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信息社会峰会视野中的国际传媒发展

2017-07-16 05:51胡献红
全球传媒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峰会媒介数字

胡献红

世界信息社会峰会视野中的国际传媒发展

胡献红

本文回顾了联合国2003—2005年间主导的世界信息社会峰会(World Summi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WSIS) 对国际传媒发展的愿景和行动计划,综述了2005—2015年该计划在传媒领域发展的十年历程。本文介绍了传媒在各国建设信息社会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分析了数字时代的若干关键领域,如记者安全、新闻传媒发展以及媒介和信息素养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本文展望了峰会2015年后的媒介发展趋势和传媒发展纳入促进 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大框架的新形势,并具体分析了包括网络隐私、假新闻泛滥以及网络仇恨和极端言论现象等若干新问题。世界信息峰会的十年历程表明,为应对信息技术和传媒融合过程中层出不穷的诸多问题和挑战,必须仰仗包括政府、技术群体、传媒机构、私营企业、学术界和民间团体在内的多方利益相关者充分参与到传媒发展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

世界信息社会峰会;媒介政策;媒介和信息素养;网络治理;媒体发展

一、 2003—2005年世界信息社会峰会: 传媒在信息社会中的角色

联合国自2003年和2005年发起世界信息社会峰会(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WSIS),以下简称“峰会”,给世界各国各方提供了通过信息传播技术促进社会发展的宏大愿景和政策框架。经过十年的执行进程,2015年年底经联合国大会审议决定,该峰会将延续到未来的第二个十年,直到2025年。在承前启后的时刻,很有必要思考一下传媒在信息社会和数字时代的重要角色,以及媒体在信息化程度不断深入的社会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的方式。

世界信息社会峰会2003年发布的《日内瓦原则宣言》(以下简称《宣言》)。①首先宣告“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和面向发展的信息社会的共同愿望与承诺。在此信息社会中,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使个人、社区和各国人民均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高生活质量”(第1页)。在此框架下, 《宣言》第9段特别申明了国际社会对媒体重要性的认识:“自由寻求、接收、分享和使用信息以便创造、积累和传播知识对于信息社会十分重要。我们呼吁媒体秉承最高的道德和职业标准,负责任地使用和对待信息。……应根据国家法律并在考虑相关国际公约的基础上鼓励媒体所有权的多样化。”(第8页)

作为峰会对媒体在信息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精彩论述,本段内容在2005年突尼斯峰会的成果文件《突尼斯日程》②得到确认。2003年峰会的另一个成果,《日内瓦行动计划》(下面简称《行动计划》)③,也明确将传统和新兴新闻媒体写入了信息社会发展的议程,强调“通过使用社区媒体、传统媒体与新技术来推动本地语言记载和保存本地文化和文档遗产”(第10页)。

该《行动计划》在峰会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了截至 2015年建设信息社会的11个方向和专业领域④。其中,将媒体领域列为C9行动,具化为以下七个方面的举措:

C9. 媒体

24. 形式和所有制多样化的媒体作为参与者在建设信息社会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被认为推动言论自由和信息多元化的重要力量。

a) 鼓励媒体——印刷、广播和新型媒体——在信息社会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b) 鼓励国内立法,保障媒体的独立性和多元化。

c) 采取符合言论自由的适当措施,抵制媒体内容中的非法和有害内容。

d) 鼓励发达国家的媒体专业人员与发展中国家的媒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和联系,特别是在培训领域。

e) 提倡媒体均衡地、多角度地展示女性和男性的形象。

f) 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工具,减少国际上影响媒体的不均衡现象,特别是基础设施、技术资源和技能开发方面的不均衡现象。

g) 鼓励传统媒体弥合知识鸿沟并促进文化内容的传播,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该《行动计划》跟媒体相关的内容还包括通过传统和数字媒体服务提供与信息社会中个人的文化和语言相适应的内容, 从而促进文化语言和内容的多样性。值得注意的是,《宣言》专门有一段关于国际社会对传播和媒体中的性别平等问题,指出:“信息通信技术发展为妇女提供了极大的机遇,她们应该是信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应成为主要参与者。”(第2页)

二、 2006—2015年世界信息社会峰会C9媒体行动计划: 十年进程与挑战

日内瓦和突尼斯峰会之后,日内瓦行动方案的11条发展方向和专业领域主要由联合国系统几大国际机构牵头协调和执行⑤:在过去十年中,国际电信联盟等机构每年在日内瓦举办“世界信息社会峰会论坛”(WSIS Forum),旨在跟踪和讨论日内瓦行动计划的贯彻执行情况;而《行动计划》的C9(媒体)行动计划则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调各方实施。

在过去的十年中,国际社会提高了对表达自由和独立、多样化媒体的认同,各相关机构研发和推出了一系列指数,包括“媒介发展指数”“媒介性别平等指数”和“记者安全指数”等,用于指导国家层面的媒介发展,联合国还通过了保护记者安全的行动计划。与此同时, 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和隐私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新闻从业人员的报道能力得到加强。

执行峰会的C9媒体行动计划也面临更多的复杂挑战。数字技术、互联网、手机和传统媒体的整合意味着扩张的媒体平台,为公民提供了更多表达意见的渠道和平台;但媒介集中和垄断的问题同样存在于网络空间。同时,媒介整合造成了对信息自由流动和隐私的威胁,例如,数字技术带来的信息挖掘、过滤和监控,更加难以保障记者、信源和新闻制作过程的安全性。由于数字鸿沟的持续存在,这些挑战更加复杂化。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特别复杂。新的信息科技提供了更多信息来源,可以通过传统媒体扩大传播,越来越多的公民记者和博客用户开始制作新闻内容。媒介用户也越来越多地使用新的技术平台获取和传播内容。社交媒体的出现是2003—2005年峰会阶段完全没有预料到新事物,而它几乎完全改变了人们使用媒介、信息生产以及传播的方式。

根据《世界信息社会峰会目标评估》⑥提供的数据:从2006—2014年之间,美国社交媒体推特(Twitter)平台聚拢了6.46亿用户,推特用户每天总计发布5800万条消息。其中60%的用户发表过内容。到2013年年底,脸书(Facebook)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总计注册了13亿的月活跃用户和7.57亿的日活跃用户,线上可使用语言达70种,40%的用户每天都活跃使用。脸书每天更新大约100亿条信息(第75页)。

整个传媒世界也处在迅速变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登录网络平台,公民新闻和公民记者的崛起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风景线;而媒体内容的生产和分享方式也发生了巨大转变,持续挑战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和运行方式。

全球媒体发展的机会和挑战共存,许多政府抓住了信息技术带来的机会,促进开放政府数据,增加公民对信息的获取机会,包括搜索引擎、网络接入和内容提供商、域名注册机构、网络新闻网站等互联网公司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内容把关人,在促进网络信息自由流动和公民获取信息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关于峰会C9媒体行动计划的第一次协调会议,随后在传媒领域的各方相关者积极参与下,形成了包括表达自由、媒体发展、媒介素养等分领域。以下就这几个分领域在过去十年中比较突出的发展和挑战进行综述。

1. 表达自由的基石: 数字时代的记者安全

保障新闻业和新闻工作者的安全(包括数字安全)是保障新闻自由和更广义的数字时代表达自由的必要条件。在过去十年中,记者面临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对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挑战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在过去十年中公开谴责了全球超过600例记者在执行报道任务中遇害的案例,平均每周都有一名记者因为执行报道任务遇害,而这样的案例迄今有90%都没有得到公正的司法判决,大部分侵害记者安全的肇事者逍遥法外。

随着数字时代越来越多的博客、社交媒体和公民记者的出现,新闻工作者的概念也随之而扩充。例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的《联合国就新闻工作者安全和有罪不罚问题的行动计划》⑦里正式确认:那些新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内容制作者也应当像传统的专业新闻从业者一样得到保护。

这是一个全民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内容的使用者、消费者、生产者和传播者,以往针对职业记者的威胁也扩展到众多社交媒体使用者、博客和线上内容制作者。那些职业和非职业记者日益受到更多基于信息技术的攻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出版的《建构兼容并包的知识社会的基石》⑧中指出,数字时代对新闻工作者的攻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新闻工作者使用信息通信技术来搜寻和存储信息、与信息来源沟通、使用导航、社交媒体等,因而增加了数字曝光的机会;第二,新闻业务的扩展引入了在线记者、博客写手等,他们善于在现场抓取正在发生的新闻,这样就更可能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在过去十年中努力推进对新闻工作者、博客写手、公民记者以及其他运用数字媒体生产新闻的人员的安全保护,力图结束攻击新闻工作者却不受惩处的现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保障新闻工作者的数字安全》⑨全面研究了数字时代新闻从业人员所面临的技术、制度、经济、政治、法律以及心理方面的诸多挑战和风险。从技术、制度和经济方面来说,新闻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包括:“①数字时代的网络监控、数据存储能力和数字攻击技术变得越来越廉价和普遍;②数字安全工具通常不太容易使用,而商业化的数字安全工具又比较昂贵,开放源的数字安全工具通常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③类似阻断服务攻击(Denial of Service Attack)、地理位置跟踪技术(Location Tracking)等数字攻击方法会对记者、新闻线人以及媒体组织本身造成人身伤害和经济损失;④很多新闻从业人员和他们的新闻线人还不能熟练使用数据匿名和加密技术来保护自己;⑤对新闻从业人员发起数字攻击的来源多样,既可能是政府也可能是非政府行为者。”(第21-30页)

从政治和法律层面来看,该报告指出:一些国家的数据保护法律中对于获取记者数据的规定不清晰,对处理侵害记者的犯罪案例缺乏政治意愿,不受管制的软件贸易助长了监控和网络攻击技术的非法使用等(第18页)。该报告还揭示了数字攻击对新闻从业人员心理方面的不良影响,进而提出了政策方面的推荐意见和提高记者防范能力的建议,例如,进行风险评估计划,提供相应的安全工具和培训等。此外,教科文组织还发布了一套用于衡量国际和国家层面记者安全指标体系(Journalists’ Safety Indicators)⑩,以方便包括国际组织、政府、媒体组织、民间团体、互联网企业等相关行为者就记者安全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自身的行动方向。

正因如此,联合国《关于信息社会世界首脑会议成果文件执行情况全面审查的大会高级别会议成果文件》特别呼吁在未来十年里加强保护新闻记者、媒体工作者和公民社会的空间,确保人们在网下享有的权利(如言论自由和隐私权)在网上也受到保护。该文件强调,实现信息社会世界首脑会议的愿景不仅要促进经济发展和信息及通信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最终推进公民权利和基本自由的实现。

2. 自由、独立、多样化和促进性别平等的媒体发展

正如《日内瓦行动计划》中所说,形式和所有制多样化的媒体作为参与者在建设信息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新闻传媒领域在过去几十年来的数字革命中受到极大的冲击,也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转型。

新闻媒体在信息时代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新旧媒体如何相克相生?新闻业如何转型?报纸、广播电视和新型社交媒体如何交互融合?这些问题一直是峰会后C9媒体协调会上重点讨论的对象。经过十年的发展,虽然媒体内容承载的平台和传播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任何一个社会对于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和有效的信息传播的需求都是永恒的。一个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开放多样的媒介环境,为政府决策提供监测数据和可靠信息;而横跨传统和数字技术的媒体平台则有可能为所有人提供兼容并包的普遍信息接入渠道,因此,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跨界传媒业对于促进政府善治和巩固公民权利发挥着关键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8年发布了传媒发展指标框架(Media Development Indicators, MDIs),用于综合评估传媒的政策调控、传媒业运营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传媒作为民主讨论平台的能力、传媒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建设和传媒基础设施发展。该指标框架已经在30多个国家获得应用,并被支持传媒发展的国际组织和传媒组织所采纳,用来评估一个国家的媒介环境,鼓励分享好的实践经验。根据该组织《媒体发展指标:媒体发展评估框架》一书, 媒体发展指数被归纳为五大类: ①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②多元和多样的所有权结构以及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③媒体作为民主话语的平台;④健全的媒体专业能力建设和支持机构;⑤足够的基础设施能力。

作为一个重要的补充,教科文组织于2012年发布了“传媒性别敏感指标”(Gender -Sensitive Indicators for Media),该指标旨在增强传媒从业人员的性别平等以及提升传媒内容中对于女性内容报道的质量、包容性和深度。概述起来,该指标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促进媒体组织内部性别平等,这类指标全面考核在媒体组织(包括记者协会、社团和行业自律机构)中,从决策层和管理层的性别平等,工作岗位和工作条件中的性别平等,以及媒体从业人员在接受教育和培训中的性别平等。

第二类是促进媒体报道内容中的性别平等,包括媒体组织制定的有利于媒体报道内容中性别平等的编辑方针和道德准则。这类指标主要考察在新闻和时事报道中的性别平等,即在新闻与时事报道中所涉及的社会构成、经验、行动、视角和关注点都有均衡的男性和女性比例;另一个主要的关注点是在非新闻类的媒体内容中,比如广告等商业信息中,媒体有责任消除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并确保平衡多样的性别形象。

这套指标体系提倡传媒行业实行自下而上的自律式机制,以推进道德的、符合专业要求的新闻从业标准和有质量的新闻制作,也是信息社会峰会提倡的那些符合专业精神的标准和服务于公众利益的媒体应在信息社会持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传媒性别敏感指标》也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得到采用,成为促进媒体组织和媒体报道内容中性别平等的重要工具;许多国家和国际发展组织以及媒体发展组织使用这些指标体系对当地媒体环境进行综合评估,由此确定政策制定的优先领域和相应的能力建设活动。

3. 数字时代的媒介和信息素养

面对数字时代日益复杂的信息环境,每个人都需要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技巧,确保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以促进个人发展,并有效抵御不良信息的影响。各个年龄层的男性女性,特别是青少年,只有加强媒介环境的概念,提高媒介与信息素养,才能从源头抵制来自网上的歧视、敌意、暴力或宣传,才能识别并消除偏见和仇恨言论的负面影响及其伤害。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和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图书馆和传播学界两个不同的领域,各有不同的侧重。但鉴于信息社会中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书籍、档案、图书馆等多种信息媒介融合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两者融合为一个综合的概念,叫作媒介和信息素养(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指赋予公民理解媒介和其他信息提供渠道(包括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等)的功能,批判性地对待传播的内容。无论是内容用户还是信息制作者,只有具备信息与媒介素养,才能基于充分和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处理。媒介和信息素养囊括了一整套生活和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知识、技巧和态度。教科文组织《媒介和信息素养:政策和策略指南》一书中,将媒介和信息素养归纳为以下核心能力: ①理解民主社会中媒体和其他信息提供渠道的角色和功能;②理解媒体运行所需要的条件;③清楚自己对信息的需求;④定位和获取相关的信息;⑤批判性地就权威性、可信性和传播目的来评估包括来自互联网的媒介内容和各种信息;⑥提取和组织信息和媒介内容;⑦从媒介内容中归纳出思想;⑧有道德和负责地通过恰当的形式和媒介,将一个人所创造的知识理解传达给受众和读者;⑨有能力使用信息传播技术来处理信息和制作内容;⑩使用媒体和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其他信息提供渠道,以实现自我表达、表达自由、跨文化对话和民主参与。

从信息社会的角度来看,促进公民媒介和信息素养能够有效提升公众积极和活跃的民主参与,提高全球公民的道德责任感,提高多样性、对话和包容,从根本上增强公民社会的批判思考的积极参与社会进程的能力。

三、 2015年后: 展望全球媒体发展的新态势和新挑战

峰会的十年历程告诉我们,信息技术不但带来了经济繁荣,而且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不断发展壮大的基于数字技术的跨媒体平台能够更进一步促进政府的善治和透明,从而更有力地推进联合国2015年通过的直到2030年的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是国际社会就2015年到2030年之间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达成的共识,将成为成员国未来15年的可持续发展指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第16项里,第一次把“促进公众获取信息和基本自由”写进议程,充分肯定了媒介和传播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峰会十年来的实践表明,多元化、独立和自由的媒介环境有利于为政府提供更多民情和决策的依据,有利于政府监测民众的需求,科学地评价国家发展的状况,也可以促进公众的知情权、政府的透明度以及民众对政府决策的有效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十年进程结束前夕的2013年, 在其总部巴黎举办了一次里程碑意义的世界信息社会峰会回顾大会,该大会由来自130个国家的1500名政府、私企、传媒和公民社会的代表参加。会上,传媒发展的问题备受瞩目,共有十几个工作坊就传媒领域十年来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如表达自由和隐私问题、传媒业的变迁、公民记者和公民新闻、记者的数字安全、社区媒体动向等。

互联网作为过去十年来最为重要的信息技术,对于媒介的演进起着核心的影响作用,而其深远影响还将延续,当前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来促进全球媒介的发展。数字时代的媒体发展充满了各种变数和风险,网络上的权利和自由变得更加复杂,需要平衡表达自由、记者安全和隐私权等问题之间的关系。信息时代需要维护线上和线下的公共服务媒介实践和发展社区媒体,要促进包括私营媒体和社交媒体在内的媒体的多样性和异质化,需要考虑媒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技术性协调、商业和公共利益的平衡、数字安全、媒体立法和规范框架以及数字时代的媒介和信息素养。本文仅以2015年峰会后最初两年涌现的若干热点问题做一佐证。

1. 网络隐私争议制约媒体发展

近年一个突出的趋势是日益受到威胁的公民网络隐私问题,而数字时代的隐私保护日益复杂,受到众多新的“把关人”的牵制。

隐私问题在传统媒体生态中并不特别突出,因而在峰会第一个十年中没有成为媒体发展的优先领域;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和数据通过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数字平台无远弗届地传播,一方面,带来数字时代公民记者和自媒体的繁荣;另一方面,许多国家的公民个人的网络隐私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以至于构成潜在的安全隐患,也使得信息的自由传播受到牵制。

网络隐私指公民对其个人信息和数据的掌控,包括其网络匿名的权利,例如,使用加密技术以保障个人信息传播免于受到非法监控监听,以及个人数据不受非法泄露和被滥用于商业牟利等。一方面,因为担心受到监控和隐私泄露,影响了网络用户积极参与网络内容的制作和表达;另一方面,对于新闻从业记者来说,在数字时代确保新闻“来源”和“线人”隐私安全的难度也加大了,因为越来越多的传播通过数字工具更加容易受到追踪和监控,而许多国家保护新闻来源的法律和举措还没有及时更新,以至于不能提供足够的保障。

传统社会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足以保障数字时代的隐私安全和表达自由。数字时代出现了新的信息和数据“把关人”,其中包含门类繁多的互联网公司和机构,既有提供硬件设备和物理接入的电信和手机公司,也有提供信息和内容服务平台的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专属互联网运营的域名注册机构等,他们共同构成了复杂的互联网产业生态,对于网上的信息和数据流动承担不同的角色,负有不同的责任。深入研究这些新把关人对数字时代媒体发展的影响,并采取合适的规制框架,将是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2. 假新闻、数字算法和新闻业发展困境

另一个新近的趋势是全球范围内新技术媒介的繁荣以及网络假新闻的泛滥,由此引发对传统新闻业生死存亡的思考和对数字算法的争论。

传统新闻业曾经是主要的新闻生产者,但现在传统媒体日益失去作为关键新闻来源的地位,许多传统新闻平面和广电媒体在数字时代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甚至许多人质疑:新闻业是不是已经死亡?此消彼长的是去中心化和个人化的媒体平台在数字时代成为主流。一方面,这些基于社交媒体的新闻平台促进了媒体的多样化,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某种垄断,这种贡献需要肯定;但另一方面,社交媒体新闻却先天缺乏新闻专业主义的标准,无意遵从传统新闻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标准,加之社交媒体平台更容易被商业和政治势力操纵,从而出现了全球范围内假新闻泛滥的现象。当然不是说,传统媒体和新闻专业主义就与假新闻绝缘,事实上,假新闻及其社会土壤始终存在;但在过去,新闻专业主义至少发展了媒介的道德伦理,并制定出一整套标准,以抵制、消除假新闻的现象;而这是新媒体与“公民记者”所不熟悉的准则。同样让人担忧的还有,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日益“个人化”的信息推送和订制“服务”,使得互联网用户更加难于获取全面信息并辨别真相,这将对社会认同和民主政治造成深远的破坏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社交媒体的新闻推送方式主要基于数字算法,也就是说,这些编辑和推送新闻的程序成为社交媒体的“总编辑”,而这些算法的开发取决于各个平台对于用户个人数据和偏好的收集和分析,与新闻专业主义的编辑标准无关。 此外,目前社交媒体的算法通常作为商业机密不对公众公开,从而无法得到公众监督和法律监管。由此引发的问题是:这些社交媒体平台是否应该按照新闻标准来设计算法和编辑新闻? 如何才能有效地杜绝假新闻的生产和传播? 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无疑,单靠传统新闻业的力量是无法消除日益增加的假新闻现象的,需要传统媒体同新的社交媒体积极合作和融合,才能促进问题的解决,并且从中获得新闻业在数字平台上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同时,“谣言止于智者”,数字时代的公民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提高道德水平,加强媒介和信息素养,批判地、慎重地处理网络传播的信息和内容,才能从受众端遏制假新闻的传播。

3. 网络仇恨、极端化言论和网络暴力之灾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近年来全球社会深受其害的网络仇恨和极端化言论以及网络暴力现象, 许多青少年首当其冲成为网络极端化言论的受害者,最让人担心的例子莫过于叙利亚的恐怖组织“伊斯兰国”通过网络宣传将许多青年洗脑成为极端分子。在此背景下,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2016年年初发起了里程碑式的《防止暴力极端主义行动计划》,该文件综合分析了暴力极端主义的深刻成因和体制性原因, 并针对各地区、国家和政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提出了一整套行动建议。该文件特别强调了媒体和社交媒体的重要作用, 要求各国政府要“与社会媒体公司和私营部门密切合作,制订和执行符合本地情况、顾及性别平等和符合国际人权标准的国家传播战略,挑战暴力极端主义的有关宣传”和“ 保护记者,因为记者在民主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迅速彻底调查他们安全受到的威胁,鼓励记者开展合作,自愿制订促进容忍和尊重的媒体培训材料和业界行为守则”(第17页)。该文件成为许多国家的政府联手社会各界共同反对网络仇恨和极端化的行动指南,目前主要举措包括过滤和封堵仇恨和极端内容,发动媒体和专业机构制作传播正面的内容和舆论,提高青少年的媒介和信息素养等。

在这个过程中备受争议的是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在网络极端化言论泛滥的过程中是否起到决定性作用。实际上, 就像假新闻不是互联网的专利一样, 网络仇恨和极端内容在传统媒体时代同样存在, 只不过通过网络平台得到几何倍数的放大和传播,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正如《防止暴力极端主义行动计划》文件中分析的那样, 网络仇恨和极端内容的产生有其深刻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和宗教原因。彻底消除网络仇恨和极端现象取决于整个社会和政治的转型和应对, 毫无疑问, 媒体、社交媒体和众多网络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推进角色。

值得商榷的是,在许多国家采取的对网络仇恨和极端言论进行技术性封堵中,由于认知和概念的差异等原因, 很多时候不好把握尺度,容易矫枉过正, 这样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反而会对网络的自由表达和多元化产生不利影响。如何在确保国家法律框架保护的言论和表达自由、多元化和媒体多样化的前提下,加强数字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报道和媒体的公共服务属性,提高网络使用者的媒介和信息素养,不但是解决网络仇恨和极端化现象的建设性途径, 也将有效促进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向一个接近民主和多元化的公共空间的方向转变。

总之,针对信息技术和传媒融合以及在此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峰会十年的经验表明:需要通过政府、传媒机构、技术群体、私营企业、学术界和民间团体的充分参与,来制定综合的信息技术和媒介政策框架,以解决表达自由、知情权、记者和博客的安全、新闻专业主义和公共媒体的发展、用户制作内容、所有权和频率管理、媒介和信息素养、性别平等、隐私、手机平台的内容制作以及新出现的跨国媒体及规范机制等问题,塑造有利于公民赋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媒介环境,从而实现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的美好愿景。

注释

① 世界信息社会峰会(2003年12月10—12日):《原则宣言》,获取自http://www.itu.int/net/wsis/documents/doc_multi.asp?lang=enamp;id=1161|1160

② 世界信息社会峰会(2005年11月16—18日):《突尼斯承诺》和《信息社会突尼斯日程》,获取自http://www.itu.int/net/wsis/documents/doc_multi.asp?lang=enamp;id=2266|2267

③ 世界信息社会峰会(2003年12月10—12日):《行动计划》,获取自http://www.itu.int/net/wsis/documents/doc_multi.asp?lang=enamp;id=1160|0

④ WSIS(December 10—12, 2003). 《行动计划》,获取自http://www.itu.int/net/wsis/documents/doc_multi.asp?lang=enamp;id=1160|0

⑤ 胡献红(2016):世界信息社会峰会和全球互联网治理论坛十年回顾与未来展望,《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2卷第2期,69-79页。

⑥ 国际电信联盟(2014):《世界信息社会峰会目标评估》,获取自http://www.itu.int/en/ITU-D/Statistics/Documents/publications/wsisreview2014/WSIS2014_review.pdf

⑦ 联合国(2012):《联合国关于记者安全和有罪不罚问题的行动计划》,获取自http://www.unesco.org/new/fileadmin/MULTIMEDIA/HQ/CI/CI/pdf/official_documents/UN-Plan-on-Safety-Journalists_CH_UN-Logo.pdf

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建构兼容并包的知识社会的基石》(龚文庠译),获取自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3/002325/232563c.pdf,第35页。

⑨ Henrichsen, Jennifer R.; Betz, Michelle; Lisosky, Joanne M.(2015).《Building digital safety for journalism》,获取自http://www.unesco.org/new/en/commu-nication-and-information/resources/publications-and-communication-materials/pub-lications/full-list/building-digital-safety-for-journalism-a-survey-of-selected-issues/,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巴黎。

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6年6月):《记者安全指标》,获取自http://www.unesco.org/new/en/communication-and-information/freedom-of-expression/safety-of-journalists/journalists-safety-indicators/

(编辑:郭镇之)

AReviewofInternationalMediaDevelopmentinlightoftheWorldSummitofInformationSociety

Xianhong Hu

(NUNESCO)

Having reviewed the ten-year process of World Summi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WSIS) as initiat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during 2003—2005, the paper drew a comprehensive picture of WSIS vision and actions taken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phase of 2005—2015, and particularly sheds light on those progresses achieved in the domain of international media development. The paper shows that media have played an instrumental role in building information societies at country levels and analyzes major 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 in several key areas of international media development ranging from protecting safety of journalists, inclusive media development to promoting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digital age. Further, the paper explores some recent trends of media development at the beginning of post-2015 phase and informed that media development is being considered within and integrated to the ongoing process of achieving the 2030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The paper also addressed several emerging issues including online privacy, fake news, online hate speech and radicalization. The ten-year implementation of WSIS proves it crucial to take a multi-stakeholder approach and ensure proactive participation of governments, technical community, media organization, private sector, academic and civil society in the policy 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related to media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tackle those emerging complex challenges posed by ICTs and media convergence.

WSIS(World Summi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Media Policies;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Internet Governance; Media Development

胡献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播与信息项目官。

DOI10.16602/j.gmj.20170031

猜你喜欢
峰会媒介数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外媒聚焦上合峰会:风劲帆满待启航
香山峰会的新期待
峰会如何蝶变一座城
答数字
历届峰会回顾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数字看G20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