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暴疯语》心理学知识解读

2017-07-15 05:26刘书宏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
名作欣赏 2017年33期
关键词:精神病危机病人

⊙刘书宏[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重庆 400715]

电影《暴疯语》心理学知识解读

⊙刘书宏[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重庆 400715]

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深刻地剖析电影人物的内心,有助于加深对影片、对人物的理解。李光耀执导的《暴疯语》是一部讲述精神分裂症的电影,影片主人公范国生和周明杰相辅相成、对立共存,病人和医生拥有错综复杂的性格和心理。本文将从心理危机、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拉康的镜像理论这三个角度对《暴疯语》的主要人物、剧情进行解读。

《暴疯语》 心理危机 镜像 自我 本我 超我

一、电影《暴疯语》概述

(一)电影《暴疯语》故事内容概述

影片主要围绕两个人物——范国生、周明杰来展开叙事。失去儿子的范国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一次争吵中把自己的妻子推下楼去,成了杀人犯,但范国生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疾病而暂时逃脱法律制裁,被送去医院治疗。医学界才俊周明杰担任范国生的主治医师,在周明杰的精心治疗下,范国生逐渐康复。三年后,周明杰不顾同事的反对和社会的质疑,担着被舆论攻击的压力,让范国生康复出院,重新生活。出院后的范国生却意外地与一桩凶杀案扯上关系,警方视范国生为嫌疑人。生活、工作、舆论的压力令周明杰喘不过气,他面临着身败名裂的危机。周明杰为了隐瞒媒体,逃避责任,在密室对范国生进行再次治疗。但其实范国生早已痊愈自首,在密室治疗范国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周明杰的想象。通过范国生,周明杰意识到自己才是真正患有精神分裂的那个人,自始至终,他治疗的其实是自己。这是一个医生治疗病人的故事,也是一个病人治疗医生的故事。

(二)人物概述之“病人”范国生 因为儿子的死,范国生患上严重的精神病,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暴躁、易怒,一度压抑,最后爆发,杀害了自己的妻子。由于患有精神疾病,不用承担刑事责任,他接受了医生周杰明的治疗。三年后出院的他重新开始生活,却活在杀死妻子的愧疚和自责中,意外地与一桩毒贩谋杀案联系在一起。舆论认为他并没有痊愈,警方定其为犯罪嫌疑人,但他信任周杰明,接受治疗,并揭开了周杰明患病的真相,最后自首赎罪。

(三)人物概述之“医生”周明杰 周明杰是精神科医生,才华横溢荣升为院长,是范国生的主治医师。小时候曾目睹患有精神病的母亲自杀,留下心理阴影,他一直担心自己有遗传性精神病,隐瞒此事多年。未婚妻怀孕让他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和心理压力,范国生出院让他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为了对病人负责,为了逃避责任,在范国生意外“杀死”一个毒贩酒鬼后,他把这件事隐瞒了下来(实为周杰明失手杀害)。种种刺激和压力使他发“疯”,产生幻觉:在密室里治疗有病的范国生。最后,他通过幻象中的范国生意识到有精神分裂的是自己,并接受精神治疗。

二、从心理危机看主人公的心理遭遇

心理危机指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导致生活状况发生明显变化,个体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无法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心理危机标志着一个人正经历生命中的剧变和动荡,它会暂时干扰或破坏一个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模式,其特征是高度紧张,伴之以焦虑、挫折感和迷茫感。”

当前,由“布拉默关于危机的三种分类的借鉴,是当前研究中关于心理危机分类的普遍做法”。根据危机刺激来源,“布拉默把危机划分为三种形式: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发展性危机是指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变化或转变所导致的异常反应,如迁居、升学、孩子出生、中年生活改变、退休等。存在性危机是指伴随重要的人生问题,如关于人生目的、责任、自由和承诺等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存在性危机可以基于现实,也可以是基于后悔,还可以是一种压倒性的持续的空虚感、生活无意义感。

境遇性危机是指由外部事件引起,当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且个体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心理危机,如战争、突然的疾病和死亡、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境遇性危机具有随机性、突然性、意外性,往往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

(一)范国生所面临的心理危机 首先,儿子的死亡造成了范国生精神失常,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暴躁易怒,极度害怕失去,所以才会产生妻子出轨的幻觉,以致酿成悲剧。儿子的死亡是意外事件,影片中只是用人物的台词一笔带过,所以范国生首先面临的是境遇性危机。其次,他意外地杀死妻子,康复出院后本来就活在自责和愧疚中,再加上丈母娘为了给女儿报仇,反反复复地对他进行恐吓,使得范国生的负罪感、内疚感更严重,因此在他自己的意识中,他对妻子的死是应该负责任的。除此之外,康复出院后的他,还得独立地生活,重新融入社会。迷茫中的范国生必须寻找新的人生目标和出路,因此他还面临着存在性危机。

(二)周明杰所面临的心理危机 对于周明杰来说,这三种心理危机他都遭遇了,所以才会导致他最后精神崩溃,精神分裂。首先,未婚妻的怀孕和他的升职使他即将担任新的角色——父亲和领导人,这种成长过程中急剧的变化使他面临着发展性危机。其次,他把曾杀过人的范国生放出院,人们会产生恐慌和质疑,他势必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升为院长,他要肩负起工作责任;对于未婚妻,他即将要承担家庭责任;对于范国生,他也在坚守着对病人的承诺。周明杰面临着诸多人生问题,存在性危机压倒性地袭来。最后,小时候母亲跳楼的阴影再度出现,恩师因病离世,自己的病人范国生陷入杀人事件,这三重突发事件导致他最终陷入境遇性危机。

(三)以人格结构剖析周明杰的复杂人格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是生物本能的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意识的主体结构部分,是心理社会的我,遵循现实原则,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超我是充满清规戒律和类似于良心的人格层面,是道德理想的我,遵循完美原则,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两个部分。

周明杰是挣扎在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典型人物,他处在这个困境中,寻找着出路又走不出去。一方面,他小时候目睹患有精神病的母亲跳楼自杀,这件事给他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他担心自己遗传了母亲的精神病,所以总是试图去控制自我,抑制本我。另一方面,他以医者自居,有强烈的道德感和良心,追求生活与工作的完美。他对病人负责,工作认真,不管是普通人还是罪犯,都一视同仁。例如在影片中有一幕:在大家开会讨论是否应该让范国生出院时,他的同事都不断强调范国生为“杀人犯”,不应太快出院,而周明杰却始终强调“范国生是病人,没有其他身份”。这说明他是一个具有道德感和良心的人,追求完美。他害怕即将出生的孩子也有遗传性精神病,所以要求未婚妻堕胎。他嘴上说着不在乎媒体舆论,却恰恰害怕社会舆论让他身败名裂,所以他隐瞒自己母亲的病史,私下联系治疗他以为还没有痊愈的范国生,以此掩人耳目。他不断压抑着内心的情感,又努力维护着脆弱的心灵,挣扎在本我与超我之间,最终真的成了一个精神分裂者。

四、用镜像理论解析剧中的“独特镜像”

在拉康的镜像阶段中,主体通过镜中形象来认识自己,即人不能从外在于自身的地位来看待自己,只能借助于以自身为媒介而产生的图像来认识自己。“镜子”是一种隐喻和象征,还可以指水、母亲或他人的目光等。可以将镜子理解为一种中介,通过这个中介我们得到关于自身的认知。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从小会在镜子中、更主要是在母亲目光的注视中渐渐发现自己的身体、认识自己,并完全依据母亲的眼神来获知自己是否可爱。拉康认为,有些眼神颇具杀伤性,会让孩子的心灵支离破碎。对敏感脆弱的人而言,这种“镜子”会让这个人沉沦、幻灭甚至自毁。

影片中,周明杰的母亲和病人范国生都是他的一面镜子,他通过这两个人物来认识自己。在周明杰关于小时候的回忆中,母亲患有精神病,母亲的神情一直是冷漠、否定、呆滞的,没有一点温暖和爱。她反而怀疑自己的儿子(周明杰)有精神病,带着幼小的周明杰去医院看病。因此,从小被最亲的母亲认为有精神病的周明杰,正是通过这种被否认、怀疑、冷漠的目光来认识自己的。所以他一直怀疑、担心、害怕自己真的有遗传性精神病,这种心理压力也是最终导致他精神崩溃的推力。

电影《暴疯语》通过表现具有精神分裂的“医者”和“病人”,为我们展示了一次精神与心理的碰撞。影片中的两个人物也是普通大众的一种人格映射,他们遭遇了严重的心理危机,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徘徊挣扎,通过他人认识自己,重铸自己的人格,医生与病人身份的置换也是一次人格瓦解与重构的过程。通过心理学的一些知识对影片进行解读,我们似乎对影片和片中人物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1]崔丽娜.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姜土生,邓卓明.大学生心理危机类型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3(2):98-103.

[3]许志红.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研究 [J].教育探索,2007(12):117-119.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4.

[5]陈歆,曹建斌.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6.

作 者:刘书宏,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叙事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精神病危机病人
谁是病人
完形填空专练(五)
精神病
病人膏育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还能活多久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危机来袭/等
高血压病人应具有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