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强
摘 要:学术资本主义是在政府拨款减少和大学开支增加的境况下形成的,它的兴起不仅改变了大学科研人员的身份、大学科研的发展格局以及大学科研的知识生产方式,而且对大学科研履行其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责任带来了冲击。因此,我们需要从科研人员、大学和政府三方面,寻求实现大学科研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术资本主义;大学科研;责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8-0067-03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新自由主义思潮和新公共管理主义的兴起,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的私有化与市场化在欧美国家蔚然成风。在此背景下,长期居于象牙塔内的高等教育机构亦受到巨大影响,学术资本主义应运而生。“学术资本主义”意味着知识成为“资本”,拥有知识的大学教师成为“资本家”。
一、学术资本主义的兴起
1997年,美国学者希拉·斯劳特和拉里·莱斯利在《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一书中对学术资本主义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将其界定为“院校及其教师为获得外部资金而进行的市场活动或具有市场特点的活动”[1]。其中,具有市场特点的活动是指院校和教师所参与的经费竞争。这些经费来源于校外研究项目和合同;捐赠基金;产学关系;高校对教师子公司的投资以及学杂费。而市场活动是指院校进行的营利活动,它主要包括专利的授权与回收;创办子公司;创办独立公司;产学关系;等等[2]。斯劳特和莱斯利在对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四国的公立学校进行考察后,得出“国家政策的变化和州政府资助份额的减少引发了院校内的学术资本主义”[3]。
在学术资本主义浪潮中,大学的变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适应全球化。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家间以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竞争不断加剧。原有的两极化国际贸易关系向多极化转变,老牌工业国家所拥有的优势受到冲击。在此背景下,西方国家开始关注科学技术的产出中心——大学,并尝试运用一系列政策来缩短大学与产业间的距离。政府采取新型的财政支出措施,更多将资金投入到被认为可能直接有助于技术革命和提升经济竞争力的项目中,从而使“能够用于像中学后教育这样的可以自由决定的活动的经费紧缩,以及与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紧密相关的技术科学和领域日益成为中心”[4]。(2)倾向市场化。市场化是学术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学术资本主义要求大学的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准绳,强调知识的目的性与商业性。市场化导向促使大学和教师走进市场,并开展各类的创收活动。大学的组织行为越来越像企业,教师则成为创业者或企业家。(3)资源依赖多元化,外部资源供给的稀缺是大学被迫变革的直接原因。学术资本化是大学面临困境时的选择,也是大学寻求可替代性资源的机遇。大学开始在市场中寻求更为广泛的资源支持,以减轻对政府的依赖。故而,在学术资本主义下,大学正通过学费、捐赠、咨询费以及与企业合作研究等途径来实现自身经费来源的多元化。
二、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大学科研的转变
(一)大学科研人员身份的转变
学术资本主义的兴起给予了大学科研人员走向市场的机会,他们不再仅仅是留守于“象牙塔”内的真理探求者,而是更多地扮演起创业者与企业家的角色。鲍威尔和欧文·史密斯认为,后现代时期的高校人员越来越具有创业人的特征[5]。因此,在学术资本主义的环境中,大学科研人员开始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形象。首先,在研究方向上,科研人员从崇尚“基础研究”转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更加重视通过应用研究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力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次,在研究实践上,市场化倾向日益凸显。科研人员参与市场的主动性增加,并通过咨询、合作、创办公司等方式走向创业之路。再次,在社会关系上,科研人员开始与市场、社会、政府等广泛接触,原有的“相对独立性”被打破。而在价值观上,科研人员从原有的“学术研究”价值观转向“多元化”价值观[6]。最后,在科研评价上,科研人员的成绩不再被限定为首先通过出版而获得;相反其至少是部分地由市场及市场性活动的成功来衡量[7]。科研人员的价值广泛地体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
(二)大学科研发展格局的转变
在学术资本主义的影响下,大学科研的发展格局已悄然发生改变。由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政府在资金投入上更为热衷于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有利的学科。这导致了差异化的资源分配导向,大学内的学科发展呈现出分裂之势,不同学科间的等级鸿沟加大。应用性研究因与市场联系紧密,其相关学科能够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持,并在市场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而对基础性研究而言,尤其是哲学与人文社会等学科来说,它们深居大学之内,处于一种资源稀少,鲜有人问津的尴尬局面。从而,大学科学研究中出现了重应用研究,而轻基础研究的趋势。随着学术资本分化与市场化的结合,越接近市场的学科越具有竞争力,而处于市场边缘的学科则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总之,大学科研的格局倾向于应用性研究,更加注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科学技术问题。
(三)大学科研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
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引起了大学科研知识生产方式的革新。迈克尔·吉本斯等在《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一书中提出了“知识生产方式2”理论。就“知识生产方式2”而言,它是方式1的发展与延续,并呈现出全新的特征。(1)在研究问题性质上,方式1主要是源于个人的兴趣,是从认知的角度提出的。方式2则来自生产、生活,目的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2)在研究方法上,方式1是基于單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方式2则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3)在研究结果评价上,方式1主要关注学者对知识的贡献,方式2则是在关注知识贡献的基础上,更为关注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4)在知识生产者和使用者上,方式1的知识生产者主要是大学内的科研人员,使用者多以学者同行为主。而方式2的生产者则不再限于大学之内,其广泛分布于实验室、研究所和咨询机构等,它所形成的知识也被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5)在研究组织上,方式1主要以教授个人或以系所为单位,集中于对学科问题的探讨。而方式2是以跨学科的科研团队为单位,以攻克重大科研项目为任务。故而,综上可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科研的知识生产方式正经历着转变。
三、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大学科研的责任
学术资本主义的兴起,改变了大学科研原有的状态。它既带来了科学研究方式的革新,也对大学科研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造成了冲击。
(一)学术资本主义对大学科研责任的冲击
1.对大学科研知识创新责任的冲击。知识创新是大学科研最基本的功能。自科学研究出现以来,知识创新就承载着大学科研的责任与使命。洪堡认为大学是高等学术机构,是带有“研究性质的学校,是学术机构的顶峰”[8]。弗莱克斯纳也指出“追求科学和学术是大学的任务”[9]。因此,探求新知,追求真理是大学科研承担社会责任的直接途径。但随着学术资本主义的蔓延,大学科研的知识创新功能受到了冲击。从大学科研的转变看,科学研究人员开始扮演创业者、企业家的角色,他们通过咨询、合作、创办公司等形式拥抱市场,原有的学术研究价值取向日渐多元化。再之,大学内的科学研究呈现出重应用研究,而轻基础研究的发展格局。作为大学首要任务的基础研究得不到充足的资源支持,处于一种被忽视的状态。最后,伴随着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大学不再是社会唯一甚至主要的知识来源,大学过去因知识创造而享有的优越地位开始式微。
2.对大学科研人才培养责任的冲击。人才培养是大学科研功能的延续,它集中体现在通过科学研究为社会输出大量的科研型人才上。在学术资本主义影响下,大学的人才培养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学术资本主义改变了大学科研的发展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科研人才培养的不均衡。由于政府政策和市场因素的影响,重“理工商科”,轻“人文社科”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学人才培养更加迎合市场需求。再之,学术资本主义的蔓延也带来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担忧。在市场化导向下,大学人才培养有陷入利益泥潭的风险。大学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师资配备等方面都将有功利化倾向,强调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学术资本主义还影响着科学精神与学术理念的形成。科学研究作为一个探索求知的过程,它需要崇高的科学精神和坚定的学术信念做后盾。但在学术资本主义的文化氛围中,科学研究的市场化、功利化的倾向愈演愈烈,这将严重误导科学精神与文化的形成,不利于大学人才的全面发展。
3.对大学科研服务社会责任的冲击。随着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的深入,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国家间竞争的关键因素。在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大学科研与社会发展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术资本主义强调大学及其科研人员跨越“围墙”,积极投身到市场活动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科研服务于社会。但同时,它也对大学科研的功能发挥带来了冲击。首先,在目的上。学术资本主义是大学及科研人员为了争取足够的资金而被迫进行的活动,它并不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这就容易导致大学科研在市场环境中追逐私人利益或部门利益,而忽视公共利益的增进与发展。学术资本化的蔓延使知识和技术的生产与运用有了限制,科研成果的公有性和共享性被削弱。其次,在方式上。学术资本主义刻意强调市场化,这会误导大学及科研人员对服务社会途径的认知。大学科研虽然要与经济社会进行互动以实现其功能,但市场化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因此,大学内市场行为的泛滥势必会损害到公共利益,而将大学科研推向异化发展的道路。
(二)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大学科研责任的实现
1.科研人员的责任。科学研究人员是大学科研活动的主体,其承担着知识创新,培育人才的重任。追求真理、追求学术是大学科研人员的一种职业操守,也是大学科研人员的一种社会责任与使命[10]。学术资本主义的兴起,对大学科研人员的身份与角色带来了冲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科研人员更要明确自身的职责与使命。就责任而言,科学研究人员应始终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保持对科研事业的崇敬之情,无论何时都以发现知识为本,表达出对真理的渴望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关怀。科学研究人员与其他社会成员相较,拥有其自身鲜明的特征。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中指出,有四种基本的社会规范构成了科学的精神气质。即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有组织的怀疑,这些原则既是科学研究精神的体现,也是对科研人员行为的规范。因此,大学科研人员的首要责任就在于发现知识和增扩知识。同时,大学科研人员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作为教师,培养人才是第一要务。大学教师的职责就在于传授知识,传递理念,让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内容与方法,并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完整的科研能力与高贵的科研精神。
2.大学的责任。大学是人类社会中最为悠久的机
构,虽历经沧桑巨变,却依然是社会的轴心。大学的基础功能是科学研究,它的首要任务是发现知识与增扩知识。奥尔托加·加塞特在《大学的使命》中指出,“大学不同于科学,但又离不开科学”。他认为,“大学具有科学的附加功能”。科学代表着一所大学的尊严和地位——尽管失去尊严的生活也是可能的[11]。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生产方式日益多元化,大学正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多重考验。杰勒德·德兰迪指出,“大学作为知识生产的唯一场所的地位正在丧失,因为知识生产,或至少是知识塑造,也在社会中许多其他场所进行”[12]。因此,大学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维持其优势地位,就必须坚守核心使命,更加突出知识生产功能。也就是说,在学术资本主义下,大学的首要责任是要维护基础研究的地位,尽力纠正市场化导向下“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的错误倾向。同时,大学要在资源支持、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重视基础研究领域,以化解学术资本主义所带来的不利局面。其次,大学要对市场化的科学研究方式保持理性的态度,将大学内的市场化限定在合理范围内。大学科研既要响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需求,也要以更加丰富的方式服务于社会。
3.政府的责任。科学研究作为知识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活动,关系到许多重大公共利益的实现。为此,要确保大学科研责任的实现,就需要政府的宏观指导和监督。首先,政府应明确大学及其科研人员参与市场活动的价值导向。大学科研在市场化进程中要坚持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避免盲目地追求私人利益或部门利益。其次,政府要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引导学术资本主义发展。大学是一个资源依赖型组织,寻求更多的资源支持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需求。在面临政府供给有限与大学需求增长的矛盾时,政府要完善其财政投入和资助政策。一方面,政府对大学的财政投入要维持在合理的区间,并依据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适度的调整。另一方面,在公共资源不足或效率低下的领域,政府应引导大学与非公共资源相结合,丰富大学经费的来源渠道。最后,政府要在产学合作中发挥主导性作用。通过结合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提高大学与产业的合作规模化与制度化。因此,在学术资本主义的背景下,政府要在制定政策法规、建设合作平台、完善服务体系等方面,为产业和大学的合作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3][4][7][美]希拉·斯劳特,拉里·莱斯利;梁骁,黎丽
译.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66,33,200.
[2]朱丰良.学术资本主义理论的批判与重构[D].上海:华
中科技大学,2012.
[5]唐晓玲,王正青.学术资本主义的兴起及其对大学科研
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9,(6).
[6]孙冬梅,梅红娟.从“学者”到“创业者”——论学术资本
主义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的轉变[J].江苏高教,2010,(2).
[8][德]威廉·冯·洪堡;陈洪捷译.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
内部和外部组织[J].高等教育论坛,1987,(1)
[9]Flexner,Abraham.Universities,American,English,
German.New York,etc.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0:27.
[10]张应强.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及责任与使命[J].清华
大学教育研究,2009,(1).
[11][西]奥尔托加·加塞特;徐小洲,陈军译.大学的使命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杜,2001:10.
[12][英]杰勒德·德兰迪;黄建如译.知识社会中的大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