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吃甜豆花,是在台中某个不起眼的小店里面,豆花端上桌来,奶白色,滑滑嫩嫩的,倒像是牛奶做成的凉糕,入口甜甜的,让我这个万年“咸党”不知道说什么好。这也才发现,重庆的豆花,好像的确是有些不一样的。
比如重庆的豆花不是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甚至可以说是重庆三大主食之一。不过比起同是重庆码头文化流传下来的小面和火锅,豆花的命好像差了那么一些。火锅就不用说了,离了重庆两字也就不成火锅;至于小面,挂着重庆二字,无论是在相邻的成都还是远在北方的帝都,总是让人趋之若鹜。
只有豆花,依旧固守在重庆街巷之间,就算到了现在,也不过是几元一碗的廉价吃食。坊间也从未听过“重庆豆花”一说,但是无论你在重庆哪个位置,到了饭点儿,却总是能找到那么一家提供豆花的小店。
相对五花八门的小面和火锅,豆花的味道倒是没有那么大的差异,一碗豆花其实是豆花加上蘸料组成的。蘸料多是油辣子海椒,一碟子麻辣,拌上些许盐粒、味精调散,来一把葱花,夹一块或嫩或紧致的豆花,往蘸料中滚一圈,然后惊喜地发现在麻辣的冲击下,寡淡的豆花非但没有被麻辣同化,反而在舌尖上留下一丝清爽的碱水豆香,也算重庆这个“食材只是辅助,作料才是王道”的地方为数不多的味觉体验了。
当然,现在豆花也有了变种。比如把豆花加入小面,把豆花煮在水煮鱼当中,不过我个人是不太习惯这些吃法的,比起蘸料点到即止的恰好,这种把豆花完全浸入作料的做法无疑是重庆菜又一简单粗暴的自我重复罢了。
至于豆花本身。人和著名的“水上漂”算是重庆最有特色的豆花之一。之所以叫水上漂是因为这里的豆花之嫩,轻飘飘地漂浮在汤上,不用漏勺光凭筷子几乎是夹不起来的。也因为太嫩的缘故,看着一大块入口,实际上根本没什么感觉。这种体验类似小时候吃棉花糖,对于一个习惯大块吃肉的人来说显然是极不友好的,所以个人倒是不太喜欢这家店的豆花。
在北碚老街一家没有招牌的豆花馆则是另一个极端,豆花相当紧致,口感倒是有些像是火锅中的“绵豆腐”,绵绵的,不看外表几乎都不像是豆花,就着一碗豆花,可以刨两大碗米饭。店主是个老人家,据他说做豆花的水来自缙云山某口泉水,每天他都要亲自挑上两担。可惜的是,后来再去,发现豆花店开始卖“粑牛肉”了,不知道那个老人家还会不会偶尔上山挑那么两担水,给嘴馋的孙子做上那么一锅豆花。
还有一种豆花,吃的就不是味道本身了。典型就是黄桷坪川美老街那家著名的梯的坎豆花,以至于老板牛逼到可以坐在你旁边点根烟,风轻云淡地表示“你这个位置,当年罗中立坐过。”如果当年在这里吃喝的川美穷学生中再多出几个大师,说不定能达到巴黎花神咖啡馆的格调。
而远在巴南木洞镇上一家破破烂烂的豆花店,开了差不多20多年了,客人基本都是熟客,吃碗豆花,街坊邻居的家长里短,连我一个外人都感觉到了轻松。不谈什么匠人精神,一碗简简单单的豆花延续下来的,其实还有这条街,这座城市最不起眼,最有烟火气的碎片。
希望不要有一天,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再也找不到一碗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