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和补偿策略

2017-07-15 06:05韩赫明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550000
大众文艺 2017年20期
关键词:潘金莲文化背景译者

韩赫明 (贵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 550000)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和补偿策略

韩赫明 (贵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 550000)

在跨文化交际中,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社会之中而不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对于原文读者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译文读者就构成了文化缺省,造成理解障碍。译者因此要审慎的对待原文中涉及文化背景的信息,采取相应策略弥补文化缺失,从而促进异质文化交流。而对于文化缺省的补偿既要让译入语读者理解,又不能过度补充使其丧失享受文化探索的机会或反而产生误解。

翻译;文化缺省;补偿策略

语言在表面上传达的是一种交流信息,其实在背后隐含传达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任何翻译活动离不开语言的转换,而任何语言的转换同时又离不开文化的探索。对于译者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补偿译入语读者的文化缺省,这不仅需要译者精确理解词、句和语法,而且还要有对原文缺失部分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恰到好处的弥补能力。

一、文化缺省的概念

文化缺省概念是由王东风在《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文中首次提出的,他指出,“文化缺省”是一个比较生僻的术语,意指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文化缺省部分一般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并且存在于语篇之外,因此会对处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中的读者造成意义真空,导致对文本无法获得连贯的理解,从而难以获得共鸣。

二、译者因文化缺省导致的错误

在交际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的交际目和提高交际效率,就必须拥有共同的背景知识但又将其省略。源语读者经常忽略,这种文化缺省对译入语读者来说却是理解上的盲点。为了尽量的避免出现上述状况,在翻译中应十分注重挖掘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中国人看令美国人捧腹大笑的脱口秀时无感,而美国人在看中国小品时无聊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仅是在做语言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播,不仅需要精通双语更要了解双文化。如果译者看不出文化缺省,一方面在翻译中易出现错误,另一方面会把这种文化真空继而转嫁给译文读者。如在某文章中出现“the Hour of the Snake”,如果缺少对中国时辰的了解,不知道这是中国特有的计时法,就很容易想当然的猜测为蛇年。但其实中国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而各个时辰的命名又是以十二生肖动物的出没时间为依据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别对应“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三、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和补偿策略

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译者的重要任务是把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传达给译文读者,因此在补偿译文读者的文化缺省过程中,译者应尽力使译文读者获得原文的文化信息,但不能因补偿过量而使译文读者失去获得文化探索享受的机会。

1.音译加注

借助音译以解决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对应词表达的问题。在没有文化背景知识的前提下,如果仅仅是把中文读音译出来,不加以说明,读者恐怕不明其意。所以在翻译时若以向读者介绍源语文化为目的,则对带有文化内涵的术语,除音译外还要加注。

如庄子的《逍遥游》中充满了奇幻、神话的色彩。在阅读过程中很富有画面感,给予了读者联想和想象的无限空间。文中有很多中国古代神话典故。其中有一句原文是,“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林语堂先生译为:”But in the south of Chu there is a mingling (tree) whose spring and autumn are each of five hundred years’ duration.And in former days there was a large tree which had a spring and autumn each of eight thousand years.”不难发现译者为让译入语读者了解冥灵是一种树木,在词后用括号加以说明。

2.直译加注

在翻译过程中,中英之间除了语言上的差异外,文化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在实践中直译的同时往往还要在译文读者容易产生意义真空的地方加上注释。这种翻译策略在中国化的词汇,特别是中国外宣类文本中很常见。

如“四害”four pests ( rats,bedbugs,files and mosquitoes),“四有”four haves (have ideals,morality,culture and disciplines),“三资企业”three investment enterprises ( Sino-foreign joint ventures,Sinoforeign joint management enterprises,and exclusively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三个面向 three-directions to face (the direction of the world,future and modernization)。

3.作序解释

一部小说中往往有很多人物和情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保证故事叙述的连贯性,一般不会在中间随意打断读者的思绪。而对于小说中重要人物和重要信息背景,补充出来让读者了解又是十分必要的。否则译入语读者在缺乏背景信息的阅读中会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在把作家刘震云的长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翻译成其他语言时每个译者都要求他写一个序。在序中需要简要解释一下潘金莲是谁?因为对外国读者来说这是一位陌生的人物。介绍要从宋朝说起,同时还要说明书中的主人公李雪莲就是以宋代的潘金莲为原型而写出来的。更为复杂的是,书中还有这样的一段话,“我们觉得她是‘小白菜’,她前夫说她是‘潘金莲’,她自个儿冤的像‘窦娥’,这不就成仨人了?这仨妇女哪一个是省油的灯?单拎出一个人就不好对付,三个人纠缠在一起,可不就成三头六臂了?又跟白娘子练功似的,一练练了二十年,可不就成精了?”因此除了解释潘金莲还要解释小白菜、窦娥、白娘子。一个要从清朝说起,一个从元杂剧说起,一个从民间传说说起。

这本小说英文译为“我没有杀死我的丈夫”,法文译为“我不是荡妇”,德文译为“中国式离婚”,瑞典文译为“审判”。虽然不同的语言译成了不同的名字,但其实所以译名都避开了潘金莲这个人,都强调带入了事件的表达层面。

4.类比带入

将原文中的文化类比带入译文。在介绍城市的翻译中常做此种类比,一方面加深理解,另一方面又能一目了然的知道这座城市的特色。如把苏州比作东方威尼斯,贵阳比作印度的班加罗尔,哈尔滨比作东方小巴黎。

5、选择性的补出文化缺省

文化缺省的补出主要目的是为了利于译入语读者理解,激发阅读兴趣,获得有效信息。因此同一文本有时会因时间或对象的不同,做出有选择性的补充。

提到贵阳人们因为它“冬不冷,夏不热”的特点称为爽爽的贵阳。在提到贵阳时人们常爱补出文化信息,译为爽爽的贵阳,“ Cool Guiyang ”,并且2014年贵阳国际生态论坛的官方翻译也是“ Cool Guiyang ”。但是2015年国际田联相关人员给出的认可的口号为“Pleasant Guiyang ”。原因是他们认为cool虽有天气凉爽含义,但通常被认为天气较冷,国际田联比赛在三月份举行,更不适宜用cool这个词,尤其是体育项目,天气寒冷及其容易引起运动员受伤,对于宣传不利。

四、结语

文化缺省是翻译过程中十分普遍的问题,涉及到翻译领域的方方面面,是译者感到十分棘手的问题。翻译家葛浩文非常出色的翻译了莫言的小说,因此曾有人建议直接以他的英文译文为蓝本再译成其他语言,对于此种接力翻译的做法有很多人反对,就是出于对原作文化缺省部分的考虑,因为接力翻译很容易忽视原作中的文化内涵和潜在背景。作为译者要做语言的转换者也要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文化缺省要有极高的察觉性和敏锐性;对于文本中的文化缺省还要有足够清晰的判断力,既要让译入语读者很好理解,又要掌握好补充的分寸。

[1]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6).

[2]李先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文化缺省及翻译策略[J].外国语文,2013(5).

[3]刘桂兰,肖永贺.浅谈补偿文化缺省的解释性翻译限度[J].上海翻译,2016(2).

韩赫明(1993-),女,汉族,黑龙江绥化市人,英语笔译硕士研究生,贵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 。

猜你喜欢
潘金莲文化背景译者
数学文化背景下的计数原理试题赏析
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冰雪体育发展的新出路研究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潘金莲幻想一对一的情爱是悲剧
新目标英语中考总复习文化背景知识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