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宇 胡丽润 高茹
摘要:农药对农业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的同时对环境和人类也产生了危害,“农药无公害化”发展迫在眉睫,文中指出“农药无公害化”的发展方向为生物农药和半合成生物农药。
关键词:农药无公害化;发展方向
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之一,是常备的救灾性物质。在防治病原物、害虫、杂草、鼠类等引起的农业生物灾害,促进农业增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对环境和人类产生了危害。尤其是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农药,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同时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于土壤、水体和空气中,造成严重的产地环境污染。民众日益关注自身的健康和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了“农药无公害化”发展的社会环境。
1“农药无公害化”理念概述
“农药无公害化”理念是张兴等人在2002年《试论农药无公害化》一文中首次提出,文中指出“农药无公害化”是指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在农药研制开发、生产加工、推广使用的各个阶段,通过先进的技术和有效的措施降低或逐步消除农药的公害,让农药逐步满足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愿望,促进农药发展的系统工程。从此概念上來看,“农药无公害化”不等同于“无公害农药”,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无公害农药”是公众对农药发展方向的一种主观愿望,其中包含要求农药“零风险”(zero risk)、“零残留”(zero residue)的涵义。实际上如此理想化的农药很少,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实现“农药的无公害化”,来减轻或消除农药公害。如农药产品本身不是无公害的,但可以通过正确的法规诱导、科学合理地使用技术等,使之接近或达到无公害的使用效果。
2“农药无公害化”发展方向
2.1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它能控制和调节各种有害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过程,具有很强的专一性,且对人、畜无毒无害。研发生物农药是“农药无公害化”发展的新趋势。
2.1.1植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是生物农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利用植物的某些部位(根、茎、叶、花或果实)所含的稳定的有效成分,按一定的方法对受体植物进行使用后,使其免遭或减轻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为害的植物源制剂。类别有植物毒素、植物内源激素、植物源昆虫激素、拒食剂、引诱剂、驱避剂、绝育剂、增效剂、植物防卫素、异株克生物质等。按有效成份、化学结构及用途分类:生物碱、萜烯类、黄酮类、精油类、光活化毒素。
2.1.2动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可分为3类。(1)动物毒素:由动物产生的对有害生物具有毒杀作用的活性物质。如根据沙蚕产生的沙蚕毒素化学结构衍生合成开发的沙蚕毒类杀虫剂杀螟丹已大量生产应用。(2)激素与信息素:可以利用各种昆虫激素干扰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而达到控制有害昆虫种群,减轻害虫灾害的作用。昆虫信息素则用来监测虫情,干扰交配和大量诱捕害虫。目前已商品化的昆虫信息素达50种左右,其中应用最多的是性信息素。(3)天敌动物:对有害生物具有寄生或捕食作用的天敌动物进行商品化繁殖、施放,以达到防治效果。如寄生性的赤眼蜂、捕食性的草蛉、蜘蛛。
2.1.3微生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是指能够用来杀虫、灭菌、除草及调节植物生长的微生物活体与其代谢产物。可以分为原生动物型、线虫型、真菌型、细菌型、病毒型以及农用抗生素。细菌制剂以苏云金杆菌为代表(简称Bt);其次是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和缓死芽孢杆菌。真菌制剂主要有白僵菌、绿僵菌。病毒制剂主要有核型多角体病毒和质型多角体病毒。线虫研究和应用,主要有斯氏线虫、异小杆线虫属的线虫等。原生动物目前研究应用最多的是微孢子虫。农用抗生素是一种广泛应用、品种众多的微生物农药,它是由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在低微浓度时即可抑制或杀灭作物的病、虫、草害或调节作物生长发育的制剂。如多抗霉素、阿维霉素、浏阳霉素、农抗、中生菌素、武夷菌素、宁酶素、杀枯肽等。
2.1.4转基因作物和基因工程农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步发现具有杀虫防病作用的基因,通过遗传操作,把DNA重组技术应用于农药的研究,培育和种植了不少具有防病、防虫作用的转基因作物,构建研制出了具有高效杀虫作用的基因工程农药。
2.2半合成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和化学方法的结合形成了半合成的生物农药,既包括对微生物农药有效成分的化学修饰,也包括对植物源农药有效成分的改性、修饰。
半合成生物农药是以天然活性物质为先导物,通过化学或生物转化等技术改变其功能基因,以达到提高活性和稳定性,降低对人畜及寄生植物毒性的目的。
总之,随着人类环保、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加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农药研制的理念和手段将会逐步提高,农药使用就会逐步“无公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