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刍议

2017-07-14 21:55黄毅
商情 2017年19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 毋须讳言,目前国内的高职教育,不管是从专业设置还是从人才培养方面都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距离。我国的高职教育自创立之日起,就担负着为国家与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使得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较大的不同。基于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根据高职院校特色设置专业,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定位;课程设置

一、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与素质养成几个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就培养目标来说,普通高校以培养理论扎实,有一定学术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为根本目的;而高职教育则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以实现服务社会,创造效益的根本目的。

第二教育内容及其侧重点的不同。普通高等学校一般以专业教育为主导,课程系统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等,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思考能力。这种集中单一的培养方式,容易忽略学生的特长与个性特征,忽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而高职教育除了普通高校中的专业教育外,一般会安排一定数量的实践实训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专业思维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能掌握理论又能操作技能,成为创新型的复合人才。

第三个区别在于素质养成方面。高职院校比起普通高等学校更注重对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如在扎实打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安排与专业相关的技能操作课程,重视学生个性与特性的发展,强调专业能力与技能素质的灌输与养成。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高职教育自创立之日起,其首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能够服务于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此类人才与学术型、工程型的人才有着较大的区别。高职教育应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服务企业为宗旨,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为目标办学。可以这么说,高职院校的专业如果不是建立在行业需求之上,或者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脱节,毕业生难以得到企业消化,办学形态得不到企业的支撑与合作,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与发展的可能性。

因此,近几年高职院校都开始大力推行研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无异于是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强力保证。产学研之路确实对高职教育扩大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且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实用型课程内容的设置有效调整培养计划与教学方案,更有利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充分使用政府扶持的校内资源的同时,结合校外的企业资源,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当前高职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部分院校的专业设置并未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出现市场需求的人才缺口大,而培养出来的人才市场却不需要的局面。当前高等教育办学的流行趋势是向综合性大学过渡,许多学校渐渐忘记自身的培养目标,开始盲目地追求专业设置门类齐全,甚至不少高职院校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开设新专业等事务中,而一个专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适应阶段才能步入成熟期,高职院校如没有针对性地开设新专业,势必投入过多的师资力量与运作成本,学校也会将较多的经历放入新专业的完善与整合中,这必然影响到对原有专业的调整与发展。

高职教育应有主动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与企业发展的意识,培养有较强实用性的人才,且学校的人才培养应立足与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以体现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的特征。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往往是多样化的,而高职开设的专业则是学校灵活主动地适应市场需求的环节,专业设置目标明确,定位准确是高职教育工作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的胶合剂。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即在教育思想指导下,有针对性地结合人才需求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形成课程结构,设置相关专业的模式。

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建议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定位时也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特性,即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本科教育,又不同于社会上的培训机构的职业技能教育,高职专业人才应当是掌握扎实的职业文化理论,拥有必要的职业操作技能,具备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大专文化程度的实用型人才。因此,高职的专业设置应有显著的突出性,强调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则专业设置时要通过广泛地调查,结合企业需要,与职业中介及用人单位加强联系,了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具体要求,遵循企业参与、政府协调的原则,以更好地设置专业课程,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确保培养的人才有用武之地。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充分有效地了解市场需求特点,以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针对性。如专業的结构要充分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结构,地区产业结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展当亟需的外向型服务经济人才以及电子产业的操作型人才培养专业。且各高职院校应增强市场意识,根据学校自身的规模、教学条件、资金基础、师资力量等因素,设置具有前瞻性的专业,打造一个或多个品牌专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人才供给能力。如沿海经济发展近年来带到了物流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这类行业的人才需求出现了较大的缺口,高职院校则可运用灵活的办学机制,通过专业大类化,多专业方向培养相关人才,以扩大毕业生就业面。高职院校培养的商务型人才可选择专业细化分类,如商务英语、商务法律、商务管理、商务营销等方面;会计类专业可以有涉外会计、税务会计等专业方向。通过大类专业细分化,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相关学习方向,也可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即接受了专业大类的通识教育,又拥有能适应特定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而且细分化专业的方式可使多专业共享校内的教学设备、教学条件与师资资源,从而节约高职院校的教学投入成本,提高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慧文.当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16期

[2]郑斯达,张萍.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基本原则[J].学理论中,2014年第11期

[3]王秀玮,刘旭东.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2.13(3)

作者简介:

黄毅(1983-),女,汉族,浙江苍南人,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跨境电商。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
创业创新导向下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于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