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化对中国古代雕塑的影响

2017-07-15 21:27张小芳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秦汉石雕儒家

张小芳

摘 要:中国古代雕塑经过夏商周先秦四个时代,到了秦汉时代出现了雕塑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其题材范围广泛、制作规模较大、风格沧桑厚重。通过资料的查阅,其雕塑艺术的特征与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包括了秦、西汉和东汉三个朝代。秦代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累累硕果,为秦汉时期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如磐石的文化支柱。其全面发展的社会现状,又使先秦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在那个时期,雕塑和绘画的艺术水平非常高。在雕塑艺术方面,以秦始皇兵马俑和霍去病墓石雕成就最为突出。

关键词:秦汉;儒家;石雕;艺术成就

一、秦汉文化背景

秦代和汉代的文化特别是汉代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秦始皇虽在政治上完成了一统,但是只有法制却没有文化意识形态;虽然用法家的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却没有统一秦代内部广阔土地上的文化,秦始皇兵马俑可以被看作是法家的强权政治文化和王权至高无上结合下的产物。在汉代的汉武帝时期,完成了最终的“大一统”,让西汉的政权有了较为一致的思想形态——儒家经典。自此以后,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中华民族的观念,虽然各代的文化一直在不断整合,但是儒家思想一直处于领导地位。

二、文化影响下的秦代雕刻艺术

秦王嬴政先后吞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的秦王朝,自称始皇帝,定都咸阳。秦始皇掌握政权之后,开创了历史的新局面,在艺术上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与设计之妙都是空前的。

有史记载,如《礼记》:“谓为:俑者不仁。”郑玄《三礼注》:“俑,偶人也。”随着巫教向礼教发展,活人殉葬被认为不仁。20世纪70年代,秦王陵墓旁陆续发掘出巨大的陪葬俑坑。一号俑坑内有以步兵俑和车兵俑结合的方阵,二号俑坑内有弩兵方阵、战车方阵和骑兵方阵等多兵种组成的曲尺形方阵,三号俑坑有指挥车和武士俑等,三坑共藏陶马、陶俑近8000件,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一号俑坑的武士俑比真人略高,在平静中凛然伫立,力量内藏,严肃威猛。马俑造型洗练,静立待命。它们在静态中显示出阳刚之美,在共性中显示出个性。秦王陵兵马俑写实重于想象,写形重于传神,理智多于热情,技艺性多于审美性,客观描写的准确性多于主观抒发的自由性。

大型雕塑的出现,反映了作为门类范畴独立以后的秦汉雕塑艺术在视觉形式分量上和空间占有幅度上的强调,完善了雕塑艺术基本形制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了雕塑艺术发展的规律,同时也反映了秦汉社会文化对雕塑艺术创作提出的新要求。概括而言,秦汉时代的社会文化从两个方面促进了秦汉雕塑艺术的大规模创作:其一,振长策吞六合、踏匈奴慑宇内的帝国理想,以及厚葬的礼俗、敬神的祈愿,促成了规模巨大的地下葬俑陶塑的制作,其中以秦始皇陵兵马俑最具有代表性;其二,秦汉帝国在“非令壮丽无以重威”的建筑营造观念之下,大兴土木,建造规模恢弘的都邑、宫室、陵寝,促进了大型建筑群落间雕塑艺术作品设置的制度。这类或铜铸或石雕的雕塑作品,在空间上要求有相当的量,造型力求雄浑,以衬合宏伟壮丽的建筑,达到威慑护卫、纪功铭德的礼教功能。因此,秦俑艺术的现实主义的高扬就不仅仅具有艺术意义,而且具有更广泛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

三、汉文化影响下的艺术雕刻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对贤良策》提出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设置“五经”博士,建立太学,确立了儒家经典的学术地位及其在各级学馆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采取“举孝廉”的办法选拔人才,为后世的科举文官制度铺垫了社会基础。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王朝意识形态的主体,也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文化是一种二元结构,在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层面上,汉袭秦制,因此,汉化的艺术也追随着秦艺术,继承始皇旧制,也修建巨大陵墓。而其厚葬之风尤其表现在随葬品的丰富和珍贵上,很多艺术品都被埋入地下。随着奇异方物的进入,西方艺术也进入中国,首先是石雕艺术品。

鲁迅说:“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汉武帝时,年轻的将领霍去病六次出征塞外,24岁阵亡。汉武帝将他的墓修筑在——茂林东北约1公里的地方。墓形仿祁连山,石人、石兽都布在山上。他没有帝王陵墓石刻相对对称带来的肃穆庄重,而是充分地发挥想象,根据不同石材来造型,稍做加工,不做过多雕刻,巨石本身所有的强烈冲击力、本身所有的体积感和力量感得以保留并被逐渐强化。如《野猪》利用大石尖利的锐角刻成猪嘴,野猪攻击的习性显露无疑;《卧牛》身体是巨大的团块,内力凝聚,头也是结实的团块,双眼圆睁,鼻翼大张,传神地刻画出牛耕作乍歇仍然亢奋的生命情状,似乎连牛粗重的呼吸声也被刻了出来;《卧虎》,几根线纹便刻画出老虎匍匐时皮肤松弛、全身放松的状态。霍去病墓石刻中,圆雕浮雕线刻组合得那么自由,造型是那么随意无章,线条是那么稚拙方钝,块面是那么坚硬突出,形象或隐或显,节奏闪烁跳荡,充满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勃勃生机,有种豪放、拙重、雄强的美,让人感觉出山林野兽般的气息。又如《马踏匈奴》(图1),这个石雕是霍去病墓最为出名的一件雕塑作品。

它所显示出来的庄重、肃穆,都包含着充沛的刚强气魄,,其以屹立不倒的形态,释放出强大的艺术感召力。这个雕塑的战马形象被赋予威武不屈、坚定不移和强壮有力的人格象征。其通过造型的表达,向我们传递着两千多年前汉代军队井然有序、维护社会安定和无坚不摧的英勇气概,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激情澎湃,这就好像是对年轻将领气魄的真实摹写。这件雕塑被认为是最具有纪念意义的代表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这件作品中马身体下仰卧着的人形雕像,同样雕刻得栩栩如生,把被制降者的无奈的表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其面部表情刻画活灵活现,刀法自然流畅,采用了汉代石刻苍劲有力的表现风格,线条简明概括,冲击力强。

这样的艺术表现,正符合“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武将性格;这样的艺术表现,焕发的是封建社会上升期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时代精神。中国传统美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崇高”这一审美范畴,而在秦汉艺术中,可见崇高,霍去病石刻赋予人们的,正是崇高的审美感受。由此可见,汉代独尊儒术,儒家的纲常伦理思想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在这种社会思潮的主导下,汉代艺术感染了很浓重的教化色彩。通过描述传说和历史传说故事,宣扬礼教,崇尚三纲五常。忠烈仁义、孝悌廉耻,成为汉代艺术中多予表现的主题。而儒家的忠孝观念,营造了秦汉普遍追求厚葬并极力装饰地下墓葬建筑的氛围。道家与法家文化的结合与不断创新,让这些作品雄浑、厚重、苍劲、有力,表现了汉代文化海纳百川的伟大胸襟。

四、秦汉石雕的艺术成就

据史料记载,秦汉帝国大兴土木,大肆营建都邑、宫室、陵墓,直接促进了地上地下雕塑作品的制作,包括地上石雕、地下陶俑等。“非令壮丽无以重威”观念下的大型秦汉建筑形制,在空间体量和配置方式上,对相应的雕塑艺术提出要求,促成了雕塑从工艺美术品门类中独立出来,并完成自身的门类化进程,以及在体量和数量上的规模化进程。雄浑伟丽的秦汉雕塑,开启了一个新的雕塑艺术历史时期。其中,肇始于春秋时期的地上葬俑,随着秦汉厚葬风气的炽盛,在此期间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秦始皇兵马俑在它被发现的时候,就以磅礴的气势和极端写实的制作手法轰动世界,它的体积巨大、空间广阔以及单个雕塑的不断重复组合,是举世罕见、空前绝后的创新。由于秦始皇兵马俑出现在一个改革与复兴的时代,其雕塑空前的写实风格,是法家现实主义思想和帝王权利意志相互融合的实质性体现。

东汉和西汉两个国家的统一局面,使其在政治上稳定,民族间相互融合,社会经济也高度繁华兴盛,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领先世界的卓越成就,也促进了这个时代的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等美术门类的繁荣。秦代与汉代的石雕从兴起开始,它的精神面貌、造型意识和雄浑风格,不仅波及还影响了整个中国的社会现象和艺术发展状况。仅从文化艺术方面来说,自古以来我国历代的雕塑领域都受到了汉代文化艺术的极大影响。所以说,没有秦汉文化艺术的昌盛,就不可能形成风格独特的秦汉雕塑。

五、结语

石雕艺术和时代精神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几乎所有的雕塑作品都能反映出自己时代的独特精神风貌与文化现象。从秦代到汉代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我们发现在对待秦代与汉代的历史文化的精神态度时,可以将雕塑艺术看作一个时代精神的象征,毫无疑问秦汉的雕塑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了那个时代震撼人心的威严与壮阔。

参考文献:

[1]李希凡.中华艺术通史简编(第二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王朝闻,邓福星.中国美术史·(第六卷) (宋代卷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长北.中国艺术史纲(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美術学院

猜你喜欢
秦汉石雕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我与秦汉东北史研究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为一只石雕小鸟而歌
秦汉甘泉宫的演变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流变与传承
——秦汉时期“伏日”考论
曲阳石雕作品选
方兴未艾的曲阳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