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与毕节彝语动植物名词比较研究

2017-07-17 15:32沈小玲
知识窗·教师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毕节凉山比较

沈小玲

摘要:凉山彝语与毕节彝语的动植物名词比较丰富,要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选择适合的理论和方法是关键。其中,生成词库理论是比较研究凉山彝语与毕节彝语动植物名词的好方法。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凉山彝语与毕节彝语动植物名词比较。

关键词:凉山 毕节 彝语 动植物名词 比较

纵观国内外彝语研究的历史,其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词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彝语方言之间的比较研究远远落后于整个彝语研究的步伐。动植物名词是彝语各方言中比较有特色的词汇,有学者探讨过彝语动植物名词。如2005年,朱文所著的《彝语方言学》;2010年,曲木铁西所著的《彝语义诺话研究》等。从这些词汇中,我们能看到彝语各方言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能透视出彝语词汇演变历史的层次关系。然而,很少有人做过彝语跨方言动植物名词比较的专题研究,所以笔者提出了“凉山彝语与毕节彝语动植物名词比较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将这项研究系统地梳理一遍,并从两种方言的词汇比较中试图寻找其对应关系。

一、彝语本体研究的角度审视

从本体的角度来看,相对词汇研究来说,彝语的研究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尤其是彝语复合词的研究可谓是处于一片净土。部分学者只关注彝语中少量存在的派生名词部分,并对其形态进行了形式描写。如我们从中国知网就可以查找到论述彝语派生名词形态的多篇文章,甚至还有一些关于彝语派生名词形态的学术会议,虽说学术贵在专业,但循规蹈矩及重复难免伤学术大雅。笔者发现,人们对彝语复合词这部分的研究少之甚少,更谈不上系统深入地研究了。究其原因,还是人们的观念影响了彝语复合词的研究,尤其是对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认知,人们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对彝语复合词进行专题研究,尤其是对彝语各方言之间的复合词进行类型研究势在必行。凉山彝语属于北部方言,毕节彝语属于东部方言,凉山彝语与毕节彝语的类型比较是彝语语言学界一件重要的事情,它既有利于学术研究,又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二、从方言文化交流传播的角度审视

任何语言的理论首先都来自于语言的描写,彝语研究的理论也应从彝语个案描写中总结。在彝语研究理论尚不成熟的时候,我们还是借鉴西方和汉语研究的传统对彝语进行研究,就像我们如果做好了凉山彝语与毕节彝语动植物名词比较这一研究,那么將对构建彝语研究理论会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彝语动植物的名词很丰富,动植物方言名词存在相似、相近和相差等关系。通过历时和共时关系的比较,我们可以找到凉山与毕节彝语方言词汇的深层次关系。

根据前期调研,笔者发现,凉山彝语与毕节彝语在词汇层面有很多相同或相近的地方,也有分歧较大的地方。如对事物命名时,一方是用彝语命名,另一方处于汉语借词的状态。我们认为,弄清这些关系,对彝语词汇本身的研究、对彝语与其他语言的语言接触研究很有帮助。

另外,从语言层面看文化会更加清晰,即通过彝语各方言词汇比较研究,可以更进一步理清彝族历史文化层次关系。同时,凉山彝语与毕节彝语动植物名词的比较研究,有利于用彝语跨方言的学习,进一步促进滇、川、黔和桂彝语跨方言文化交流。

起初,彝族只有一种语言,也只有一种文化。随着人群的迁徙,方言的分化就出现了,且越来越严重,所以出现了如今在一个民族里,人们互相说话,却又相互听不懂的现象。但是,文化终归是一体的,只要各方言的文化核心没有变,那么相互学习言语就是必要的。

三、从彝语研究具体视角审视

彝语方言动植物名词比较研究是比较新颖的课题,要将此研究深入推进,我们必须有恰当的研究方法。在描写语言学的指导下,笔者对两种方言的动植物名词进行了语音、词法和语义层面的比较,并描写和归纳出两种方言动植物名词的主要特点。

首先,笔者利用语言田野调查法,对凉山彝语和毕节彝语的动植物名词语言进行了深入地田野调查,尽量做到深入细节。尤其是深入分析了两种方言词汇中对方没有用彝语命名,反而以汉语借词代之的词,并做出了解释。

其次,笔者利用语言类型学的方法,对两种方言中的动植物名词进行了比较。在比较的时候,笔者借鉴了历时和共时的方法,尽量描写出词汇发展和演化的历史层次。

最后,笔者严格遵照科学研究的写作路径,撰写了研究论文。越是古老的词汇,凉山彝语与毕节彝语越是表现出更多的共同点。

通过两种方言词汇的比较,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共时层面的异同,还可以看出历时层面两种方言接触的路线图。

四、乌撒土语与什扎土语的比较方法

要将凉山彝语与毕节彝语的比较落到实处,我们就要从具体的土语人手。只有将土语的比较做得扎实,我们才能谈得上方言的比较研究。

笔者研究的基本思路为:第一,利用描写语言学的基本方法,来描写乌撒话音系、词汇、语法以及语用的现状;第二,利用历史语言学的基本方法,比较乌撒话与什扎土语音系、词汇以及语法的历史。

笔者的研究方法是:以描写语言学的基本方法为主,历史语言学的基本方法为辅,坚持把描写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的基本方法结合起来。

本次研究的重点在于长期、深入地调查乌撒土语的现状,研究的难点在于如何把描写语言学与历史语言学结合起来,利用描写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深入调查彝语乌撒土语与什扎土语的现状,用描写语言学的成果为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提供支持,通过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来解释乌撒土语与什扎土语现状的实现机制。

五、从生成词库理论的角度看

国内生成词库理论在汉语界已经开始蔓延和兴起,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其对计算机处理还有巨大的作用。有的学者开始对这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如袁毓林的“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汉语意合特征研究与大型知识库和语料库建设”。另外,还有很多学者也发表了许多前沿文章。如2008年,张秀松发表了《从生成词库论看汉语词的逻辑多义性》一文;2009年,张秀松和张爱玲一起发表了《生成词库论简介》一文;2011年,宋作艳发表了《生成词库最新发展》一文;2013年,袁毓发表了《基于生成词库论和论元结构理论的语义知识体系研究》一文,张连文发表了《生成词库的组成、表征和语义计算分析》一文;2014年,李强发表了《汉语形名组合的语义分析与识解——基于物性结构的探讨》一文;2015年,宋作艳、赵青青、亢世勇共同发表了《汉语复合名词语义信息标注词库:基于生成词库理论》一文。

生成词库理论用于民族语言研究的少之甚少,而国内彝语词法的研究还从未涉猎生成词库理论。目前,从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江荻的《Types and Constructions of Exoeentrie Adjectives in Tibetan》研究算是民族语言研究的一个突破。回顾国内外词法研究的历史,从传统的词法研究,如句法描写、关系描写、修饰描写等,到后来帕卡德提出的“形类描写”,无疑是一种飞跃,因为形类描写避免了关系描写的不一惯性、修饰描写的任意性、语义描写的不系统性和句法描写不合理性等不足之处。

1.语义类型体系分类

生成词库理论认为,词汇按其所代表的意义内容可分为自然类、人造类和合成类。我们根据这些内容,对彝语的词汇进行语义类型分类,即最上层概念被结构化成实体、事件、性质三个域,分别对应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范畴,每个域又被结构化为自然类、人造类和合成类。

2.物性结构

生成词库理论认为,描写词项所指对象有什么构成、指向什么、怎样产生的以及有什么用途或功能,包括构成特征、形式特征、功用特征和施成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对彝语词汇进行物性角色描写和分类。

3.构词模式

生成词库理论认为,不同的物性关系体现了不同的构词模式和语义关系。根据这些关系,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物性角色和语义类型体系,推断出不同类型的彝语词法模式。当然,最主要考虑的是词法模式的能产性和周遍性。

4.构词内部结构的具体描写

构词内部结构的具体描写包括:①构词成分的词性,即形容词(a)、动词(v)、名词(n)等;②构词成分的语义类,包括自然类(N)、人造类(A)、不确定类(u);③构词的结构关系;④构词成分与词之间的物性关系。

5.语义类的推导关系

根据构词成分的语义类型,我们推导出彝语词汇规律性的组合方式。

六、结语

动植物名词是彝语中比较重要的词类,且这些词类在构词特征上很有特點,有些动植物名词具有派生的特点。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对彝语动植物名词的类型研究比较少,要想彝语动植物名词的研究进一步向前推进,我们还要做进一步的细节研究。凉山彝语与毕节彝语动植物名词的比较研究,其核心问题是理论与方法的选择。笔者认为,生成词库理论是比较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猜你喜欢
毕节凉山比较
毕节留守儿童的新家
构建最美河流湖泊,凉山在行动
凉山首部纯本土电视剧《西河故事》受好评
凉山彝族图案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除了展露创口,更需疗伤的药方
补足区域交通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