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生长

2017-07-14 15:50朱燕芬
教育界·中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生长语文课程

在《士兵突击》中有这样一段对白,成才被A大队淘汰后对许三多说:“我们曾经相同,都是一棵树,只是到了部队后,你就不停地生长着自己的枝叶,而我不停地砍掉自己枝叶。如今,你的枝叶越发地茂密,而我则像一根电线杆了。”A大队队长袁朗对成才说:“我们经历的每个地方、每个人、每件事都要付出时间和生命,如果从来不付出,那么,无论哪里都只是我们路过的地方。”

一、寻找方向:在混沌与观照之间

1993年毕业,刚参加工作的8年里,教过5门学科,徘徊在专职与兼职之间,专业与非专业之间,我的教育人生也是有起有落的……

(一)不管眼前拥有什么样的起点

刚踏上工作岗位,语数包干,既教语文,又教数学,后来又专职教两班数学,偶尔间或着兼职学校的拍照工作,各种大会、小会都有我的身影。因为纯属个人爱好,我自修南京艺术学院的美术班,学学国画、篆刻,画画素描,加上当时的专职教师比较少,还兼任过自然、美术、综合实践等学科。就这样浑浑噩噩过了七八年,突然有一天醒悟:自己不能这样做教师,我得有个选择,主攻一门学科。当时,也没有什么理由。

这种感受,今天来看,就是教师的“自觉成长”。一个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往往不在于终极的理想有多么高远,而在于眼前拥有什么样的起点。就如孔子所言“从心所欲,不逾矩”;尼采所提出的精神成长有骆驼、狮子、婴儿“三变”那样:骆驼所听到的是“你应该如何”,狮子面对的是“我要如何”,对婴儿意味着“完美的开始”,提供了所有的“生长可能性”。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的传统道德理想,孔老夫子与他的学生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有多大,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都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

(二)唯一没有变的语文情怀

在最初工作的几年里,学校的教育还是相对封闭的。1999年,湖小最先进行了课程改革,为老师们打开了一扇窗户,一个个大师、一位位专家请进来,给我们吹来了阵阵春风,同时一位位教师也走了出去。

曾记得自己工作的特殊性,语数包干要照顾班级难以走开,别人不知派你听什么课好;大会、小会的拍摄任务,让我难以认真听课。就在这样的繁杂和琐碎中,有一点我自认为到今天是不后悔做的,每次有名家名师来校上课,我对于自己没听到的课和没有听全的内容,自己总是会寻找同级组的老师的听课本,问问有什么环节特别吸引人,或者有什么设计可以模仿,听他们说一说、评一评,自己再对着教材去体会体会,就在这样的过程中,自己在逐步成长。当然,要是当年没有级组老师的不厌其烦,没有级组老师与自己的争论,没有级组老师的共同讨论,或许自己真的在这七八年里迷失了,现在回想,也许这就是草根的同伴互助。

同时,非常感谢我做的杂事——摄影,从来没有因为它的杂而抛弃它,依然是那么热爱它;从来没有因为它要舍弃节假日的休息而远离它,依然是那么喜欢它,因为这一特殊性,我聆听了很多领导、专家、名师对生活、教育、管理的片言只语,他们的片言只语常常让我豁然开朗,一语点醒梦中人。正所谓孔老夫子的话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实,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就是把外在的东西变为内心的能量。

泰山上有一副对联“地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是中国人对山川的感受,它讲的不是对山川的征服,而是山川对自我的提升,就像大海到了尽头,以苍天为岸,对自己是一种拓展,人登上山峦的顶峰,并不是说要把高山踩在脚下,而是说我站在山顶,高山提升了我的高度。所以,我非常感谢我的学校。

(三)艰难的选择在于情有独钟

如果说这前面的七八年手头有什么工作做什么工作,这只是赋予“活着的意义”,当有一天我意识到自己要做出选择时,如何选择?才明白这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赋予“新的意义和解释”。我最终选择语文,基于以下这样两点考虑。

1.语文的实践性满足我自身的需求。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学习语文不是为了做试卷,不是为了得高分,而是为了应用,在以后与人交往相处中我们一刻也离不开语文;在工作中,写个计划,做个总结,召开一个会议,参与一个活动,都需要我们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工作的第二年我就担任教研组长,我发现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教研组长,但是涉及了相当多的管理,要和同级组的老师协调工作,安排的任务大家都要满意,说话的口气要人人能接受等,这时我才发现读书时代理科好的我有点江郎才尽,这时才发现我小学里的语文没有学好,我要回去做语文教师,从头学语文。

2.语文的综合性满足对艺术的追求。语文与人的生命有着最恒久最直接的关系。每一次生命的躍动,都可以用语文清晰记载,这是其他任何科目不能替代的。参加摄影协会“色”友们的沙龙,每次他们都说:“朱老师,你来帮我取个题目,获奖了请你吃饭。”这时我才发现,我的文化底蕴不够厚实,语文老师教的是底蕴,跟人谈的也是底蕴。那底蕴哪来呢?底蕴是书堆起来的,季羡林对年轻人说过,做学问要达到三个贯通,第一个是中西贯通,第二个是古今贯通,第三个是文理贯通,那么文化底蕴的基座就会像金字塔的底座那样非常宽厚,非常坚实。所以,教师除学习教育理论外,还可以学习人文素养——读点花花草草、读点无字之书、读点不沾边的书。我要回头重读书,从做语文教师开始。追求知识和智慧是人生中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我也终于明白孔子为什么只有温度,没有色彩。从此,我与语文相遇结缘。

生长就是要有方向。西方有一句谚语:“对于盲目的航船,所有的风向都是逆风的。”可见,目标对于航程是多么重要。感谢湖小这片教育的林子,让我饱吸着成长的阳光、雨露与营养,承接一束属于自己的阳光,向着明亮那方,向上!向上!向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成长加速度!

二、只问耕耘:在现实与梦想之间

折腾,对年轻人来说,是寻找,是探索,是在不断碰壁中成长,更是在不断成长中细化明确自己要走的路。

(一)语文可以这样唯美

很少外出听课,最有印象的是第一次获得教海探航一等奖时,在常熟听了《白鹭》一课,这让我脑海里突然冒出了这么个念头,“语文课原来可以如此唯美”,唯美的课堂却不曾丢失她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价值目标。

什么时候,我的语文课也可以如此唯美?

记得第一次带给我成就感的语文课,是多年前《尊严》的同课异构,至于整节课的环节,我已记不大清楚了,只有一个环节,至今记忆犹新。

当哈默饿到极点,面对镇长杰克逊香喷喷的食物时,他心里是怎样想的?请你选择一组关联词,结合课文内容来说一说。

(虽然……但是;无论……都;如果……就;因为……所以)

学生借助这一组关联词,把哈默的内心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学生还运用了课堂里没有提供的关联词——“与其……不如”,“尽管……还是”,学生的发言博得满堂彩。

这堂课引得大家最津津乐道的,也正是这个环节。过后想来,这是一个半开放,富有言说弹性的教学预设。这个简单的方式把活泼的人生体验,很快的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孩子们觉得温暖。于是,这脱离不了如来佛掌心的预设,在千变万化的生成中达成了色彩缤纷、万紫千红的喜人局面。

虽然这堂课获得了同课异构的一等奖,但让我内心充盈一段时期快乐的,还是这一个环节,这让我与语文相识生爱,坚定了在语文教学之路上探索的步伐。

(二)三年磨一课

《姥姥的剪纸》一路获得“湖小课堂效益月”一等奖,区评优课一等奖,省“杏坛杯”赛课一等奖时,我才明白三年磨一课的心路历程。

记得2009年10月的一个深夜,月朗星稀,疲惫的我还在电视台跟着播音员一字一句练习普通话,用心揣摩语句,细心体会情感。原来要去参加武进区小学青年教师评优课,我特别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白天,积极探讨教材的重难点;课间,请教封闭式备课、说课的要点;节假日,邀约同事、专家进行模拟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众多青年教师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2011年参加江苏省“杏坛杯”评优课,一举夺魁,以深入浅出、情韵交融的教学风格荣获一等奖,课堂实录作为苏派教学的典型在《江苏教育》刊登,真可谓三年磨一课,芬芳自苦寒来。

其中有一个环节,我为了引导学生品悟姥姥剪纸的“神”,创设了姥姥给乡亲们剪纸的这一情景。课堂效益月的评优课,这一环节被质疑远离文本;区评优课时,我舍不得扔这一有生活气息的环节,却被批评没有根据学生的回答好好设计媒体;省评优课时,这一环节得到了高度认可,媒体与学生的深度对话形成了课堂唯美的画面,学生在这一环节里一次次地尝试,一次次地说话,当“这样的邻居”非常带劲,既深化了对文字的理解,也积累了语言;既让学生品味到了浓浓的乡情,又让学生体悟到了鲜亮的生活。

淮安市人民小学校长、特级教师黄艳梅这样说:“朱老师的课堂完成教本到学本的清晰转身,实现教者和学生的有效对话,在深入浅出、素颜淡妆中循着她自己的精彩。”

特级教师、无锡锡山教育局的孟晓东局长说:“朱老师的课堂,有着苏派教学的美丽身影,优质的课堂对话充满高雅、广阔,变生硬的课堂为活泼的学堂,关注文本的同时关爱生本,关注情境的同时关照发展。”

原来我的课,也可以如此唯美。

(三)短暂的失意

仅有唯美,显然是不够的。

市评优课让我尝到了唯美的代价。《少年王冕》过度关注了“雨后荷花”的章节,听过我的课的人,凭这一面之缘记住了我,见面就说:“你是上回上《少年王冕》的那个老师吧,你的课件真美!”

唯美的设计与实战平台的千变万化在课堂演绎了一幕幕“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交响曲。

连着几天,我的身心浸泡在尴尬、沮丧和懊恼的热汤里。

正好有机会到王崧舟老师的工作室跟岗学习,我满心的疑惑得到了化解。王老师给了我几句话:课堂的气场,首先是要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其次是考虑课堂的语言节奏,第三是教师的语言能否“抓心”,这是课堂最重要的媒介,第四是各种媒体手段的运用。王老师的寥寥数语,让我心豁然开朗。

(四)智慧的觉醒

翻阅《论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原来爱别人,才叫仁;了解别人,才叫“智”。迁移过来,爱学生,才叫仁;了解学生,才叫智。如果我的课堂出现问题,应该是没有爱学生到底,了解学生之彻。从此,我给自己一条定律,课堂出了问题,不要找学生麻烦,一定要找自身原因。

因为,课堂是永无止境的田野。

教育过程犹如一个耕作过程,其劳动的程度和工作的精细水平决定着丰收的產量和质量。当产量不高、质量不精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去责怪农作物;当我们的孩子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把责任推卸给孩子。更多的时候我们要考虑:教育是一个农业生产的过程,我们有没有提供适合他生长的环境,有没有掌握他的“教育节气”。

这一不期而遇的顿悟,使我突然省悟到,在浮躁的追问中未能解决的种种问题,往往会在某种特定的宁静之境中豁然开朗,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视角和原创性发现。这不正是一个语文教师自身的心灵解放和生命解脱吗?原来,放下真的可能意味着自在啊!

由此,教育,就是如此简单!

2011年4月,湖小为动车组老师召开教学风格研讨会,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朱老师的课堂浸着生命关怀的温度,透着生命体验的温润,载着文化传承的厚重,具有强烈的气场。”

其实,每一个教师都是学校的一张名片。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作为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高尚的人格。每一个教师,如何发展自我,犹如设计一张张富有生命力的“名片”,因为今天的创造就是明天的收获。对于未来的方向,我也有自己的设计。

2011年我成为校级领导,但是我常常这样认为:“虽然现任职务上我是副校长,但我终身要做的是一名有思考、能奉献的发展型教师。”我积极到西藏拉萨、宁夏固原、山东德州、河南安阳、江西信丰等地讲学,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虽然现实中的我们很平凡,很普通,但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付出,在教学的道路上奋力前行,勇于开拓,真正做一个教学的行者。

生长就是一种耕耘。“不问收获,只问耕耘。”不是高深的话语,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在教育的田地里,随着年轮的增加,一春一秋的更迭,减产或丰收,影响着我们收获的幸福、快乐的数量和质量。我只是教育田地的一位农人,在集体耕耘的过程中,因为有了同伴的支持、专家的引领,才能充分享受流汗、撒种、除草、施肥、灌溉的幸福。

三、憧憬未来:在课程与学生之间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着眼于每一个“人”的现在与未来,而在学校,与“人”密切相关的就是课程。在课程与学生之间创设未来,这不仅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情怀。责任层面的渗透就像阳光之于树木,是渐进的但又是可预期的;情怀层面应该落脚在“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为本”这块基石。

(一)课程是培养学生的载体

课程的丰富多彩才能带来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站在育人的视角深入思考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准确认识语文学科在儿童成长期的独特价值,为其终身发展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培养对他一生受益的基础学力服务?需要重新认识和挖掘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并让育人价值在追求具体化和清晰化中落地。

2011年9月,我带着一群草根研究者开始了“词语串串烧, 生活真奇妙”的小学低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校本化研究之旅,以“识词”为线索,以地方历史文化和生活场景为课程内容,借助历史、文化、人物、故事等的感知、理解、积累、表达,开发地域性校本课程,唤醒沉睡的文化课程,引入适当的绘本课程,促进听与读、读与说、听与说,丰富生活经验,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一年级孩子们在《动物运动会》中,通过谜语猜动物、说报名理由,从而学习各种与运动有关的词语,了解任何比赛都要发挥自己的长处,让自己的优点更优。在《猴王纸店》,二年级孩子学习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通过摸一摸、辨一辨、说一说,了解面巾纸盒的各种信息,认识与纸有关的词语,加深生活体验,增强生活能力。参加《武进欢乐行》,在娱乐公园中边游玩边学词语,既满足学生参与活动的热热闹闹,体现一个表层的、外显的活动;又满足学生语言内化的一个深层的、内在的思考与积累、表达与运用。

看到孩子们因这些课程乐此不疲的劲头,我有了继续走下去,走向深入的想法。然而在真正实施中,总觉得自己有点“土八路”的味道,层次上一直得不到飞跃,如何让自己的课程变得“高大上”?2014年《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群”的建构》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上发表,我似乎看见了一丝崭新的曙光。

(二)开创从理念开始转变

首先在“读书节”的基础上开发变身课程,以“演”为中心,以故事和音乐为线索,将表演与音乐、阅读、美术、读写等学习领域相结合,以戏剧表演为媒介丰富和发展语言、动作、音乐、艺术等方面的经验和能力,增强每个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豪感,从而实现读与写的自然转化,读与写的智慧变身,这突破了学科目标的界限,改革了学习方式,解决了当前知识快速增长、学科互相孤立、课程缺乏弹性和活力的问题,让儿童在更开放、更活泼的环境中实现生命的成长。

(三)开学课程嗨翻天

2014年新学期的开学课程,就让同学们“嗨”翻天,同学们七嘴八舌、叽叽呱呱,天天在快乐中度过。刘谌宇同学吹胡子瞪眼,傻了:“学唱《欢乐中国年》,啥?第一节语文课唱《欢乐中国年》?这也太‘歪门邪道了吧?唱完后竟然要背邻居家门上的对联。”

许喆同学道:“大家都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朱老师,当朱老师宣布这节课的主题是‘白龙马时,‘哇!全班发出惊天动地的欢呼,同桌在我耳边小声说,‘朱老师万岁,哦耶……这节课同学们两目圆瞪,嘴巴变成了O字形,完全被画吸引住了,真是一节饶有趣味的语文课。”

许琳与同学QQ群留言:我喜欢这样的课,也希望以后多几节这种课,让大家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一下。其实,这样的课堂引导我们不要死读书,要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她的话语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连家长也参与了讨论。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充分挖掘中国传统佳节的来历、风俗、人情,围绕“年”“马”“春”“元宵”展开,有条理、多角度地让不同层次的孩子了解了中国的传统习俗——迎春、踏春,把课堂与生活完美结合,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这样,春节就不是简单的时间点,它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用顾泠沅教授的话来说,这就是用“自己的课程”进行教与学。这意味着在课程建构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表达、有自己的实践,体现了教师如何从教到学实现转型;也意味着我们的课程结构可以再造、课堂教学可以转型,这应该是一种教育的后现代性格。

这种由下而上的、共同参与的课程,燃烧到每一个教室里,每一个学生。这种课程赋予学生的能量,是多元的、实时的、富有变化的,带给学生的影响是一生的。

生长就是一种创造。所有的生长都是在土地上书写的故事,从国家课程到教室课程,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从一个故事到课程群,让精神生长,让灵魂发育,才会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才会有不断出彩的教育。

四、追求梦想:在文化与化人之间

文化是一片土壤,每所学校的文化总是不可估量地影响着每一位师生,每一位师生都会从这片土壤中吮吸营养,发展成长。2015年之前在湖塘桥中心小学,2015年之后来到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在两块不同文化的土壤里,我不断汲取养分,不断成长。从知识到素养,从学科到专业,从生活到儿童;从帶一个普通班级到带一个县区的名师工作室,从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到特级教师,从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到肩负使命的一把手校长,我都在不断探寻通往儿童阅读和精神深处的那一条最适宜的教学通道,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方式。而这一路成长的过程,就是自我蜕变的历程。

(一)语文教学理念的四次转向

回顾20多年的教学生涯,我在语文教学理念上一共经过四次转向。第一次是工作的前五年,当时的语文教学都指向“关注知识”。第二阶段是1999年,湖小进行了课程改革,建设“书香校园”,似乎校园里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在“关注积累”。我引导孩子进行阅读,研究整本书的导读,开展研究性学习,课堂有了拓展与延伸。第三阶段是课标的修订引领“关注表达”。 我很快从一个静默的观察者转变为一个热情的拥戴者、积极的实践者,因此在武进区评优课中荣获一等奖。第四阶段,湖小为动车组老师召开教学风格研讨会,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听了我的课,对我说:“你的课堂浸着生命关怀的温度,透着生命体验的温润,载着文化传承的厚重,具有强烈的气场。”我从此踏上了基于儿童本位的语文教学之路。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积累”,从“关注表达”到“关注素养”,这其中的转变,就意味着教师真正要考虑的是人——儿童。语文不会自己生长,语文生长的根本原因是人,是人让语文生长起来;语文的背后是人,语文的深处是人,语文立人,人让语文生长、富有意义,人让语文光彩,人让语文有生命。因此,我从校评优课、区评优课、省评优课中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冷静地审视和反思语文教学现状,对语文教学进行深刻的解剖、分析,在语文教学中追寻娴熟的技巧,追寻语文的底蕴,追寻成长的滋养,在潜心涵泳、诵读体悟、联系语境中激活想象、移情体验、拓展资源,形成“深入浅出,情韵交融” 的教学风格。2009年,在武进区小学语文评优课中获得一等奖。2010年,参加江苏省“杏坛杯”课堂教学大赛获一等奖,课堂实录及点评刊登在《江苏教育》。2014年,参加第五届小学语文(苏教版)课堂教学大赛,并荣获一等奖。

(二)“理念—课堂—教学—课程”的第五次转向

我的工作室致力于“课程视野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生长性阅读”的研究,生长教育的理念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促进生命成长和完善的过程正在引起深切的关注。我们发现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是具有整体的个人,而人是需要呵护和完善是,需要在教育的引导下思考生命的真谛,寻找生活的意义,体验生长的拔节,感受生长的律动,创造生长的价值和辉煌。

2016年8月,我走上了校长岗位,在思考和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认为关键在于重建课程形态,重构教学内容,重组课堂结构,重制教学策略,培育核心素养,而这都以课堂教学为基本点。那么学科教学就应向这几个方面调整:①引进先进课程,与学校课程整合创新,教学内容应该贴近生活、自然、社会;②贴近人的意义建构,或者是人的生命成长与核心素养的形成;③从知识的教学结构转向学习结构的模型创建,实现学科资源的统整,为终身学习服务。

因此,在融通“包容 开放 大气 灵秀”的吴文化地域特色和“教育即生长”的学校哲学基础上,对“生长性阅读”进行概念再界定,旨在“生长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适当运用互联网+的环境,以“主题·统整”的方式,开展以一带多、以多达思、以思言论的阅读活动,生长儿童的学力,生长儿童的思维,生长儿童的情感,生长儿童的精神。这个概念的再界定,旨在化解课程内容局限性与阅读行为自身丰富性的矛盾以及建构符合地域特色和学校本土文化的阅读课程。

(三)在挑战中走上幸福的阶梯

几年的研究形成了鲜明的教学主张:一是建立了以“学力”为核心的训练动力;二是生成了以“统整”为方式的教学策略;三是构建了以“线索与主题”为载体的操作要领。这套教学主张已经完成基本的理论和实践架构,形成独特的话语系统,逐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界一张闪亮的名片,受到多方的关注和赞誉。一是论著丰富。2011年以来,先后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小学教学参考》《小学教学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一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连续三年撰写的研究论文荣获江苏省“教海探航”论文评比一等奖。论著《语文,是一种生长》由中国出版集团出版。二是活动推广。2014年5月,在常州市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的创新与实践研讨活动中作主题发言,反响强烈;2014年11月,在武进区教研室的支持下举行了以“生长性阅读课程基地”为主题的研讨活动,收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三是媒体关注。多项研究成果在第二届国际课程研讨会、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京苏粤校长高级研修班、江苏民进彩虹行动送教活动等各种会议、论坛、活动中交流,推广并产生了积极效果。我先后成为《当代教育家》《教育》《小学教学》等杂志推出的草根人物,并对本人一路的研究作了相应报道。2015年12月,在常州市重点课题的研究中,“生长性阅读”的研究受到专家组高度赞誉——“研究扎实,成果丰富”。学习、迁移、思考、实践、提炼已成了我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教育科研的基本途径,这几年还先后重点承担了学校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撰写省“创建书香校园”的课题报告获省一等奖;主持省“超市课题”的子课题获省一等奖,合著《书里有阳光》,重点参与的省级平民人格课题顺利结题,并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题,合编出版校本教材《影响孩子一生的人格教育》。

生长就是一种幸福。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一个有幸福感的教师就要学会传递幸福,可以是思索,可以是挑战,可以是感动,可以是力量,从而让更多的人懂得拔节的幸福!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一片叶子

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烧焦了翅膀

也要飞向灯光闪烁的方向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

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

每次读金子美玲的诗句,总有说不出的喜欢。这份喜欢,是因为它目标明确:其次是因为朝着目标可以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还因为在勇往直前的道路上,即使不一定会成功,但回想起来也不会后悔,因为曾经努力过。

【作者简介】

朱燕芬,1974年 2月出生,常州武进人。现任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常州市师德模范,武进区首届名教师。2015年9月之前在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任教,历任教科室副主任、发展中心副主任、发展中心主任、副校长等职务。1993年毕业于常州师范,2005年获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本科学历,2013年获教育管理硕士学位。

2010年获江苏省“杏坛杯”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14年获第五届苏教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2016年获常州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常州市主动发展项目一等奖。到西藏拉萨、新疆奎屯、宁夏固原、山东德州、河南安阳、江西信丰等学校,以及教育部农村校长助力工程的校长、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讲学,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同時作为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的兼职研训员,定期到武进农村小学参加培训活动,深受领导、专家、教师的好评。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等刊物发表文章,出版专著《语文,是一种生长》,合著《书里有阳光》,合编校本教材《影响孩子一生的人格课程》。主持省级课题。

猜你喜欢
生长语文课程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碗莲生长记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