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月红
以数据表格、图解文字、调查报告、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广告、公告、目录、索引等为基本内容的“非连续性文本”,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缘于PISA测试的“非连续性文本”,引发了教育者对我国学生阅读现状更深的思考。在PISA阅读素养分量表的分析中发现:我国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善于阅读小说、散文等连续性文本,但在阅读图表、表格、清单等非连续性文本上表现相对薄弱。这些情况与当下高度重视信息整合和运用的社会现实不相适应。
不容乐观的现状与中小学阅读教学息息相关——教学中我们更偏重于文学性较强的小说、散文,对相对比较理性、运用性强的非连续性文本则欠缺训练,甚至漠视之。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两方面:教材中缺少系统的非连续性文本学习内容;教学中缺乏系列化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实践。针对问题,我们尝试通过“主题聚焦”的方式,系统地进行“非连续性文本”深度阅读。
加强融通整合,让散落的教学资源主题化
严格意义上说,小学语义教材中很少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非连续性课文。但细观教材,我们又会发现非连续性文本其实渗透于教材的各个地方,如目录、课文插图、书后习题、单元练习、综合性学习等——它们早已存在,只是我们还不够重视。不仅在语文教材中,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科学、综合实践等教科书中均有较多“非连续性文本”出现,各类图表随处可见。日常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更是无处不在,使用频率较高,与人们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这些为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非连续性文本的深度阅读中,我们需要打通学科界限,加强融通,将资源进行巧妙整合,并用主题阅读的方式推进教学。
首先需要加强教材内的融通。我们将学期乃至学年内的整册教材进行细致梳理,发现可运用的非连续性文本,将散落在各处的点用主题串联起来,形成序列、深度推进。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植物的课文,练习中涉及植物的材料也很多,比如三年级上学期练习3《处处留心》中种子的传播;三年级下学期练习6中“读读背背”《古今贤文·环保篇》,“想想做做”——学校绿化情况调查并对校园绿化提建议。练习7中的“处处留心”,让孩子们认花名、辨花形、猜花谜,写一种最喜欢的花……我们将這些材料有机融合,提炼出阅读主题:植物王国探秘之旅。
其次需要加强学科间的融通。在学科内教材融通的基础上,我们挖掘其他学科中“非连续性文本”,并进行有效勾连,主题聚焦,共同推进。比如三年级的阅读主题——“植物王国探秘之旅”,就融通了各学科资源。科学《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中让孩子们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到生活中认识植物,观察树叶的生长形式,观察花的形状……数学要指导学生种植植物(大蒜、麦苗、豆芽等),并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综合实践活动要带领学生走进植物大世界。美术要求学生收集树叶尝试做树叶贴画……不同学科资源进一步融通,成为“非连续性文本”主题阅读的丰富资源。
最后还要加强与生活的融通。非连续性文本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只要做“有心人,均能发现相关内容。比如与“植物王国探秘之旅”主题相关的生活内容有:校园里的各类植物及其名片、环保标语;家庭里的小绿植;身边随处可见的植物……又如与“身边的说明书”相关的内容有:药品类、家电类、服饰类……让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生活联通,语文学习会呈现更广阔的天地。
教学活动序列化、结构化,实现深度阅读实践
随着内容主题的确立,教学活动从散点走向聚焦,我们从语文教学整体人手,在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练习教学、综合性学习等多方面积极尝试,通过主题阅读活动序列化设计,巧妙渗透,系统推进深度阅读实践。
阅读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已有的教材资源,设计了与课文主题相匹配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活动。例如教学《雨点》一课,我们关注了课文中的图画,从图画中获得与文本主题一致的有用信息。教师设计了读画活动,从图画中提取出雨点落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不同的表情与动作的信息,更利于学生进行文本的朗读体悟;教师还对课文主题内容进行适当拓展,随机插入图、表等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更深入地接触了解更多的文本形式。同时,教师对课文进行合理改写,适度增补创新、创编表格、图文结合等常用的非连续性文本,让学生在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之间走个来回。
习作教学往往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更利于教学活动的序列化。习作前的资料收集、习作中的片段指导、习作后的拓展和讲评,都可以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巧妙融合。在教学《家乡的一种美味》时,因学校的学生来自于祖国各地,他们之间有许多可以分享的资源,完全能充分利用。作前课,安排学生们通过书籍、网络、采访、实地查看等多种方式了解家乡的各种美味,用列清单、制作宣传画、写调查报告等方式,学、用、编、创非连续性文本。孩子们的创造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中深化,也让写作教学更加丰富多元。
教材中的练习主题,也可以通过梳理、集中整合形成序列化阅读活动。比如挖掘文后练习的内容,特别是一些拓展类练习,能够有机渗透相关主题的非连续性阅读;还可以挖掘单元结束后的专题练习资源,集中拓展开去。以四年级上学期教材为例,看看如何拓展非连续性阅读:
遇到散点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主题拓展,从课内走向课外,让学生在主题的引领下更为集中地阅读、创编多样的非连续性文本。
教材中专设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本身就是“非连续性文本”的典型材料,其中出现的统计表、调查问卷、调查报告、图表、单据等,都能有效地进行整合运用。
例如,在教学《遨游汉字王国》时,教师可以利用课文的导语,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帮助学生制订一份活动计划表格,以利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导语资源、图表资源促进学生合作。又如《妈妈的账单》中,账单也属于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非连续性文本资源辅助知识理解,让学生将两张账单进行比较,感悟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
再如《我的成长册》中,我们将其与贯穿六年级下学期的《我们的毕业季》相融合,设计“我的成长册”目录、照片里的故事(童年·同桌)、教师名片录、毕业寄语等活动。每一个活动都有孩子阅读、使用、创作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在随时随处的阅读实践中,學生深化了对非连续性文本特质的认识,掌握了阅渎方法,实现了深度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的范围广泛,并不局限于“死”的文本形式,学校举行的各类主题活动都是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资源,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更是孩子们阅读实践的大舞台。这都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联通、聚焦,从而更有序、多元地推进。
例如,当学校举办“足球节”时,教师引导孩子们设计了“足球节”班徽、唱响班级口号、勾画队服、设计足球节小报、描绘足球梦想……这些都是图文结合的非连续性文本创作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还专门尝试了一节整合课教学。体育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参与“足球知识我知道”知识竞猜;语文教师引导孩子们进行“足球感言我创作”的感悟抒写,并进行“足球建议我出招”的教学,同时在美术教师的带领下,把凝练的感言制作成精美的书签;综合实践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足球方案我策划”的下一届活动方案撰写……基于非连续性文本创作的整合课教学,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无限张扬。
获取复杂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主题活动经过融通整合后成为序列,在具体实践中还需要从课时、师资、评价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度融合。
每一个主题序列活动均需要依据整体活动要求、具体教学要求、学生年段特点,灵活确定所需课时。有些可直接在日常的语文课中进行10分钟左右的渗透;有些可以进行一整堂课的新授。而让学生掌握一种新的非连续性文本,有些则需要一定跨度的时间段,通过一个月乃至更长时间的集中教学,让学生对同一个主题下不同类别的“菲连续性文本”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正确使用。
作为综合性很强的非连续性文本,在教学中,教师资源也需要共享。主题开发时,相关学科教师共同研讨、各抒己见,确立序列活动;推进过程中,跨界上课,形成上课团队,或不同学科教师各自承担一节长课时或短课时的教学,或两位乃至几位教师共同合作分小组承担一节课的教学,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的多样需求,让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更加灵动。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呼唤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适时改进教学。因此,我们依据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要求,改革了评价体系。
日常评价中,我们倡导布置这样的作业:读读食品包装袋,了解成分和有效期,吃得明明白白;出门乘公交车,看一看公交站牌,掌握最佳乘车时间;假日期间出游,制定一份完美的旅游攻略。推荐阅读优秀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图书,像《神奇校车》(绘本版)、《小牛顿科学馆》等;设计商品的宣传海报;根据班级人数编制撰写非连续性文本……
为了提高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我们把非连续性文本学习纳入平时的检测范畴,年级内研究什么主题,我们就检测与主题匹配的题目,可用调查问卷、阅读训练等方式进行考核,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引导、调控作用。让学生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升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运用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
这些既接地气又富有挑战的“项目”和任务,引发了孩子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兴趣,让他们在真实的阅读实践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非连续性文本的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素养和能力。巧用“主题”,将散落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进行融合、聚焦,形成序列活动,通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推进,学生在任务和项目驱动下,经过系统实践运用,能够不断获取复杂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