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拙政园为例浅谈中国传统园林种植设计

2017-07-13 07:00张一然
现代园艺 2017年3期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植物

张一然

摘要:以拙政园为例,从文化、意境美两方面阐述对中国传统园林种植设计的影响,进而分析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种植设计手法。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拙政园;种植设计;植物;文化;意境

1传统文化对种植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园林经历各个朝代的洗礼以及传统思想文化对其的影响,逐渐发展成熟。中国园林可以定义为:一个地区中的一片特定区域。人们利用或改造自然山水地貌或者创造出人工山水地貌,结合山体、水体、植物和建筑的布置,从而建造出一个可供人观赏、游憩、居住的理想自然环境。可见,园林实物化了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在中国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与中国的诗歌、绘画及其他形式的文化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造园之前,造园师经过创造性地思考,将散文、诗歌、山水画等素材直接或者间接地引入造园与种植设计之中。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园林种植设计的灵感来源,为种植设计提供了创造性概念。

1.1以植物作为意象进行种植设计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园林植物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人们情感的载体。它可以被用作表达人们内心感受,抒发人们内心渴望,歌颂人们美好品德。如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中所寫: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被认为是清廉、高洁的象征。在中国,莲又被称作荷,被儒家认为是君子的典范。远香堂位于拙政园中部,堂的北面是宽阔的平台,平台连接着荷花池。夏日满池荷花,微风吹拂,清香四溢。“远香”取自周敦颐的《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的意象。蒋吟秋曾有七绝一首赞其美日:“拙政名园好景多,池塘屈曲漾清波,远香堂外清如画,四面凉风万柄荷。”

1.2以植物作为象征进行种植设计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特定植物作为思想象征的表达传统。植物的象征意义远比植物本身要重要得多。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景观或是建筑常以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来命名,成为整个园林的主题。例如拙政园中的枇杷园、玉兰堂、海棠春坞,网师园的竹外一支轩。竹既是“岁寒三友”之一,也是“四君子”之一。竹,挺拔修长,四季青翠,风霜不染。它象征正直、不畏强暴。如宋代诗人苏轼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2意境之美对种植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的营造与种植设计息息相关。在园林中,常常利用植物的颜色、气味或是植物的听觉来创造出园林的意境之美。拙政园中的枇杷园种植许多枇杷,待果实成熟,满园金黄。因此,又名金果园。雪香云蔚亭位于拙政园水池西边山岛之巅。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亭旁植梅,暗香浮动,暗示着瑞雪丰年,故又称冬亭。拙政园中的“听松风处”来源于风吹松树的声音,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桂香园位于柳园之中,听雨轩的名字来自于雨打芭蕉的意境。

3中国传统园林种植设计手法

3.1孤植与丛植

在传统园林种植设计中,孤植树木作为园林景观中的焦点,能遮挡园林建筑,点缀园林空间,创造绿荫,起到园林空间转换节点的作用。园林院中孤植树,需要注意将植物种植在角落,避免种植在院落中央。如拙政园中的海棠春坞,海棠与竹是主要的观赏景观。1棵高大的榆树作为点缀,被种植于院落东南角。丛植树木有作为园林建筑的背景、点缀园林空间的功能。丛植一般由2~10棵树组成。丛植不同于大面积种植,其种植形式强调统一,在统一中强调每株植物的个体美。如拙政园中的玉兰堂中2棵树的丛植,遵循了对立统一的原则。2棵树一大一小。大的那棵是玉兰树作为场地中的主要观赏景观,小的那棵桂花树作为主景的点缀。它们虽形态不同,但均位于院落之中,彼此对立统一。

3.2植物与山体、水体、建筑

园林植物与园林山体、水体建筑的结合,既丰富了园林空间,又增添了山林野趣。以拙政园中一座土壤多于山石假山为例,假山有3个层次的植物:乔木、灌木、地被植物。这3个层次丰富了园林景观。落叶树多被用于种植,营造出一种自然生长的氛围。若假山山石多于土壤,则减少植物的种植,侧重展示石头之美。在拙政园中,植物与水体的关系多为浮于水面或长于岸边。如拙政园水池四周,垂柳轻拂,迎春低垂于水面,更有滨水的芙蓉、紫薇互相掩映,起到丰富岸线的作用。池中点缀荷花用来划分水面。植物种植于园林建筑周边,丰富了建筑立面,提供树荫,供人观赏。如拙政园中的放眼亭、待霜亭建造于树林环绕处;听雨轩、芙蓉榭、绣绮亭周围种植乔木与矮小灌木。

4结语

作为中国四大园林之一,拙政园的植物种植代表了中国传统园林中私家园林植物造景的最高水平。通过对影响拙政园种植设计因素的研究,以及对拙政园种植设计手法的研究,可以对中国传统园林种植设计有个初步了解。

猜你喜欢
拙政园意境植物
风雨拙政园
春色满园
哦,不怕,不怕
江南古典园林生态文化研究
荷花节
将植物穿身上
论经济、文化等要素对园林设计的作用
一朵花的意境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