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进树
摘要:针对当前高职学生在园林植物栽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运用“知行合一”理念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园林植物栽培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教育;知行合一;植物栽培;教学改革
“知行合一”理念是明正德四年(1509年)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知”指人的思想意识,包括道德观念和事物之理。“行”指人的实践行动。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认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知行合一”的思想核心是“知”而必“行”,强调行动的自觉性、主动性与持续性。“知行合一”理念是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性发展,对后世的教育影响巨大,被后世称为王阳明心学,其理念对现阶段的高职教育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1980年开始创建职业大学教育至今,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规模不断增加,但透过繁荣表象的背后,当前高职教育也面临许多困难,如就业较难、社会认同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已直接困扰到高职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不小的影响,对于农林类等较冷门专业来说,情况更是堪忧。因此,2015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成[2015]6号)”文件,文中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和“坚持国际合作、开放创新”等五项基本原则,以期缓解现存的问题并进一步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园林植物栽培》是我院园艺专业的职业技术必修课,是园艺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绿化工和花卉园艺师考证课程;该课程对园艺专业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对学生专业职业素养培养及就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以“知行合一”原则做指导,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以期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做一些理论研究。
1学生在园林植物栽培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理论教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农村,其中的男生又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其父母亲本身的文化水平不高,加上又忙于生计,缺少对小孩的情感沟通及文化教育。因此,这些学生存在着缺乏学习主动性、人际关系不协调等问题。在上《园林植物栽培》这门课时,存在着如迟到、玩手机、与老师交流互动少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他们在校的学习成绩,也影响他们进入社会与工作后单位领导同事的人际关系,对他们的人生道路产生重要的影响。
1.2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业实践技能是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高职学生毕业后能否就业及就好业的主要能力。对此,大多学生也是很清楚的;但在园林植物栽培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存在着不想动手、不会动手的现状,对实践课程存在应付了事的心态。比如在进行园林树木栽种实践教学时,发现有的学生不会动手操作或者操作不规范,这些学生有的是不“知”不“行”,即老师在讲课时没注意听,也没有看,不知如何操作;或者只是知道一点点,操作不规范;有的是好高骛远,虽“知”而不想“行”,虽然心里知道怎么操作,但不想去操作,觉得过于简单没意思;在栽种的过程中对细节的了解不够细致,操作动作不规范,对技能的掌握不够深入。
2“知行合一”指导原则的应用探索
2.1理论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良知”的引导建立,以“良知”促“良行”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虽然多种多样,但其内在的根源主要是认知的问题;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是解决上述问题首要任务。苏格拉底认为良知即美德,美德就是知识。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致良知”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理念的主要内容,良知即道,合乎道就是德。一般来说“知易行难”,这是因为这种“知”只是知道这个道理,并非真知。人大多由于急功近利,难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反而经常被自己的欲望所掌控,沦为欲望的奴隶,对于一些知识道理,并没有真正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因此,这种“知”难以与“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真知是人人同具有的,只是被物欲所暂时蒙蔽而已;只有去除不合理的过分的欲望,才能使真知不被遮蔽,才能成为良知,也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因此,在课堂理论教学时,老师应注重以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进行交流互动,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良知”的知识教育,对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适当的分析点评,比如针对有的学生不遵守纪律的行为进行规章制度的分析探讨,让学生明白规章制度的主要目的不是用来限制人的行为,而是用于保護人的。通过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水平,从而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良知”促进“良行”的建立和保持。
2.2在实践教学中注重“知行合一”的培养,促进学生“良知”、“良行”的内化
技能是高职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是学生对所掌握的技术“知”与“行”的体现。技能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技能的形成来自于理论和实践,其中实践动手更为重要。对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知行不一”的行为表现,老师首先在上实践课时充分准备,操作演示清晰明了,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的进展要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对所要掌握的技能清楚明了;比如在进行园林树木栽植实训时,通过PPT演示、视频播放和老师的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对树木栽植的“三埋二踩一提苗”的步骤熟记于心,再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对操作主要步骤让学生拍照并做成实训报告,从而使得他们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技能的内化。其次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要及时地进行肯定或纠正,特别是要对学生的实践态度进行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遵守纪律、团队协作和吃苦耐劳等良好的精神,对表现良好的同学进行表扬肯定,对表现欠缺的同学进行交流引导,对实践的过程及结果要及时进行考核及点评,并提高平时实践考核在期终课程考核中的评分比重。
3结语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即培育学生的良知及良行,让其“知行合一”,形成良好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说过的一句名言。虽然性格的养成最主要的是在孩提阶段,父母是最主要的老师;但高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父母亲的教育水平比较低;在小学及中学阶段,主要也是在学习知识,对为人处事的德育教育相对比较不受重视,这使有些学生的行为表现有所欠缺,因此在大学阶段,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教育引导,以“知”致“行”、以“行”促“知”、“知”、“行”相长,促使他们良好性格的养成,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收稿:2017-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