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体系

2017-07-15 08:18丁立华郑子昂刘富江
求知导刊 2017年15期
关键词:心理

丁立华++郑子昂++刘富江

摘 要:高校特困生队伍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关注,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义不容辞地做好特困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作者对特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构建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的支持体系。

关键词:高校特困生;心理;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1.高校特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对自己评价过低,往往表现为忧郁寡欢,压抑自怨,不愿交际,封闭自己。

(2)焦虑心理。焦虑是一种焦灼、烦躁、忧虑的情绪,往往表现为做事优柔寡断,顾虑重重。

(3)懈怠心理。懈怠是对自己管理松懈、行为懒散,对他人怠慢不敬,对事情松散怠慢的情绪反应。

(4)虚荣心理。虚荣心是一种扭曲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

2.高校特困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及个人早期经历直接影响孩子认知心理和人格的形成。特困生大多来自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家境贫寒,经济拮据,父母忙于生计,与孩子沟通较少,致使特困生出现心理问题。

(2)社会因素。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对高校特困生的心理有重要的影响。 “金钱万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虚伪。特困生为解决生活问题盲目地从事社会兼职,常遇到被欺诈的问题,心理障碍随之产生。

(3)个人因素。特困生自我评价偏低,不能正确评价和认识自我,不能正确对待当前所面临的困难,不能正视自己所面临的困境和挫折,使特困生的心理问题难以解决。

(4)学校因素。高校针对特困生的教育和管理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如确认特困生的办法不完善,奖助勤补免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咨询服务机构监控和服务不到位等,使特困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缓解。

3.构建高校特困生心理支持体系

(1)提高特困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和加强正面引导教育。学校组织开展特困生系列励志教育,如“自立自强明星”评选、“立志成才”报告会等,为特困生健康成长搭建平台。教师不能因为经济条件差和学生心理问题严重而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引导,而应发现其特长和优势,教育引导其深刻理解“人穷志坚”“从来纨绔少伟男”“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的道德,对自己的处境有一个客观积极的认识,敢于正视、面对和战胜困难,鼓励他们克服不良情绪,正确处理学习、劳动和生活各种关系,唤起和激发他们生活的勇气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2)联动家庭,共同关注特困生。特困生虽然远离父母,但仍然离不开家庭教育,辅导员应通过家访、书信、电话、微信、QQ群等形式与家长联系,家校联合,共同对特困生进行情感帮扶,帮助特困生不自卑自弃,增强承受能力,尽快调整挫折带来的消极情绪,鼓足战胜困难的勇气,重新奋起,努力改变目前的现状,树立正确的“三观”。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给予特困生政策倾斜。高校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特困生的奖贷勤助补免等相关制度,鼓励他们通过勤奋学习、勤工俭学、无息贷款等方式来解决经济问题,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4)主动引入校外资源助力特困生成长。高校要加大社会资助特困生工作的宣传力度,扩大社會影响,激发每一位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去爱特困生,帮助特困生。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友会的资源来有效帮助特困生学习、生活和实现良好就业,力求资助活动规范化、制度化,集中管理,统一调配,使众多特困生受益。

(5)完善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高校要选拔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做好特困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学校的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提高特困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特困生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有父母的支持,有高校的系统管理和服务,相信他们一定会自立自强,以良好的心态渡过难关,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金明媚.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与成才——江南大学特困生个案调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3.

[2]田中良.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89-91.

猜你喜欢
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小测试
走开,心理噪音!
心理小测试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心理课教学设计
The Psychology of the Suitcase
心理小测试
婚恋心理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