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明明
新修订的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加强学科素养的形成教育。依据课程标准的表述,高中政治的学科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精神和公共参与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且均与法治精神密切相关,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政治学科素养的培养均要重视法治精神的培养。结合高中政治教学实际,本文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法治精神进行探讨。
一、重视法理解读,深化理论认知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加强法治精神的培养。现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虽然在许多方面均对法治有所论述,但缺乏系统全面的阐述。因此,挖掘教材中关于法治教育的内容,强化学生的法治常识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是培养法治精神的基础。
加强法治精神的培养,首先是要明确法治的基本原理,懂得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各主体在法治建设中的地位和职责。惟有学生明确法律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是治理国家的利器,是各政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的行为准则,才能在他们内心深处种下法治的种子,外化为行动的纲领和规范。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就国家性质的阐述就特别强调宪法第一条的规定,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保证。在党的执政方式教学中强调党也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把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这种方式来实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通过这些法理的解读,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这一基本常识,从而为培养法治精神奠定基础。
二、整合教材内容,强化法治观念
现行的高中政治教材关于法治的内容有很多,如必修1中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内容,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内容,税收的法制性,在对外经济中依法维护我国合法权益的问题等。必修2中国家性质的规定,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四个途径,有序的政治参与,政府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法制部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行政诉讼,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人大代表职权,党依法执政,多党合作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制化进程,依法维护宗教信仰自由,国际法等。必修3中关于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整治的内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等。这些内容均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重视的法治教育内容。
当然,在强化法治的观念中,我们还必须对现行教材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整合,以期达到系统化。党作为政治生活的领导核心,首先是其领导和核心地位的确立是宪法明确规定的。人大作为国家立法机关要为法治建设提供法律保证,要完善法律体系,加强立法和法律的监督。政府要加强依法行政,要规范自身行为。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要公正司法,维护法律的权威。广大人民群众要学习法律,遵守法律,自觉维护法律。这样,通过知识的重塑和整合提高了学生对依法治国的认识。
三、结合案例分析,树立法治精神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法治精神的养成不能仅靠理论的说教,更要重视具体的案例,要通过贴近生活的生动的案例,让学生在分析社会生活现象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和作用,进而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养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行为习惯。
权力制约是法治精神的重要原则。为了确保正确行使权力,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就必须发挥制度特别是法律的作用。为了强化学生对法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理解,我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引用经典的案例,采用以案说法的形式进行法治精神的培养。例如,为了帮助同学们加深对依法行政的理解,我首先介绍依法行政的含义和要求,再用多媒体出示具体的案例:某市政府为奖励纳税大户,宣布该市企业年纳税额超过50万元者,其法人代表若发生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可免予追究责任。结合此案例让学生们分析,该市政府的做法是否合适,并说明理由。采用案例分析法,使抽象的法律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对于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具有良好的作用。
提升法治精神是政治學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对于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德育主渠道之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关注法治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成长助力,为培养合格公民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