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杰
今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红军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几十年来,红军长征的故事被代代传诵,红军长征的精神成为激励人们克服困难、坚持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
一、左之祸:红军长征的起困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外部是国民党蒋介石“围剿”的不断加强。内部,则是严重的“左”倾错误,从1931年起,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取得统治地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已经为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正确路线被否定,毛泽东还被解除了军权。
1933年5月,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对此,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洋顾问”李德,却实行了所谓“御敌于国门之外规战术”同国民党军队硬拼,由于敌众我寡,根据地的人力物力几乎消耗殆尽。
1934年l月黎川失守、4月广昌失守,此后,蒋介石又制定了“铁桶计划”,叫嚣在一个月内将中央苏区的红军彻底剿灭。在此情况下,红军不得不实施了战略转移。
二、行之难:红军长征的经过
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一)派出战略先遣
1934年7月6日晚,红七军团6000余人打着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帜从瑞今出发,转战数省,于10月下旬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组建为红十军团,兵力l万余人,军团南北征战,于1935年1月在返回赣东北途中,在怀玉山地区陷入重围,主力大部损失,军团领导人方志敏等被俘。
1934年8月,红六军团9000多人從湘赣苏区出发西征,奉命到湖南中部创立新的苏区,并逐渐向北发展,与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三军会和,恢复红二军团番号。此次西征为中央红军探了一条出路。
(二)突破敌封锁线
面对蒋介石越收越紧的包围圈、中央决定实施战略突围,并选定向粤军把守的西南方突围,并和素与蒋介石积怨的粤军统帅陈济棠商定了“借道”之策,长征一开始就连续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但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时却付出了惨重代价。
中央红军进抵湘桂边界时,桂系白崇禧采取了“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的策略。并连续7天不在湘江设防。可惜红军由于是负重式行军,每天只能走20里,首尾相距二百余里,以致湘江一战异常惨烈。从11月27日至12月l日,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全州、灌阳一线与国民党军血战五昼夜,虽然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但8.6万余人只剩下3万余人。惨痛损失唤来了清醒。党内军内要求结束错误指挥、恢复正确路线的呼声占了上风。
(三)召开遵义会议
红军过了湘江,翻越老山界,来到湖南通道。1934年12月,中央在通道、黎平连续召开会议,决定放弃到湘西同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贵州前进,分三路突破乌江。1935年元旦,红一师一团赶到龙场渡口,团长杨得志紧急动员赶制竹筏强攻对岸,1月2日,首渡 成功。在江界河渡口,红二师四团也在其后抢渡成功。
红军渡过乌江,占领了遵义。1935年1月中旬,召开了遵义会议并通过了三条决议:第一,由张闻天取代博古,任党的总负责;第二,周恩来担任红军总政委;第三,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辅助张闻天和周恩来工作,毛泽东回到了最高领导层。
(四)平生得意之笔
毛泽东曾讲过:四渡赤水是我的得意之笔。
中央红军于1935年1月20日撤离遵义,准备渡过赤水河后从宜宾至泸州段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途中与敌军遭遇,伤亡3000多人,毛泽东等当机立断,西渡赤水河,改向云南扎西集中。
2月上旬,在扎西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议再渡赤水,回师遵义。2月20日前后,红军由太平渡、二郎滩等地向东二渡赤水,并在五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俘敌30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二占遵义之后,中央决定在黔西北发展,3月16日,红军在茅台附近三渡赤水再入川南。蒋介石判断红军有北渡长江迹象,下令中央军和川军各部向古菌地区追击。趁敌东部力量空虚,红军调头向东,于21日晚至22日晨四渡赤水,然后迅速向南,再接乌江,剑指贵阳。蒋介石闻讯急调滇军前来保驾,红军又乘虚进军云南。在昆明附近虚晃一枪后,又到了金沙江边,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负责组织渡江工作,在他周密的安排下,7条破船在7天之内,夜以继日载运了2万多部队及无数骡马,未掉一人一骑,大军长驱川西。
中央红军在敌人的重兵围堵中,灵活机动,穿插自如,此种用兵之法,也正是毛泽东后来所总结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四渡赤水是毛泽东高超指挥艺术的生动体现,是我军战役战术的经典之作。
(五)惊心动魄之战
红军搜过金沙江、通过彝族区之后,兵锋直指大渡河。5月24日晚,担任先遣队的红一军团杨得志部一天急行80公里,在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夺得了一条小船,于第二天一早,两次发起强渡,18名勇士终于控制了渡口。
夺取安顺场渡口后,军委又决定以红四团为先锋,攻夺160公里外的泸定桥。5月28日,红军昼夜兼程240里山路,于29日晨,赶到泸定桥边,看到了只剩下9根铁索和几块木板子的桥。下午4时,由22名突击队员组成的突击队,开始了激烈的夺桥之战。他们手攀铁索,顽强挺进,冲过熊熊烈火,夺占了对面桥头,此时,从安顺场过河后沿大渡河东岸前进的红一师先头也攻占了泸定镇,两路红军夹河而上,控制了泸定桥。至6月2日,中央红军主力全部通过了大渡河。
(六)走出雪山草地
中央红军通过大渡河,北上进入了雪山草地。这是长征中一段不见激烈硝烟的旅程,却比两军对垒时的死伤更为惨烈;这是红军们不用枕戈待旦的时候,却面临了比战场厮杀更惨痛的生死离别。endprint
红军要翻越的是一座座终年积雪的高山,翻越的工具是用碎布、棕毡撕成条包裹的草鞋和穿在脚上带钉子的土制登山鞋,翻越的条件是每人山脚下喝一碗热姜汤,揣在怀里的几个小红辣椒。而红军中大多数人来自南方,在长途跋涉中还穿着单衣,强烈的高山反应,加上过度的寒冷饑饿,让许多人冻僵了并且再也没有站立起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战士们一样九死一生,红一方面军先后翻越了5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红二方面军先后翻越的雪山更是多达二十多座,红四方面军则是在雪线以上区域停留时间最长的部队。
6月12日下午,红一、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达维会师。两天以后,党中央、军委和直属部队进抵达维。18日,红一、四方面军主力在懋功会师,26日,中共中央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红军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创建川陕根据地。
由于通向甘肃北部的大道已被敌人封锁。红军只好绕道川西北的水草地北上。8月初的沙窝会议,决定一、四方面军混合编组,分成左、右两路军北上。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举行会议,确定向黄河以东陕甘边界发展,为达到这一战略目的,右路军进入茫茫的若尔盖大草原。草地纵长250公里,横宽200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没有人烟,是水草、沼泽密布的死亡地带。红军在草地的七天行军,是长征史上最艰苦的一段路途。因缺粮、缺衣和宿营环境恶劣,部队在饥饿、疾病中牺牲的大约在万人以上。8月底,右路军终于走出草地,到达班佑、巴西地区,随后进行了包座战役,等待与左路军会合。但张国焘寻找各种借口,拒不与右路军会合,并要挟右路军和党中央南下,党中央在三军驻地巴西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率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脱离危险区域先行北上,并随后改编为陕甘支队。9月12日张国焘电令右路军之第四军、三十军南返,转天,两支队再次沿着草地南下了。
(七)落脚陕北吴起
红军过了草地,来到天险腊子口,9月17日下午,红四团向腊子口发动了猛烈进攻,突破了这一天险,还缴获了数十万斤的粮食和食盐。中央决定先到陕北落脚,再图发展,并联络陕北刘志丹的队伍。当时刘志丹、谢于长、阎红彦等领导的陕北革命队伍至1935年春,已发展到5000余人,建立了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占领了六座县城,并在二十多个县内建立了根据地政权。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西转移。12月,部队转战到陕西洛南,经半年游击战争,开辟了鄂豫陕边区。1935年7月,徐海东等领导人得知红一、四方面军已在川西北上,便主动决定主力继续长征迎接红军,于9月16日进至陕西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合。红二十五军长征历时十个月,行程约9000里,被称之为“小长征”。红二十五军出发时2980人,到达陕北时3000人(留在陕南还有2000多人),成为各路红军中唯一一支人数不减还增的部队。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后,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为中央红军落下脚跟奠定了重要基础。
10月7日,红军陕甘支队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下午一鼓作气,翻越了六盘山,10月4日,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
11月,红军发起直罗镇战役,为把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进行了奠基礼。
(八)三军胜利会师
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王震率领下,离开湖南桑植开始长征,首先转移到黔西北地带开展创建根据地。随后,因敌军重兵进攻,红军总司令部又要求红二、六军团北上甘孜地区。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到达西康甘孜地区,与当地的红四方面军会合。两军会合后,红二、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
张国焘南下后,一开始想在成都以西建立根据地,但在作战中伤亡很大,到1936年4月间兵力减半,只剩下4万多人,全军退入西康藏民区,因补给困难,无法坚持,6月6日,张国焘被迫取消“中央”,改称“西北局”,同意与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
三军就要会师了,会师的地点选在哪里好呢?周恩来建议选在会宁。毛泽东说:会宁,会宁,好地名啊!会宁会师,中国安宁。
1936年10月9日,朱德和张国焘率红军总部到达会宁,红一、四方面军实现了会师。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和随二方面军行动的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率部同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代理军团长左权率领的红二师,在将台堡会师。至此,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实现了会师。
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四路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行程共六万五千余里,途经14省,翻越21座雪山,渡过了30多条河流,进行重要战役战斗近600余次。各路红军出发时共20多万,结束时三个方面军剩余人数共有3万人。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三、胜之魂:伟大的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作为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不仅创造了气壮山河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一)至死不渝的理想信念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红军长征就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
有人说,中国工农红军基本由两种人组成:一种是政治军事精英。他们大都受过系统的革命理论教育,很多都有在国外留学的经历,懂得一两门外语。尽管并不都是无产者出身,但是他们的社会理想是属于无产者的,那就是推翻旧中国维护剥削和压迫的统治,谋求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彻底解放。
一种是来自旧中国赤贫阶层的人,许多是不识字的农民,很多人从来没有过“人”的生活,所以共产党人带领着他们改变命运的时候,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挡他们的步伐。他们除了对新中国的向往之外,在这个世界上无牵无挂。他们经过党的教育,懂得了革命道理,便成为忠于信仰、坚定跟党走的革命战士。哪怕是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手里握着党证,向党交出最后的党费。endprint
(二)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
长征途中,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没有英勇牺牲、一往无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是不能取得胜利的。
“夫战,勇气也”。打仗要有英雄气慨。红军敢于拼杀的士气、与敌血战到底的豪气,饱满、旺盛、持久,压过一切强敌。冲锋陷阵时,共产党员一往无前,身先士卒,喊的是“跟我上!”干部党员率先冲锋陷阵成为惯例,这就是当时干部党员的作风:永远冲锋在前,荣誉在后!
(三)独立自主的求实态度
长征不仅翻越了千山万水,而且翻越了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的错误思想障碍。长征的胜利,使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这是在血的教训和斗争考验中得出的真理。长征给我们的根本经验和启示之一,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人首次在没有国际指示时独立决定政策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人走向思想解放的一个伟大开端,标志着党从幼年走向成熟。长征胜利之后,毛泽东在延安总结十年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指出要反对主观、片面的观点,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并写出了《矛盾论》和《实践论》,强调要坚持实践第一的马克思主义观点,重在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特殊规律。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更是提出要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通过延安整风,全党树立起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四)顾全大局的紧密团结
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长征的胜利,实现了在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基础上全党的空前团结、红军的空前团结,粉碎了张国焘个人野心膨胀,企图以枪指挥党的错误路线干扰。
(五)军民一致的优良传统
长征胜利启示我们: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军民一致、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
红军不仅坚持军民一致,还坚持官兵一致,有良好的内部关系。红军官兵军装是一样的,头上的红星是一样的。官兵一致,人人平等,这种新型的、纯潔的内部关系,造就了一种空前和谐、团结、友爱的内部关系。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红军长征留下的是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可比拟的勇敢。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读懂长征。读懂了长征,就会知道人类的信念与理想有何等强大的力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