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

2017-07-13 18:43朱则杰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河南作家

摘 要: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该书作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从而使之尽可能地更趋完善,这也就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其难度相对来说也是最大的。现在即根据平日读书所得,对其中王惟俭等五位河南籍作家的有关问题予以订补,供作者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

关键词:《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清人别集总目》;河南;作家;王惟俭

在清代诗歌(包括散文)的文献学研究领域,世纪之交相继出版了李灵年、杨忠两位先生共同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和柯愈春先生所撰《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两种巨著{1}。两书均为16开三大册,各著录清代作家近两万人,别集约四万种。特别是《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提要》),更可以说是后出转精,代表着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

但不难想见,涉及这么多的对象,即以《提要》而论,这里面的各种疏忽、缺漏乃至错误,自然也是难以尽免的。并且遗留下来的这些问题,一般说来,其难度恰恰也是最大的。对这些问题进行订正和补充,正可以使两书更趋完善。特别是关系到《提要》本身以及日后《全清诗》、《全清文》等内部排序的作家生卒年问题{2},更是解决一处是一处,完成一家多一家。因此,笔者在日常读书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即随时将它们记录下来,并陆续整理成文,相继分组发表,提供给编撰者以及其他有关读者参考。本篇取王惟俭等五位河南籍作家,仍旧按照《提要》著录的先后立目排序,依次考述;有些同时涉及《清人别集总目》的问题,也附此一并予以指出。

一、王惟俭(卷一,上册,第1页)

王惟俭,《提要》据已故孙殿起先生《贩书偶记续编》卷十四集部别集类“清顺治至康熙”之属③,著录“周亮工订”“王损中[仲]诗甲稿二卷”,但作者缺少生卒年。

按王惟俭虽然生卒年不详,但大致生活时段可以考知。例如周亮工《书影》卷一曾说:

吾邑王公半庵,名惟俭,字损仲,官至工部侍郎。……予生也晩,未及见公,仅得交令嗣雁泽。后在吴门市上,得公诗、文各一卷,予为序而镌之,以归雁泽。……公起家山左潍邑令。予初谒选之前一日,梦公揭帘顾我,自言“我同邑王半庵也”。次日,余适得潍令。公治潍,多威惠;其去也,潍人德之,立祠祀公。予至邑之明日,即往祀公。盖公莅潍时甫廿余,邑中至今呼为“小王公”云。雁泽名温叟,邑庠生,有品行。{1}

据《明史》卷二百八十八本传(详后),王惟俭系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科进士,即授山东潍县知县{2};当时他才二十余岁,那么刚巧约出生于隆庆、万历之交。又今人整理的《孙奇逢集·中州人物考》,卷四“王尚书惟俭”条记载:

累迁山东巡抚……寻授工侍。以直忤魏珰,郁愤而卒,赐祭葬,赠尚书。③

而《明史》本传历叙王惟俭仕履,最后止于:

天启……五年[乙丑,1625]三月,擢南京兵部右侍郎,未赴;入为工部右侍郎。魏忠贤党御史田景新劾之,落职闲住。{4}

如此结合起来看(包括魏忠贤党的败灭),王惟俭的谢世时间,又刚巧约在天启、崇祯之交。此外如孙承泽撰于顺治十七年(1660)的《庚子销夏记》,卷三“石田画册”条叙及:“画册……祥符王半庵司空宝之如拱璧,其子温叟不能守,质一诸生家,余购得之。……今……与余周旋三十年矣。”{5}同卷稍前“石田江山一览图”条也有相似的叙述:“卷在开封王半庵惟俭家,张孝廉民表[购]以赠余,今相依三十年矣。”⑥由此逆推,同样能够说明王惟俭大约卒于天启、崇祯之交。周亮工当时还是儿童,则自然“未及见公”。

这也就是说,王惟俭实际属于明代人,《提要》应当予以删去才是。

二、马之骏(卷一,上册,第4页)

马之骏,《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7}。

按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马主事之骏”条大略说:

之駿字仲良……与其兄之骐字时良同举万历庚戌进士。……天启乙丑卒于官,年三十有八。……天不假年,未见其止,良可惜也。有《妙远堂全集》,时良所辑,今行于世。{8}

稍后张岱的明史著作《石匮书》,几乎照原样抄入卷二百零三下《文苑列传》下《文翔凤、王象春、马之骏列传》{9}。这里的“乙丑”为明天启五年(1625),马之骏即卒于此年。据此逆推,并可知其出生于明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

又马之骏兄弟的友人沈德符,其《清权堂集》卷三有挽诗《哭马仲良八首,并似时良》{10},编年正是“乙丑”,具体时间从前后作品推测约在冬季。马之骏的《妙远堂全集》,现今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见于集部第183-184册,但首尾序跋之类已失。而顾起元《雪堂随笔》卷四,保存有“丁卯”即天启七年(1627)应马之骐之嘱而撰的一篇《妙远堂集序》,其中叙及马之骏谢世说:

宣室之席方前,玉楼之□□□。问其年龄,三十有八而已。昔王长史□□□□□此人曾不得四十;至今诵其遗言,□堪流□,□意当吾世而有仲良……{11}

这里虽然前后文字多有漫漶,但享年三十八岁,这个记载仍然十分清楚。《列朝诗集小传》的有关叙述,很可能就是据此写成,可以确信无疑。

马之骏由于家族、本人以及民族属性回族等多方面的原因,近年学术界研究越来越多。上述马之骏的生年、卒年及享年,也已见有多处正确的介绍。但与此同时,某些绝对错误者毋论,近人关于享年曾有三十九岁之说,为不少今人所沿袭,这就反而使问题变得混乱、复杂了。上文之所以进行正面的梳理,主要正是考虑到这一点。

至于《提要》,虽然已经注意到马之骏“入清未见仕迹”,但还没有明确判断为明人,所以与《清人别集总目》一样都导致了误收。

三、郑二阳(卷一,上册,第10页)endprint

郑二阳,《提要》已定其卒年为清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而“生年不详”。

按郑二阳的长子郑蕃,其《郑长公确园集》卷三有《中丞府君行述》,末尾详细叙述郑二阳卒于“丙申三月初十日寒食”“夜分”{1},却通篇没有记载出生时间乃至享年。倒是卷四写于“三十四年”之后的《书中丞公行述后》,开头叙及:

先中丞公行年七十有一,素无疾患。顺治丙申季春,八日西园桃花初放,率不肖辈盘桓树下,谋以次日邀亲朋共赏。九日晨兴,犹检视春祭品物,磨墨书经;偶尔微恙,至丙夜遂即世。{2}

这里虽然所说郑二阳的忌日比“初十日”早一天(正是“寒食”),但毕竟有了明确的享年。据此逆推,可知郑二阳出生于明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

另外《提要》称郑二阳“字潜庵”,则《中丞府君行述》开头所说最为准确、完整,可据以订补:“府君讳二阳,字敦次,号见义,潜庵其别号也。”③

四、张文光(卷二,上册,第27页)

张文光,《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4}。

按杨淮辑《中州诗钞》(原名《国朝中州诗钞》)卷一所录王紫绶《赵锦帆归自白下,枉过,得讯张谯明近状》,有云:

溯昔忘年交,余少汝十二。

云斋张仲子,长汝更十四。{5}

所涉三人中的核心人物赵宾(锦帆其号),其《学易庵诗集》卷首有清“康熙二十四年,岁次乙丑”(1685)张慎为所撰《赵锦帆先生传》,说于“今上……丁巳年六月二十四日酉时卒,寿六十九岁”⑥。这个“丁巳”为康熙十六年(1677),逆推赵宾出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1609){7}。张文光(谯明、云斋分别系其字、号,“谯明”或称作“樵明”、“樵门”、“醮明”等)年长赵宾十四岁,即出生于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8}。

关于张文光谢世的时间以及地点,问题相对比较复杂。

方拱乾《何陋居集》“辛丑年”诗,有《哭张樵明同年》二首,其一颈联云:“昨岁尚闻强饭信,比来谁赋大招声?”{9}这里“辛丑”为清顺治十八年(1661),此题据前后作品排序作于四月。又彭而述《读史亭文集》卷十《出滇日记》记载:

予以庚子六月抵滇,以辛丑三月辛亥[初二日]去滇。……丙寅[十七日],逾关岭……抵安庄卫,是为镇宁州,出山矣。守备张汝德,祥符武举。为讯故人张给事谯明,云已物故。……且云其死或在金陵,或在淮。{10}

这两条史料,假如按照通常的做法,就可以直接将张文光的卒年定在“辛丑”这一年。但是,正如《出滇日记》本月“癸丑”(初四日)所记:“道逢诏使,始知春王正月丙辰[初六日]天王崩,戊午[初八日]太子立;屈指殆两月矣,诏始到滇。”{1}朝廷关系如此重大事件的诏书,从京师送到云南尚且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则张文光谢世的消息从江苏传到云南、貴州交界之地,时间很可能还需要更久。同样如《何陋居集》该题前面第二题《得周栎园书》四首之一的首联“春风送客返江南,书札犹传隔岁函”所示{2},方拱乾当时还在流放地黑龙江宁古塔,得知张文光谢世的消息自然也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就是说,对于张文光而言,“辛丑年”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谢世时间的一个下限。

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特别注意到江苏淮安刘谦吉《雪作须眉诗钞》卷四《送张海旭、岱岳兄弟返大梁二首》,小序说:

予受张醮明先生知最早。先生讳文光,观察淮扬,改黄门,再司臬江南。尝指予曰:“此小子者不特达,当不复相天下士矣。”先生逝之后三年,两公子归大梁,潸然送之。

又其一上截正文云:

前年哭老师,哀挽暮秋时。

门散孟尝客,魂招宋玉诗。③

如此结合前引方拱乾诗句,就可以确知张文光事实上乃卒于“辛丑年”的“昨岁”亦即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暮秋”九月,享年六十六岁。

附带关于前引《出滇日记》所谓“其死或在金陵,或在淮”,从有关诗歌作品中同样可以考察清楚。例如前引王紫绶《赵锦帆归自白下,枉过,得讯张谯明近状》下文有云:“汝归讯秣陵,云斋病萧寺。”又施闰章《施愚山集·诗集》卷二十九《过汴不及拜张谯明墓,追哭以诗》,题注说:“公疾笃江宁,余及见于卧内,举手微语曰:‘愿结来生未了缘。”{4}可知张文光谢世之前曾在江苏的南京(金陵、白下、秣陵、江宁均其别称)养病。而赵宾《学易庵诗集》卷三《哭张谯明先生》四首,尽管集内没有明确的写作时间,但题注说:“时自淮上反[返]葬彝门。”又其一正文首联云:“不信淮南讣,何期竟是真。”{5}同时联系上引刘谦吉诗歌“前年哭老师”云云,则可知张文光最后谢世的地点是在江苏的淮安。当初薛所蕴,曾有诗歌《送张谯明新授给谏,由汴还淮——淮其旧治地,今侨寓焉》一题⑥;今人整理的《光绪淮安府志》,卷三十三《安东县人物·流寓》“国朝”开头说得更加具体:

张文光,字云斋,祥符人。明季由进士官淮海监军道,加太仆寺少卿。顺治四年,寄居县城。子三奇,字海旭,恩贡生。……{7}

这样,其间的缘由也就明白了。至于“云斋”,则如同上文所注,实际上不是表字而是别号,具体可以参见王铎《拟山园选集》卷四十一为此而作的《云斋记》{8}。

五、王紫绶(卷六,上册,第108页)

王紫绶,《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9}。

按王紫绶的卒年十分确切。贺振能《窥园稿》后卷《文集》“杂文”第一篇《祭王太史蓼航先生文》,开头说:

维康熙壬戌中[仲]冬月,越望后三朝,实太史蓼航先生捐宾客之百日。{10}

这里“壬戌”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王紫绶(蓼航其号)即卒于此年。其忌日,假如按头尾从十一月“越望后三朝”十七日往前计算到第一百天(该年十月三十日晦,九月、八月均二十九日晦),那么应该是八月初六日(公历9月7日)。endprint

王紫绶的生年,则目前至少有三种不同说法。

第一说:《碑传集》卷七十九所收刘易《大参王公紫绶传》,最后说:

公性豪爽,喜剧饮……久之遂得脾疾,不治,卒年六十有三也。{1}

据此逆推,王紫绶乃出生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庚申(1620;生日详后)。又该传中间,曾叙及王紫绶当初“请终养回籍,时年三十有四,犹未强仕也”{2}。其友人有关赠诗,例如李霨《心远堂诗集》卷八《送王蓼航宫允侍养归里》③,编年明确在清顺治十年“癸巳”(1653);胡世安《秀岩集》卷十七《赠王蓼航宫允予告归养》、魏象枢《寒松堂全集》卷五《送王蓼航太史归养(同年以终养请者,自蓼航始)》两题{4},据各自前后作品编次也都作于这一年。由此逆推王紫绶生年,与该传正合。

第二说:拙稿上文“张文光”条,曾经从杨淮辑《中州诗钞》卷一援引王紫绶《赵锦帆归自白下,枉过,得讯张谯明近状》所云:

溯昔忘年交,余少汝十二。

云斋张仲子,长汝更十四。{5}

所涉三人中的核心人物赵宾出生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1609),而王紫绶年少十二岁,推算其生年则在明天启元年辛酉(1621)。

第三说:前引贺振能该祭文,下文叙及“先生神明,六旬而灭”。假如这里的“六旬”实指六十岁整,那么逆推王紫绶生年就是天启三年癸亥(1623)。同样,《孙奇逢集·日谱》卷十七“康熙元年壬寅”(1662)“正月”“十五日”条,有《十九日为王蓼航初度,先期携儿辈往祝》七言绝句六首⑥;假如该年是王紫绶四十整寿,那么逆推其生年也是如此。

以上三种说法,其中第三说基本上可以忽略,盖祭文所谓“六旬”,很可能只是泛言;又古人一般四十岁不祝寿,该次所谓“初度”大概只是针对具体的那一次生日——正月十九日而言。而第二说,一方面出自王紫绶自述,另一方面则是与赵宾以及张文光比较而言;虽然有关两韵的韵字“二”、“四”同属去声“四寘”,“二”字不存在笔误或刊误的可能,但较之于第一说基本文献属于传记,同时又有其他佐证,可信度却显然要差一些。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关于王紫绶的生年,还是以第一说为正取较为合理。至其生日所对应的公历,因为生年毕竟还有异说,所以暂时不予换算。

从上述王紫绶的生年问题,还可以体会到,有时候资料多了反而容易出现歧异,令人难以适从。假如没有王紫绶该诗的自述,那么第一说就可以完全确定了。反之有了该诗,同时又有第一说,不但王紫绶本人,就连与之相关的赵宾、张文光两人,生年也都变得复杂起来了。而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的态度倒还是希望能够发现其他更多的佐证资料。

至于今人所编《中州文献总录》卷二十五《清代·二》“王紫绶”条,一方面定其生卒年为“1619~1682”,另一方面又说他“卒年六十三”{7},则是由于不熟悉古人按虚岁计年龄的习惯,而犯了净减的错误。

【责任编辑 王宏林】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代诗人别集丛刊”(14ZDB076)、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清诗续考”(1362)、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清诗续考”(13NDJC024Z)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 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目》,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 《清人别集总目》虽然按作家姓氏笔画排序,但各家小传也力求注明生卒年。

{3} 孙殿起:《贩书偶记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21页。

① 周亮工:《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

{2} 《提要》称“万历三十三年进士,授淮县知县”,年份、县名各有笔误。

{3} 孙奇逢:《孙奇逢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中册,第155页。

{4} 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册,第7399页。

{5} 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庚子销夏记〉〈江村销夏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71页。

{6} 孙承泽:《庚子销夏记》,第69页。

{7} 《清人别集总目》见第1册,第34页。

{8}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下册,第655页。

{9} 张岱:《石匮书》,《续修四库全书》第3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页。

{10} 沈德符:《清权堂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77册,第44-45页。

{11} 顾起元:《雪堂随笔》,《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8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45-346页。

① 郑蕃:《郑长公确园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第3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618页。本月“初十日”实为“清明”,参见下文。

{2} 郑蕃:《郑长公确园集》,第632页。

{3} 郑蕃:《郑长公确园集》,第608页。

{4} 《清人别集总目》見第2册,第1122页。

{5} 杨淮:《中州诗钞》,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6} 赵宾:《学易庵诗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第21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71-472页。

{7} 可参见《提要》卷四,上册,第67页。此前袁行云先生《清人诗集叙录》卷二赵宾小传说他“卒于康熙十四年,年六十九”,则误将其生卒年整体前移了两年,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1册,第57页。

{8} 另外参见拙稿下文“王紫绶”条。

{9} 方拱乾:《何陋居集》,《何陋居集(外二十一种)》本,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7页。

{10} 彭而述:《读史亭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01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32-134页。

① 彭而述:《读史亭文集》,第132页。

{2} 方拱乾:《何陋居集》,第186页。

{3} 刘谦吉:《雪作须眉诗钞》,《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第24册,第715页。

{4} 施闰章:《施愚山集》第3册,合肥: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95页。

{5} 赵宾:《学易庵诗集》,第505页。

{6} 薛所蕴:《桴庵诗》卷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97册,第309页。

{7} 《光绪淮安府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年版,下册,第1032-1033页。

{8} 王铎:《拟山园选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87册,第587-589页。

{9} 见《清人别集总目》第1册,第174页。

{10} 贺振能:《窥园稿》,《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第28册,第340页。

① 钱仪吉:《碑传集》,《清代碑传全集》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上册,第404页。

{2} 钱仪吉:《碑传集》,上册,第403页。

{3} 李霨:《心远堂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12册,第780页。

{4} 胡世安:《秀岩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96册,第525页;魏象枢:《寒松堂全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1页。

{5} 杨淮:《中州诗钞》,第3页。

{6} 孙奇逢:《孙奇逢集》,下册,第662-663页。

{7} 吕友仁:《中州文献总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下册,第1013页。

作者简介:朱则杰,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诗歌。endprint

猜你喜欢
河南作家
作家谈写作
大相中原
Jokes Today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我和我的“作家梦”
来吧,与大作家跨时空PK吧!
河南广电设立河南广播电视台
74年前的河南大饥荒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时代青年》(原《河南青年》)创刊60周年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