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课程分层次教学的探讨

2017-07-14 08:11
运动 2017年9期
关键词:新课改目标体育

冯 磊

(河北省沧州市解放路小学,河北 沧州 061000)

理论与方法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课程分层次教学的探讨

冯 磊

(河北省沧州市解放路小学,河北 沧州 061000)

本文以新课改对小学教育改革要求为基础,以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为主要研究内容,探索论证了分层次教学对小学体育教育的积极影响,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为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新课改;小学;体育课程;分层次教学

1 新课改与分层次教学的理论探讨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简称“新课改”),“新课改”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分层次教学的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即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质教育,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需要。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不断发展,如何对待学生差异,提高运动积极性已成为需要研究的新问题。分层次教学正是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的新型教学方式。长久以来体育教育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尤其对小学这个备受关注的群体,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分层次体育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它是在终身体育、全民健身、娱乐体育的体育教育思想和《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下,立足于素质教育,以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出发点的体育课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积极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分层次教学符合人类发展过程中存在差别的自然规律。学生由于基因、生长环境、后天性格养成等因素的不同,在智力、非智力方面产生差异,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不同的模式对待,寻找教学与学生的最佳结合点。分层次教学注重因材施教,用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分层次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采用鼓励、引导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2 小学体育课分层次教学过程设计

2.1 学生主体分层

由于学生的体育基础、自身能力、性格特征等方面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或技术动作的接受程度和爱好程度也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基础好的学生希望通过系统学习掌握更加复杂的技术,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体育成绩,而原有的体育课程内容可能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出现“吃不饱”的现象。而基础薄弱能力较弱的学生,却会感觉到课程内容吃力,导致“吃不了”的情况。因此教师应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观察、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体育基础、兴趣等相关情况,准确把握学生的层次,并征求学生的意见,选取适合学生自身水平的层次。根据具体情况再进行适当调整,最终把学生分为A、B和C等3个层次,分别对应体育基本水平高、中、低3类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进行实验跟踪记录。这是分层次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此环节为学生制订明确的目标,适应其“最近发展区”,为学生今后的逐层递进设立台阶。

2.2 教学目标分层

有效的教学活动需要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明确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根据各层次学生实际状况,制订合理的教学总体目标和各章节分目标。教师在制订目标的过程中,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制订出基础目标。然后要针对不同学生差异,采取个性化的策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出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层次的目标。制订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身情况,以学生为主体,而不能把教师的意愿强加于学生。应注重引导的教学方式,尽量避免传统的“一刀切”思维,通过分层分组教学方式,采用交互式教学或个别教学的方法,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针对A、B、C3个层次的学生,制订出相应A、B、C3个层次的目标。

A层次:由于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体育基础,其能力较其他学生强,因此,应为其制订高级目标。教师通过教学训练,让其掌握更加复杂的体育技术和技能,不断突破自我,达到更高的层次。对此类学生教师应严格要求,适当拓宽大纲规定的教学范围,不断提出更高的目标,设置难度较大的训练内容。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真正更上一层楼。如果有条件,学生也有兴趣,教师可以推荐他们朝着专业化体育方向发展。

B层次:B层次学生处于中等体育水平,目前大部分学生的体育成绩处于这个水平,因此要重视对B层次学生的教学。此类学生水平一般,不如A层次学生那么优秀,但是比C层次的学生水平要好。对B层次学生,教师要通过相对拔高的训练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对比较复杂的技术动作,在原有基础上适当拔高,朝着A层次的方向迈进。应重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类学生可能有着很好的体育潜力,如果教师方法得当,也有可能让他们有突破性发展。

C层次:这个层次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最低,体育基础较差,其中不乏有学生因为遗传基因、后天环境等造成的身体缺陷问题。对此类学生应适当降低要求,只要完成教学大纲即可。对身体状况不适的学生可以再降低要求。根据C层次学生的不同情况制订不同的学习训练方案,也可以是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尽量多的采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教学,最大程度树立学生信心,提高锻炼的兴趣,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思维。

2.3 教学过程分层

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接受程度都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尺度。”对A层次学生,安排一些复杂技术教学内容,给予他们较多的独立练习,鼓励自主学练,使他们感到学无止境,重视能力的培养;对B层学生,给予适当难度的练习,采用巡视指导的方法,提供教师讲解与学生技术练习的有机结合;对C层学生,多进行基础练习和有针对的个别辅导,多用表扬鼓励的方式,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兴趣为主。教学过程尽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练习不仅能学到体育锻炼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树立信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4 教学评价分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A层次学生应高标准严要求,激励他们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B层次学生应采用较为客观的评价方法,同时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让他们在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的同时明确新的目标,朝着A层次的标准继续努力;C级学生主要采用激励的评价机制,放低标准和要求,消除因练习困难而产生自卑情绪,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应对学生多鼓励,引导学生不断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激发各层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在赞赏中促使学生发现自我、挖掘潜能。

3 小学体育课分层次教学方法的建议

3.1 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

根据多维健康观和体育的学科特点,借鉴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经验,为各地区和学校制订课程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提供明确的指导,保证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在目标多元的基础上还要有所侧重,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结合实际将课程目标具体化,提高目标的可操作性,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目标是水平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组成的完整体系,应在此基础上制订各层次的具体学习目标。

3.2 根据学生的兴趣适当调整课堂内容

教师应根据大纲和教材,制订基础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全面综合考虑学生差异,合理制订出各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同时教学内容应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做出适当的调整,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更大的进步与提升。各层次的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每学期不同的教学需求和每届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做出适当改变和调整。

3.3 保证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确立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各地区和学校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应从师资队伍、场地与器材、学生体育基础等方面的实际出发,选编适宜的教学内容。农村学校体育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应特别注意开发与利用各种实用的课程资源,确保课程的正常实施。

3.4 采用多样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方法

运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学习评价既要注意评价的科学、公正、准确,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又要注意评价的简便、实用和可操作性,制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标准。通过学习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注意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让学生最大程度提高学习兴趣,不断尝试不断进取。在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后,朝着高层次的目标继续迈进,充分挖掘出潜能。

3.5 尽量多开展课外活动和竞技性体育比赛

在体育课之余要尽可能多开展一些课外体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和健康实践活动,不断巩固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人际交往。让学生把体育真正当成一种兴趣和爱好,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一些中小型运动会或者趣味运动会等,通过这种形式在学生间展开竞争,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进取心,培养学生的体育竞争意识。在体验体育带来的成功与喜悦的同时,应锻炼抗挫折能力,让学生真正享受体育带给身心的愉悦、乐趣和进步。

3.6 重视学生心理引导和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小学阶段,更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和教育。素质教育不仅注重能力培养、身体健康、个性发展,还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更应尊重学生主体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加强赏识教育,多表扬和鼓励学生的进步,完善评价机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快乐学习。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与公平竞争的意识。让学生不畏困难,坦然面对挫折,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交往。

[ 1 ] 王素清.改进小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建议[ J ].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6):14.

[ 2 ] 张丽丽.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浅谈小学体育学科如何开展分层教学[ J ].考试与评价,2016(3).

[ 3 ] 王美洲.小学体育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和运用[ J ].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4).

[ 4 ] 胡玉兰.“分层次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设计与运用[ 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5):87.

[ 5 ] 杜建新.小学体育教学怎样实现分层教学[ J ].学生之友:下,2013(16):57.

[ 6 ] 周德才.小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22):100.

G807.2

:A

:1674-151X(2017)05-115-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9.057

投稿日期:2017-03-18

冯磊(1980—),小教二级,本科。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新课改目标体育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减负问题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