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媒介话语表达风险及其治理

2017-07-15 10:53何海翔
新闻爱好者 2017年6期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表达

何海翔

在后危机时代中,媒体格局随同经济、技术、政治与文化等诸多因素发生着巨大的变动,媒介话语的表达与传播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媒介话语表达中的视听结合、碎片化、极化以及开放与互动性明显。由于媒介话語表达中出现共鸣极化、媒介审判、群体盲思以及民粹主义现象,必然会产生媒介化风险危机。因此,必须加强媒介话语的互动议程设置,完善媒介对话机制,加强媒介话语自律,促进媒介话语之间的融合与互动,提升媒介话语治理能力建设水平。endprint

何海翔

【摘要】在后危机时代中,媒体格局随同经济、技术、政治与文化等诸多因素发生着巨大的变动,媒介话语的表达与传播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媒介话语表达中的视听结合、碎片化、极端化以及开放与互动性明显。由于媒介话语表达中出现共鸣极化、媒介审判、群体盲思以及民粹主义现象,必然会产生媒介化风险危机。因此,必须加强媒介话语的互动议程设置,完善媒介对话机制,加强媒介话语自律,促进媒介话语之间的融合与互动,提升媒介话语治理能力建设。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媒介话语;表达

一、后危机时代:席卷而来的巨大变动

“后危机时代”一般是指21世纪初,全球经济在历经一定的困境与危机之后,处于一种相对比较平稳与缓和的阶段称呼。在此阶段中,“由于固有的矛盾没有或是不可能完全解决,因而使得危机过后的经济发展仍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1]。全球经济的风险与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卷土重来,甚至有加剧的趋势。随着世界经济在跌宕起伏中一再调整与转向,学界对“后危机时代”的界定及其看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与丰富,已远远超出了经济方面的指涉。在后危机时代,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还是媒介等都发生着明显的变革与调整;尤其是网络技术与媒介的联姻,对世界传媒领域造成颠覆性的影响。原来的传媒内涵、功能、作用与环境等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各种形式的媒体发生着不断的变动,相互之间不停地发生着序列易位、要素交叉与重组;同时也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的信息与言论空间。社会大众借助于媒介技术可以跨越时空自由进行媒介话语表达,形成各种各样充满话语张力的舆论场。大众的多样性媒介话语表达与其情绪、态度、心理和各种诉求密切勾连在一起,必然会在一些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引发诸多前所未见的矛盾与问题,大大增加了现代社会的风险性。总之,在后危机时代中,媒体、技术、市场、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纠缠在一起,正在促进世界媒体格局的剧烈变动与调整。

二、后危机时代:媒介话语表达特征

在后危机时代,由于媒介技术、传播方式深度地嵌入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不仅使话语概念及话语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还把话语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更高更新更深入的阶段,赋予其完全不同于过去任何一种媒介的全新的话语表达方式:媒介话语表达。这种话语表达其实是公民话语权借助于大众传播技术的一种新形式的实现与提升。在后危机时代中,媒介话语表达与传统意义上的话语表达相比较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一)媒介话语表达与传播技术实现结盟

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推进,也促进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多功能一体与融合发展趋向;新时期的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数字媒介以及图像媒介、语言媒介等的发展使媒介样态日趋多样化。正如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所指出的那样:“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2]媒介不仅促进了人类传播的巨大变化,也大大影响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媒介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传播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大众分享媒介话语权提供了可能性与便捷性,使大众话语表达多了一种更为便捷的渠道。社会大众逐渐获得了主动接近媒介的意识,社会大众话语表达的时间、空间与场域得到了进一步释放与扩展。过去,信息的呈现手段相对单一,社会大众只能被动地根据传统媒体的安排计划去获取新闻、信息和资讯,还有享受娱乐,而且其行为活动的场域往往局限于家庭、工作单位或会场等固定场所;而在后危机时代,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信息无处不在,大众获取的信息日益多元、差异与复杂,为他们的媒介话语表达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他们的媒介话语表达的内容、建构、形式与方式无疑会发生深刻的变动。

(二)媒介话語表达中的视听结合趋势明显

媒介技术的应用,不仅促进了媒介话语表达的自主性与多样性,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话语表达过程中图形语言的转型与革新。大众在媒介话语表达中,充分地实现了话语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的结合,不仅赋予话语表达新的内涵,同时也表现出许多新的特征。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视听一体化图形语言所传达的视觉信息是多媒体的,融会了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不再仅仅作用于人的眼睛视觉,而且能触动人的听觉,并且具有信息传播上时空的可逆性和交互性。”[3]更重要的是视听一体化图形语言强大的视听图像造型功能,让人们很容易地利用视频和音频等图、文、声、影来直观地实现图像表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切合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需求模式。多通道交互的图形语言形式必然使媒介话语表达更加直观、感性、差异、多彩与丰富。

(三)话语表达中的开放与互动性明显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深入发展,加之各种网络论坛、微博、微信与SNS网站等广泛应用,尤其是手机媒体技术的进步,使更多的媒介话语权转移到社会大众手中,这也为社会大众的话语表达提供了更具有延展性的时空场所。在后危机时代,社会大众媒介话语拥有了更多可供挑选与表达的场所。大众话语越来越具有开放性与互动性,逐渐改变了过去单一传媒言论主宰天下言论的局面,形成了舆论样态、主体表达和参与多样化的局面;社会大众可以在浩如烟海的言论信息群中,掌握主动权,依照自己的兴趣与喜好进行信息的随意挑选、加工与整合,发布自己的所闻所感;这种自由、开放的互动方式极大程度上丰富并满足了社会大众的体验;他们可以通过图形符号的创造性组合,来实现超越符号的沟通和交流,这体现了图形语言巨大的表现力和创造空间。

(四)话语表达的碎片化与共识交错并进

在这种开放与互动的话语表达过程中,同样也会表现出话语的另一些方面的特征:感性化、碎片化、极端化。话语表达的开放与互动会造成:一方面人们的观点相异,会形成制衡空间;另一方面观点相近,则会形成合意空间。群体的相互制衡与合意,使言论得以持续,言论的共享和交流也有益于群体共识的达成。多样与差异的话语表达,可以改变传统单一化倾向,使事件缘由以及民众看法得以以多元、立体与多维的方式呈现,在这种表达过程中,表现出高度的感性化、碎片化与分歧性,话语之间对立、分歧甚至冲突也十分明显。尤其是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因为事件的“突发性”“破坏性”和“灾难性”等特征,可能会在媒介技术的促动下产生病毒式传播,释放了无限张扬的话语空间,消弭了传统社会话语权和信息传播权的中心化状态,给形成社会共识造成一定的困难,而且往往是共识刚刚达成,随即又破裂,再一次产生了话语的分歧与碎片化,两者交错并进是后危机时代媒介话语表达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后危机时代:媒介话语表达造成风险性危机

在后危机时代中,人类面临着诸多难以预测与控制的社会风险;而且这样的风险,正如德国著名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所谈到的,风险与媒介产生了密切的勾连,主要由传播媒介造成,具有“媒介化风险”①特征[4]。在媒介化风险中,由于媒介话语在表达与传播的结构、特征、功能与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引发的风险与危机会更加明显:

(一)媒介话语共鸣极化

后危机时代的媒体空间中,存在丰富多样的人际互动、团体互动与群体互动,为持有相同观点的人群聚集和相互影响创造了诸多便利,这种强烈的互动性,加之集群内部较强的同质性,“将无可避免地导致群体极化”。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曾经指出:“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且频繁地沟通,但听不到不同的看法。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5]这是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缘由,由于兴趣爱好、建议与看法等趋同,再经过网络广泛传播的一些直白、感性的观点或诉求的煽动,更容易引发大众的共鸣,会很容易推动话语表达产生极化效应;话语表达的极化会使大众在这些非理性的包围中往往毫无目的、随波逐流,丧失理性思考与敏锐判断力,常常会发生在表达与传播过程中看法、意见与价值观的偏离。

(二)媒介话语媒介审判

“媒介审判”一般是指媒体通过媒介技术对相关犯罪嫌疑人进行引导性与判断性的报道,进而可能对最后司法判决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产生一定影响的行为。在后危机时代中,媒介技术的高度发展,可能会产生无数个偏离事实本身的“拟态环境”或“想象议题”,往往更容易造成“媒介审判”现象出现。如果媒介报道的事件所涉及的问题广为社会大众关注,他们就会很容易撩拨感情的琴弦,容易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继而进行抒怀。而且大众的媒介话语表达往往会形成一种定性的舆论与观点,那么这种舆论压力有可能妨碍司法行为的客观、公平与正义;加之,大众对某一事件表达观点时缺乏自律自主意识,缺乏独立自主思考的判断意识,这将导致众多对真相缺乏了解和对信息良莠缺乏甄别的人们妄加表达与评论。这种“媒介审判”甚至会导致“媒介暴力”,对社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三)媒介话语民粹主义

在传统媒体时代中,各种信息、新闻与消息的传播一般呈现出由媒介到大众的单向性覆盖,大众在接受信息反馈时,一般都会经历一个意见分歧与一致,最终接受的过程;在后危机时代中,由于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容易造成一种“群氓狂欢”的冲动景观。因为,大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上传各种语音文字、视频图像,并且通过评论、关注、转发等功能实现互动交流,加之网络的便捷性、虚拟性和匿名性,大众表达意见更具有随意性与感性,很容易呈现出话语的分歧与交错,甚至会造成话语表达的民粹主义现象。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从众性,广大网民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人性中的戏谑、狂欢化心理,表现出了一种失序、空虚和无畏的民粹景象,各种话语的聚合、交错与分歧,往往会造成话语民粹主义倾向。这种民粹主义话语,在表达方面以戏谑和狂欢为主,随时散播不实信息,推动网络舆论情绪化与偏激化,在表达中还裹挟着直观、朴素与感性的正义观,犹如潮水铺天盖地地涌来,往往会造成话语传播的任意性、无序性与社会管理的规范性、有序性形成对抗。

(四)媒介话语群体盲思

“群体盲思”,一般指团体在决策过程中,由于成员倾向让自己的观点与团体一致,因而使整个团体缺乏多层次的思考角度,不能进行客观分析的决策过程。美国学者威廉·怀特在《财富杂志》(1952年)中首次提出“群体盲思”概念。这个概念后被美国心理学家艾尔芬·詹尼斯在研究中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拓展。“群体盲思”主要表现为:群体盲目顺从集体决定;忽视群体外可能带来的挑战与刺激;对群体性道德盲目崇拜;对群体圈子之外的认知存在偏见;对异议者往往采取一致性的压制行动。在后危机时代,社会大众媒介话语表达中的“群体盲思”现象也是常见的。在话语表达中很随意与感性地对某些观点与看法进行盲目迎合;对一些舆情不加分析地随意扩散;群体之间的话语表达稍微不同就可能產生剧烈的对骂与冲突;话语表达呈现出圈子化、局域化和同质化趋势;话语在表达中的价值观念与取向“碎片”化;一些理性观点、客观意见被妖魔化、隔离化,其实这些都是话语群体盲思的表现。后危机时代各种舆论场出现的一些谣言、非理性表达和不恰当诉求,往往正是利用“群体盲思”的短板进行传播和蔓延,对营造健康有序的舆论场带来很大的冲击。

四、后危机时代:媒介话语表达治理策略

后危机时代中,“互联网正在改变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改变着民众向国家进行利益表达行为的方式和力度[6]”。可以说,当今人们是生活在媒体信息建构的现实与虚拟交错、互动的世界之中,通过媒介传播与表达信息,越来越成为今天人们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对此状况,我们党和各级政府要始终保证主流媒体为广大群众表达与谋取正当利益的安全通道;同时加强对后危机时代媒介话语表达的治理,注重对大众媒介话语表达的规范与引导。

(一)加强媒介话语的互动议程设置

积极推动媒介话语的互动议程设置,注重把虚拟与现实社会中各种舆论场的话语表达整合起来,促进传统话语、现实话语与网络话语表达之间的议程互动,促进党和政府、媒体以及社会大众之间的话语议程互动与回应,特别注意涉及具体利益话语议题的同构。在后危机时代媒介话语表达的过程,实质上是政党、政府、媒体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复杂博弈与互动,由于信息源不同,必然建构多元差异的话语议题。在不同的话语议题博弈过程中,党和政府要注意采取适度效果论,在话语引导与规范过程中,注重话语的积累性、普遍性、和谐性与共识性建构,对当前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舆情焦点、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选择性的报道,对选中的问题进行客观报道、理性分析与规范引导,并尊重大众传播规律,依照媒介确定的各项问题轻重次序,给予引导,并在引导过程中注意对社会大众注意力的适度分配,进而影响他们话语表达的思想和观点,同时要更好地感应和顺应民意、民情与民调,促进政党、媒体和社会大众之间形成良性的回应与互动,加强话语议程同构引导舆论,促进多元话语表达中的协调与共识,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

(二)完善媒介对话机制,促进话语融合与互动

后危机时代,媒介技术发展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传统格局,传统传媒话语与体制外的新媒体话语之间,由领导与被领导、服从与被服从关系,逐渐演变成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媒介生产者与媒介受众的角色充分交叉重叠在一起,一般社会大众也能享有生产和传播新闻信息、表达意见的媒介权力,获得了更多的媒介话语表达机会与能力。大众可以在新媒体空间,同传播者、接受者、文本以及周围世界展开全方位的多样对话与沟通,保障了信息的流通,削弱了传统话语垄断,传统意义上的宰制性、支配性的话语权逐渐削弱。由于媒介技术的发展,为每一个社会个体提供了一定的表达机会,社会话语权得以渐渐向下转移,在此情况下,需要积极完善媒介对话机制,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舆论的互通、互动,及时把来自大众的诉求、质疑和呼声通过对话机制,整合进融合媒体的舆论文本之中,有效促进话语之间的融合与互动,让社会大众的媒介话语表达更容易有效地融入社会生活当中,发挥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三)加强媒介话语自律

媒介话语表达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守相关的法律与法规。这些他律性的规范在媒介话语表达中产生着较强的法律规范意识。另一方面还要提升自律意识。因为,任何理性的话语表达都不可能独享表达自由,也不可能享有绝对的自由,表达中不能触犯相关的法律法规、社会公德,不能对他人人身与名誉等造成伤害,在表达过程中要加强自我克制与内省意识,自觉地对规则认同与遵循,特别是“对于那些成年人或心智发育完善的人来说,所有客观的约束都有事先主观约束的效果”。[7]就如同法律条文,同样需要人们的内心认同与自律将其内化为主观认识,“只要社会规范被主观内化为每个主体的心理意识,它就能对所规范的行为起到同步约束的功效”。[8]后危机时代,媒介话语表达的自律性,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慎独,即“一个人独居、独处之时,也要做到谨慎有德”。话语表达要严格遵守客观性与公正性的原则,对不明事件、不明缘由,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妄加评论;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职业道德,坚持话语表达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等原则,自觉维护网络秩序。

(四)提升媒介话语治理能力

媒体深度融合时代的到来,进一步促进了舆情的发生与发展,其内容、形式与结构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动;我们党和政府要根据媒介融合带来的信息多样性与差异化状况,进一步提升媒介话语治理能力,加强对各种媒介资源的统筹与整合,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遵循媒体的传播规律,创新媒介话语引导方式,注重多媒体与多元素、新手段和新技术的综合运用,把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话语引导方式逐渐转向渗透式、务实式和感召式话语表达;要理解与适应社会大众话语表达方式、表达偏好,努力提高话语引导艺术,增强话语传播力,提高话语表达公信力;构筑全媒体话语平台,加强与优化主流话语权结构,增强主流形态话语权的整合与引导功能,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魅力,增强主流话语表达的时效性、包容性、正义性与合法性。

五、媒介话语发展前瞻

在后危机时代,针对媒介话语所面临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境遇,我们党要在充满多元思想文化观念和价值判断的社会中,清醒认识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社会分配的特点、成因,探讨建构和谐话语权的途径与策略,增加媒介话语表达的渠道与途径,促进社会各个阶层享有充分的表达机会,促进话语表达的合理流动。建立对话机制,突出互动性与融合性,特别是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大环境出发,以客观公正的大气度引领社会话语表达思潮,无可争议地成为社会舆论的导航仪与指路灯。始终坚持把宣传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升党的话语治理能力的根基,注重对公共话语的塑造与培养,保证主流媒体始终是社会大众话语表达与谋取正当利益的正义通道,通过话语权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各项利益与各项权益。坚持以公正、民主、法治和责任,构筑起成熟、理性和文明的媒介话语表达场域,保障人们充分享有自由、和谐与有序的舆论场。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课题:基层党内“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协同机制研究(13BDJ036)和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多元舆论场中党的舆情调控与引导机制研究(14NDJC003Z)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媒介化风险”是德国著名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其代表作《风险社会》(1986)中率先提出的。贝克认为,人类社会长久以来一直存在各种风险,但在现代社会中,人类面临更多的是“被制造出来的风险”(manufactured risk)。贝克在书中同时指出“风险既是现实的又是非现实的”,也就是说“被制造出来的风险”往往呈现“虚拟”状态。而此种风险往往叠加在“媒介化社会”(Mediated Society)的基础上,它们是由传播媒介建构(construct)或呈现出来的,因而是“媒介化风险”(mediated isk)。

参考文献:

[1]安宇宏.后危机时代[J].宏观经济管理,2010(3).

[2]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44.

[3]汪晓春,陈路.数字媒介中图形语言的表现特征[J].艺术百家,2011(3).

[4]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聞,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5]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9.

[6]王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78.

[7]劳伦斯·莱斯格.代码——塑造网络空间的法律[M].李旭,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295.

[8]邓瑜.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7.

(作者为泰国易三仓大学组织发展学博士生,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副教授、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编校:王 谦

猜你喜欢
后危机时代表达
简约欧式风格在居住空间中的运用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油画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情感表达分析
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出路
全球“后危机时代”的中投式应变
后危机时代下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中的战略应对
基于后危机时代的金融监管变革研究
后危机时代商贸流通业扩大总需求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