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淦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五位一体理念的继续深化和发展,以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为代表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也在逐步完善。在交通运输方面也应该配合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交通运输过程的节能减排,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本文从低碳经济在交通运输中的管理措施入手,提出在交通运输方面如何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低碳经济;交通运输;管理
前言
我國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体现在交通运输方面就是私家车辆不断增多,虽然人们的出行因此变得越来越方便,但由此所消耗的能源和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近几年来各地雾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严重地影响了生态环境。如何既能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量又不影响人们的实际生活,成为当前交通运输行业所面临的一个难题。所以要求相关部门应该从低碳角度出发,探索交通运输行业新的发展之路,切实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交通运输与低碳经济的概述
1现代交通运输介绍。在我国交通体系形式多样,在短途运输中有公共汽车、私家轿车,在长途运输中有火车、轮船和飞机。城市运输之中的交通运输,包括公共汽车和私家车。就目前来看中国城市的交通状况大同小异,上下班高峰期非常堵车,严重影响出行,虽然有些城市已经开辟专用的公交车道,但是经常被占用,依然不能缓解严峻的交通出行情况。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私家车越来越多,虽然有大型城市已经开始限购、限号,但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较大,私家车的数量依然非常可观。所以人口数量较多的城市已经纷纷建设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
2低碳经济的介绍。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非常符合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低碳经济主要是利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开发利用新能源等手段,达到减少对传统高耗能能源、资源的使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同提高。体现在交通运输方面就是通过对运输方式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达到减少消耗、降低排放的目的,进而将交通运输行业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二、我国交通运输中存在的不足
1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影响居民的出行。公共汽车长久以来一直是我国城市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但公交车的数量不足,线路的设置不合理是很多城市中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所以好多城市的白领阶层为了提高时间利用效率,选择购买私家车,这也是私家车越来越多的一个重要原因。私家车的数量变多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原有的城市道路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汽车数量,导致城市中上下班高峰堵车情况日益严重;而这又间接导致公交车也被堵在路上,使得公交车站点等车的居民行程延误、浪费时间。
2城市现有的规划不能满足交通运输的发展。由于私家车不断增多,对于城市的规划尤其是道路规划也是一个重大挑战。虽然国家非常重视交通运输的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和城市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系统的城市规划改造,只是不痛不痒的进行小修小补,那么依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规划局限与交通运输快速发展之间的巨大矛盾。交通运输管理与城市规划不协调,就会使交通运输妨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3新能源技术在交通工具的改进方面发展缓慢。由于人才缺乏尤其是在交通工具新能源运用研究方面的专项人才严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新能源汽车售价较高,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难以带动需求释放;另一方面由于市场规模偏小,企业短期难以获得经济效益,对于在新能源运输工具研究上的投入相对较少,严重影响了新能源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还有就是在新能源技术应用与城市公共交通运输工具的选择上,宣传力度过小,不能给消费者和相关企业造成较大的影响。
三、低碳经济与交通运输结合的对策
1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政府需要不断强化对交通运输的资金投入,改进交通运输工具,不仅要增多数量,还要提高公共交通工具的舒适度,更要加大对低碳出行的宣传,引导居民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同时政府也应该拓展交通工具的类型,引进电力公交车,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这样不仅能缓解上下班高峰的堵车情况,节省出行时间,减少出行成本的浪费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最终达到节能减排、保护城市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做好城市的整体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好多城市原有的规划已经不能满足爆发式的交通发展。所以应该对城市的现有状况做好调研工作,为科学规划提供方向。例如,在城市中心的繁华地带,加大交通运输方面的资源投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的情况,方便市民的快捷出行。人口达到一定数量的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分流出行人员的数量,减少交通拥堵;划分好公交车专用通道,加大对于占用公交车道的执法力度,有效缓解公共交通经常迟到的尴尬局面。
结语
低碳经济与我国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方针不仅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也响应了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所以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应该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应用。在低碳交通建设中,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这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直努力,只有各个环节都能协调配合,实现低碳经济下交通运输的管理才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