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全民阅读理论研究的进展、价值与命题

2017-07-17 16:03李新祥
出版广角 2017年13期
关键词:全民公民理论

【摘 要】加强全民阅读理论研究具有重的要应用与学术价值,要在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期对全民阅读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以全民阅读的表象研究为出发点,以全民阅读的权利保障研究为中介,以全民阅读的空间建构研究为落脚点,由此构建全民阅读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研究重点在于总结全民阅读发展规律,探讨全民阅读的促进机制。研究难点在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全民阅读之间如何建立起有效的耦合机制。

【关 键 词】全民阅读;理论研究;阅读表象;阅读权利;阅读空间

【作者单位】李新祥,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創意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社联(省社联项目2014N090)课题“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下浙江省大学生阅读政治信息的行为特征研究”的研究成果。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全民阅读呈现诸多新特点,其重要性进一步得以彰显。我国《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已连续三年倡导全民阅读,国务院法制办已就《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公开征求意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发布了《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2017年,《朗读者》《见字如面》等富有阅读意涵的电视节目的火热,预示着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全民阅读得到广泛关注。不过,我们必须要认清一个现实,那就是相较于全民阅读实践的深入,全民阅读的理论研究却滞后,未能实现理论先行与理论自觉。笔者认为,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民阅读作为学术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尤其是对全民阅读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研究,以指导全民阅读推广实践,显得尤为迫切。

一、国内全民阅读理论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1.国内全民阅读理论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1)起始阶段:1996—2006年

我国的全民阅读研究始于1996年,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确立“世界读书日”有直接关系。尽管如此,由于当时我国学界对全民阅读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1996年到2006年,这10年间学术界发表相关的文献仅50余篇。这个阶段可看作全民阅读研究的起始阶段。从文献形式上看主要是信息报道,论文文献较少,主题主要集中在关于图书馆界开展阅读活动的讨论与总结方面,另外,关于新华书店等其他主体开展的读书活动在研究中也有所体现。2003年,朱永新的《建议设立国家阅读节》提案引发广泛关注。2005年,学界对全民阅读的理论研究逐渐兴起,主要文献包括《公共图书馆在推动全民阅读中的作用探讨》(宋林鹰,2005)、《全民阅读存在问题的分析》(曾小敏,2006)、《大陆地区与澳门地区全民阅读活动初探》(师丽娟,2006)、《公共图书馆是推进全民阅读活动的中坚力量》(宋军,2006)等。

(2)拓展阶段:2007—2012年

从2007年至2012年,可称为全民阅读研究的拓展阶段。这一时期,全民阅读研究成果的数量显著增加,学者对全民阅读的研究热情显著提升,全民阅读研究开始成为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议题。从文献内容上分析,这一阶段的研究主题呈现多元化趋势,兼有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研究,包括公共图书馆与全民阅读的研究、高校图书馆与全民阅读的研究、儿童阅读的研究、不同地区全民阅读的研究和全民阅读的新模式研究等。其中,重要文献包括《全民阅读的社会价值》(柳斌杰,2007)、《全民阅读的社会学考量》(余波,2007)、《全民阅读与出版人的责任》(聂震宁,2007)、《全民阅读与文化传承》(王立群,2008)、《全民阅读与农村文化建设》(柳斌杰,2008)、《全民阅读在网络时代的价值与意义》(林晓霞,2008)、《略论网络时代全民阅读的价值和意义》(豆剑香,2009)、《应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朱永新,2009)、《社会发展、现代出版、阅读内容与全民阅读》(珞珈,2010)、《设立国家阅读基金》(朱永新,2012)、《全民阅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定位》(杨磊,2012)、《在文化体制改革视域下实行全民阅读积分制的构想》(罗昌娴,2012)、《中英美三国图书馆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之比较》(董丽娟,2012)、《全民阅读视野下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性质、服务理念与体系搭建》(王秀亮,2012),等等。

(3)蓬勃阶段:2014年至今

2013年以后,全民阅读研究进入蓬勃阶段。学科分布由拓展阶段集中于图书馆学、出版学进一步扩大到文化学、教育学、新闻学、政治学等领域。文献类型由拓展阶段的报纸文献为主向网络文献、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多类型扩散。2013年全民阅读研究的文献数量较2012年翻了近一倍,达到258篇,2015年更是跃升至600余篇,2016年也有550篇。研究主题围绕全民阅读的社会意义及其推广策略这一议题拓展,网络阅读、全民阅读活动与文化强国建设的关系等问题成为全民阅读的研究热点。重要文献包括《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李新祥,2013)、《中美全民阅读比较研究》(叶翠,2013)、《全民阅读活动的背景、特色与推动》(汤更生,2013)、《以数字化阅读的三大优势推动全民阅读》(章海涛,2013)、《从推进全民阅读看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李若愚,2013)、《健民心、启民智,构建全民阅读体系》(肖东发,2013)、《全民阅读推广力量的角色构建》(丁娜,2014)、《文化传承视角下全民阅读现状与对策研究》(杨岚,2014)、《全民阅读背景下我国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探究》(徐同亮,2014)、《国内全民阅读研究的量化分析与研究建言》(易图强,2014)、《微传播环境下的全民阅读推广策略研究》(张韵,2014)、《多维集成视角下全民阅读评估标准体系的构建》(夏立新,2014)、《全民阅读立法的经济学思考》(舒志彪,2014)、《国民阅读的状况与全民阅读的意义》(聂震宁,2015)、《全民阅读数字化资源保障与引领》(丁学淑,2015)、《碎片化阅读背景下全民阅读的推进——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对比分析及融合探讨》(张福平,2016)、《图书馆全民阅读推广策略研究》(王硕,2016)、《从全民阅读活动到全民阅读国家战略——全民阅读十年回顾》(张文彦、徐升国,2016)、《阅读红利与全民阅读推广创新研究》(李国朋,2017)、《数字化背景下全民阅读路径深化与拓展》(潘文年、董丹钰,2017),等等。

2.研究动态

针对全民阅读问题,学术界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但总体上比较粗浅、分散、重复,多数研究仅停留于情况描述、经验总结或逻辑思辨,缺乏理论性、全面性、系统性。总体而言,一是对促进全民阅读的行业协同、制度保障、持续机制等探讨不足;二是对全民阅读的内涵揭示不够深刻,对全民阅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呈现的新特点认识不够;三是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民阅读之间存在怎样的耦合机制缺乏探讨,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全民阅读之间的关系缺乏理论探究。

从全民阅读研究的展望看,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进一步受到重视。从量化的角度看,可以采用個案研究、比较研究、控制实验等方法开展全民阅读研究;可以使用眼动仪研究读者在阅读过程尤其是在数字阅读过程中的眼球运动特征;可以借助数字阅读行为自动跟踪记录软件有效研究网站阅读、手机阅读等数字阅读行为;可以借助门户网站、社交网站、电商网站的海量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和可视化手段开展阅读行为研究;等等。与此同时,全民阅读的质化研究进一步深化,尤其是探讨社会价值、文化传承与全民阅读的互动关系显得非常迫切。

二、开展全民阅读理论研究的价值与创新期待

1.开展全民阅读理论研究的价值

随着移动阅读终端的普及,我国快速进入移动互联网阅读时代,在此背景下,加强全民阅读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首先,对制定实施关涉阅读问题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具有参考价值,尤其是对指导全民阅读推广具有指导意义;其次,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启发作用;再次,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对公民个体开展阅读活动具有指导价值。

同时,移动互联网时代加强全民阅读理论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借鉴运用阅读学、传播学、图书馆学、新闻学、出版学、心理学、教育学、情报学等学科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及三角交叉检视法等研究方法,探寻一套全民阅读的整合研究方法;其次,在学术范畴上,提出阅读表象、阅读障碍、阅读歧视、阅读权利、阅读自由、阅读精神、阅读空间、阅读推广等一批全民阅读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范畴,并对这些学术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再次,在学术制度上,建构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民阅读研究的理论框架,产生一批学术成果,促进全民阅读研究学术共同体的聚合与交流,与新闻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可形成补充完善的效果。

2.开展全民阅读理论研究的创新期待

一是在学术思想方面要有创新。首先,能够为促进全民阅读提供理论支撑,是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全民阅读问题展开系统理论研究的基本要求;其次,以全民阅读的表象研究为出发点,以全民阅读的权利保障研究为中介,以全民阅读的空间建构研究为落脚点,由此构成全民阅读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为构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社会学提供支撑;再次,基于互联网,对我国丰富的读书治学思想加以继承与创新。

二是在学术观点方面要有突破,尤其是要把全民阅读放在社会的数字化变迁大背景下考察,从而形成一些新的论断。如移动互联网时代促进全民阅读的核心内容是“遵循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培养公民阅读习惯,提高公民阅读能力,提升公民阅读质量,传播有益于公民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全民阅读发展的基本目的在于“保障公民的基本阅读权利,增强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移动互联网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形成与公民数字化阅读行为有效耦合的机制,方能彰显效能。

三是在研究方法方面要强调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借鉴阅读学、出版学、传播学、新闻学、文学、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从阅读主体、阅读媒介、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环境、阅读比较等方面描述与解释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国全民阅读的发展状况,总结归纳其嬗变规律,构建一个全新的全民阅读理论框架,以定量研究为基础开展定性研究,追求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量化实证与质化思辨、理论移植与案例分析的有机统一。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民阅读理论研究的核心命题

简而言之,全民阅读理论研究以研究全民阅读现象、探寻全民阅读规律为主旨,其基本目标在于通过研究揭示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国全民阅读的内在发展逻辑,探讨全民阅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那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民阅读理论研究有哪些核心命题呢?

1.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民阅读的范畴、价值与功能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民阅读的范畴、价值与功能研究是全民阅读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从理论上梳理全民阅读这一核心范畴的内涵与外延,探讨全民阅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价值与功能。其包括探讨全民阅读与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之间的关系,分析全民阅读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之间的关系,分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民阅读之间的关系,剖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全民阅读之间的关系,探讨推动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与全民阅读之间的关系等。只有厘清这些基础理论,才能厘清倡导全民阅读的意义所在。

2.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国全民阅读的表象研究

首先,要基于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国全民阅读的境况。一方面,我国已有相关机构和学者对全民阅读和不同读者开展了大量规模不等、目的不同、内容各异的调查。要对这些调查的结果做整合分析,以利于我们认识全民阅读的状况。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的阅读行为大数据,开展我国国民数字阅读状况研究。在这方面,国家行政管理部门或者有关行业协会应该推动互联网企业平台践行社会责任,向研究者开放相关数据,以利于得出科学的研究结论。

其次,结合数据,多学科视角从公民个体考察全民阅读的“异化”,揭示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国全民阅读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包括阅读功利化、碎片化、浅薄化、快餐化、娱乐化、盲从化、庸俗化等。深入探究这样的现象:只要强制阅读(包括专为培养个人技能的自学阅读)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劳役那样逃避阅读。唯有揭示出问题所在,方能找到治愈良方。

再次,结合数据,从当下全民阅读推广热反思其存在的误区,探索屏阅读时代深阅读的发生机理与推广策略。这些误区包括阅读权利意识不够强烈,财政投入存在不足,社会公众人物的示范效应发挥不够,阅读推广活动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由政府主导文化发展的思路有待商榷,媒介组织的参与积极性有待提升,阅读障碍和阅读歧视现象依然存在,社会基层阅读服务组织建设滞后,组织协同性和系统性有待加强,活动长效性与科学性有待提升。

3.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国全民阅读的权利研究

宪法赋予每个公民人身自由,阅读自由则是人身自由的基础和前提。阅读自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每一位公民都享有阅读自由权。就政府和社会而言,应当为公民个体具备基本的阅读素养、开展独立自主的阅读提供保障。就公民个体而言,维护自己的阅读自由权是人生的一种态度,公民应当要求社会为自己提供自由阅读的条件,同时为阅读自由而努力实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保障公民的基本阅读权利是促进全民阅读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全民阅读理论研究的重要议题,这部分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阅读素养研究。提升阅读素养是促进全民阅读的前提,也是保障公民阅读权利的基础。国家促进全民阅读,应当遵循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培养公民阅读习惯,增强公民阅读能力,提升公民阅读质量,传播有益于公民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科学文化知识。其中包括移动互联网时代公民应当具备怎样的阅读素养(尤其是新媒体阅读素养)、政府如何开展全民阅读服务和重点群体(包括未成年人、少数民族、视听障碍人士、老年人、妇女等)的阅读权利如何保障。

第二,閱读自由研究。阅读自由是一种允许思想生存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之权利—— 因为人的好奇与怀疑的品性与生俱来,也是法赋之权利——因为文明替代愚昧之必定规则使然。阅读自由是全民阅读研究中容易忽视的议题,其内容包括公民基本阅读权利的内涵,公民阅读自由权与人身自由权的关联,阅读个性化需求与社会化制约之间的矛盾平衡,移动互联网提供的阅读方式选择的极大自由与被动消费性阅读的不自由之间的冲突应对等。

第三,阅读精神研究。保障阅读权利,实现阅读自由,是需要阅读精神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尤其要倡导“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阅读精神,哪怕生活艰难、物质贫乏,至少自己的精神世界还在。通过研究阅读精神,探求实现如此生活状态的途径。如选取古今中外的典型人物,对其阅读精神展开研究;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弘扬纸本阅读精神,如何重塑经典阅读,如何弘扬优秀人物的阅读思想,以探求独立、自由、理性阅读精神的重拾之道。《朗读者》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其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取材,切中全民精神渴求的痛点,创设了一个有温度的节目形态,进而激发全社会的阅读共鸣。

4.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国全民阅读的空间研究

在空间价值及其议题不断凸显的当今社会,空间要素成为媒介创新开发的重要策动力量,媒介创新开发日益朝着倚重空间生产和重组的方向快速发展,这也可视为空间自身传播价值的凸显,我们将其称为传播实践创新开发领域的空间转向。这种转向的结果就是促使空间传播(基于空间变革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形态或传播媒介)成为人类传播实践的必然之选。因此,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国全民阅读理论研究的落脚点是构建一个新的与移动互联网匹配的传播空间,这包含以下三个层次。

首先是物理空间研究。人首先是生活在物理空间的,城市和农村不只是生活的容器,同样为全民阅读提供了现实空间。我们要反思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为阅读创设了怎样的空间。建筑本身是具备教化功能的,而缺乏阅读元素似乎是当下中国城市和农村空间的显著弱点。因此,探讨如何提供梯度合理的文化配套设施、培育良好的文化环境显得非常必要。

其次是媒介空间研究。按照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理论,在一个有效的时空范围内,虽然人们未曾谋面,但是某种共同体的“休戚与共”感却可以通过媒介构建出来。媒介空间是全民阅读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中介,包括实体媒介空间(印刷文化)、虚拟媒介空间(数字文化)等。移动互联网时代,纸质期刊、报纸、图书这样的实体媒介空间逐渐被数字媒介空间消解。在媒介空间重构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思考如何重构全民阅读的文化载体。

再次是精神空间研究。精神是一种结构形态的存在,各结构维度如理智、情感、意志等都能因为阅读得以滋养而变得宽广和深厚。其秘密在于,阅读可以抑制欲望的膨胀 ,在心灵中“空出”一个场域,于是我们可以通过知、情、意互渗来开拓、涵化自己的精神空间。其中,理性精神是精神空间的一种决定性支撑力量。在任何情况下,道德教化的任务就是让人们维持精神空间于不坠。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全民阅读研究精神空间的建构,其核心内容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化阅读行为之间的耦合机制。

|参考文献|

[1] 聂震宁. 国民阅读的状况与全民阅读的意义[J]. 现代出版,2015(1).

[2] 易图强. 国内全民阅读研究的量化分析与研究建言[J]. 图书·情报·知识,2014(11).

[3] 王余光,许欢. 西方阅读史研究述评与中国阅读史研究的新进展[J]. 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2).

[4] 郝振省,陈威. 中国阅读:全民阅读蓝皮书(第1卷)[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深圳:海天出版社,2009.

[5] 郝振省,陈威. 中国阅读:全民阅读蓝皮书(第2卷)[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深圳:海天出版社,2011.

[6] 夏立新,等. 多维集成视角下全民阅读评估标准体系的构建[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5).

[7] 李新祥. 全民阅读推广“热”的“冷”思考[J]. 出版广角,2013(7).

[8] 柳斌杰. 文化力论[J]. 成都:巴蜀书社,2016.

[9] 李新祥.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全民公民理论
论公民美育
全民·爱·阅读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可持续全民医保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