也是学术期刊转型的重要砝码。因此,学术期刊在转型期间,不能一味迎合现代信息的传播特点,而是要潜下心来,坚持客观、科学、踏实的出版方针,无论是调查工作还是理论研究,都做到严谨治学,坚持自身作为学术刊物的文化底线。事实上,对严肃、有深度题材的坚持,正是学术期刊的核心属性。这种属性使得学术期刊能够为学术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并指引学科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学术期刊要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面对互联网烦冗、海量的信息,人们容易思维混乱,他们希望从学术期刊中获得所研究学科的重要资料,掌握学科的核心要点,从整体上了解学科的知识框架、核心内容、主要研究机构与作者,甚至掌握学科的发展动态与方向,从而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因此,学术期刊要具有指导作用,为学者的研究指明方向,提供借鉴。而现实情况是,现在很多学术期刊存在内容烦琐、散乱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一些学术期刊以获取利益为根本目的,忽视内容质量;另一方面,一些学术期刊缺乏明确的采编理念,采编活动较为随意[3]。在这种情形下,读者无法从中获得有益的知识,作者的投稿也受到了限制。此外,有些作者為了使稿件容易通过审核,对已发表文章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并将这些关键词作为选题的标准,导致学术方向不正确的现象发生。

学术期刊除了发表综述性研究成果,为读者梳理学科知识与学术背景,还应该在当前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强化学术期刊的地位。譬如《出版科学》开展了针对新闻出版行业的年度研究,《中国外贸》专门对外贸领域进行综述性研究,它们被业界认为是较具参考价值的权威出版物,发行量较大,广受读者欢迎。

3.结构转型

社会研究组织、高校、出版社是我国学术期刊的主要出版方,这些出版方属于多学科综合体,缺乏对单一学科的深度研究,大多数只能出版综合类期刊。这些综合类期刊缺乏特质和核心竞争力,形成了千刊一面的局面。以我国的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为例,其中近70%的刊物属于综合类学术期刊,其采编出版工作的方向、流程甚至是对不同学科的关注度完全一致。因此,大多数刊物看起来没有太大区别,读者读来味同嚼蜡,更毋论学术价值了。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引入标准评价以及末位淘汰制,取消不合格出版物的期刊出版号,增强期刊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构建富有生机、活力、创造力以及差异性的学术期刊,这才是学术期刊市场化的正确路径。

学术期刊应跟上市场化发展的脚步,进行市场化转型,为读者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服务,重新对期刊进行合理定位,树立良好的期刊形象,从而聚拢一批专业、稳定、庞大的读者群体。定位是期刊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要素,期刊要按照实际情况来制定发展目标,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培育期刊品牌,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就目前我国学术生产与需求的情况来看,学术期刊应在科学型与应用型这两种模式上进行选择。科学型期刊的服务主体主要是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应用型期刊的内容多为工作经验与个人感悟,服务主体主要是进行实践工作的学者与读者。学术期刊没有准确的定位,就会导致内容繁杂、混乱,服务主体不明确,品牌培育困难等问题。因此,学术期刊要以期刊实际情况为基础,对自身发展进行准确定位。

学术期刊要形成学术期刊生态链,建立多层次的学术期刊新格局,从而实现全面转型。多层次的学术期刊格局应呈金字塔状,具有启发感悟作用的综合性期刊位于金字塔的顶端,依次下来的是探讨学问的专业期刊,最底层的则是以传播知识、教育经验为目的的业务类期刊。这样的金字塔发展格局,才能满足当前我国学术科研评价机制的要求,促使学术期刊正常、稳步地发展。

三、当前学术期刊转型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与新媒体的关系

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社会获取信息氛围之浓厚远超历史其他时期,几乎所有人在空余时间都会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阅览信息。然而,这种浏览是一种碎片化阅读,阅读程度较浅,这也是当前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主要特点[4]。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眼界的确更为开阔,但他们实际获取的知识是不成体系的,许多人在阅读后并没有深思信息背后的内容,也没有能力构建一个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不少人甚至连最基本的真伪判断能力都不具备。这种海量但质量堪忧的阅读,事实上会对人们的思辨能力造成负面影响。学术期刊是一种较具权威性的出版物,它的特质决定了人们需要通过深入的阅读和思考才能够理解期刊内容,而当他们理解这些内容时,往往已经为自己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从中受益。

当然,我们肯定学术期刊价值的同时,并不否定新媒体的价值。学术期刊与新媒体之间并不存在本质的排他性。一方面,许多学术期刊之所以影响力逐渐攀升,就是因为其在新媒体领域获得成功,比如《博物杂志》。另一方面,它们能够在新媒体领域获得成功,也离不开学术期刊长年累月的知识积淀。目前,几乎所有的学术期刊都在尝试进行媒介融合,它们无论是在微博、微信平台还是在门户网站平台,都聚拢了大量的受众,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2.与评价机制的关系

从外部来看,期刊评价是学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传统评价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当学术评价核心化的结果被大量运用于学术权力分配、学者职业评价之后,学术评价逐渐变得功利。学术评价和绩效考核成为决定学术工作者收入水平、职称以及学位点授予等的重要参考指标,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学术论文的大量发表推动了中国学术的发展;另一方面, 在学术价值较高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困难导致学术造假现象频繁出现,论文被引用数、海外引用数等高阶数据较少,阻碍了我国的学术发展进程。

从内部来看,学术期刊的内部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牵一发动全身,着手改革旧的管理机制,激励编辑的积极性,是当前学术期刊办刊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否则,即使编辑才华横溢、兢兢业业,期刊质量也很难取得突破,而期刊就算经费充裕,最终也摆脱不了被新媒体吞噬的命运。回顾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的媒体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管理即生产力”是久经考验的真理。笔者认为,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传统媒体若不能够及时调整内部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建设核心人才队伍,即使得到政府补贴,依然可能沦为边缘媒体。

3.与市场的关系

学术期刊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坚持应用导向,从“以作者为中心”向“兼顾读者、用户中心”转型,构建一个可统筹学术与市场两个板块的办刊运行机制,推动期刊形成从组稿、编辑到使用的全链条互动,促使学术期刊办刊与学术应用形成呼应,把学术期刊影响力再造融入办刊的每个环节。同时,高度重视市场的作用。学术期刊回归学术与贴近市场并不矛盾,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可以共生共享。我们应该认识到,学术期刊的受众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群体,对学术期刊的需求和对新媒体的需求一样,要求方便、快捷、准确,强调学术品位。因此,期刊要坚持内容为王、学术优先,突出学术的前沿性和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传播渠道多元化是学术期刊贴近市场的必然选择。当前,纸质期刊依旧是学术期刊的主要载体,笔者认为,在确保纸质期刊质量的前提下,学术期刊可建立官方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企业微博号,丰富产品形式,促进内容与传播分工协同,形成期刊运营的合力,通过不同的传播平台,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通过这些传播平台,期刊可以直接对接市场,引导线上、线下进行学术对话,不断增加学术期刊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促使学术期刊在回归学术的同时,更加注重市场的反馈,从而形成双向促进的良性运转模式。

|参考文献|

[1]魏玉山,张晓斌,赵彦华,等. 2014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J]. 出版发行研究,2015(9):5-9.

[2]单秀枝. 把握期刊特色 寻求媒体融合出版之路[J]. 编辑学报,2015(S1):77-75.

[3]贺晓利,王平军,雷莉萍. 学术期刊编辑部管理现状与对策[J]. 传播与版权,2015(7):137-139.

[4]周小华. “大数据”时代中国学术期刊的转型与发展机遇[J]. 科技与出版,2014(4):102-104.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学术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期刊问答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学术
虚假学术期刊累及一线作家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