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女
【摘 要】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和思维性较强的学科,除了考验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以外,更加重视对学生创造力、思维能力和数学意识的培养。对此,利用问题设计,强调对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误区分析,优化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透过问题去探索数学学习的本质,一方面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数学意识,进一步的实现数学教学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问题;问题设计;误区
数学教学强调的思维性和逻辑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盲目的以灌溉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掌握,而是化被动为主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问题,以问题为导入点,让学生全面的投入和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发散思维,去思考、探索,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意識,让学生自主融入学习氛围中,去创新和思考。这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切实、要遵循数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要围绕学生为中心展开,以提升学生数学能力和学习综合水平。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误区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过于呆板
1.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新颖、不生动,没有综合考虑学生的参与率,教师仍然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问题的设计没有切实的围绕学生为中心展开,问题的提出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缺乏创新精神。如:在学生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时,没有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利用各种实物图片学习抽象概念,情境的创设老套,学生积极性欠缺。
2.问题设计没有结合实际,脱离学生认知。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必须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点的前提下的,要在学生能理解的范畴内的,既要具有教学意义和创新性,也要符合学生学习特点。不能一味的生搬硬套,要因材施教,从学生身边入手,才能让问题与学生产生共鸣,才能引导学生找准学习方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3.问题设计没有启发性和针对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对教学内容的一个延伸和拓展,是为了巩固学生学习基础,让学生对多学知识点进行内消,也提高知识之间的衔接性和运用的灵活性。然而,目前在问题的设计上,仍较为呆板,创设问题情境层次不高,有些问题过于浅显,有些问题缺乏教育意义,有些问题甚至会将学生思维引入歧途,让学生对定义产生一个错误的归纳和总结,不仅不具有启发性,反而本末倒置,为了设计问题而进行教学,使问题设计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再者,缺乏针对性,没有切实的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学习的弱点,通过问题的设计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问题的设计没有衍生意义。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过于形式化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有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在教学方法的采用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都更具有创造性,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的实质不在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而是更为“走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的培养。而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主观性的发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过程中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然而,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还较为形式化,没有深入到问题本身中,透过问题让学生挖掘知识点和掌握知识点。1.在概念教学中,直接给概念下定义,忽略了概念之间的联系性。部分教师认为概念只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逻辑关系,死记硬背就行,对概念没有进行抽丝剥茧,这样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也基本停留在基础的运用关系,概念之间相互转换,灵活运用性差,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内化,也影响学生往后知识点消化。在三角函数定义问题设计上很多概念都直接通过看的形式进行学习,通过背诵的方法进行掌握,学生自身也懒得动手画图、测量、计算,整个概念的教学完全处于一个被动记忆、接受的状态,学生根本不能掌握比值与角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导致部分学生只会套用概念,一旦学习内容难度增加,题目更加复杂,需要考虑多重概念的转换,学生不仅难以理解和掌握,而是前期概念基础掌握不牢固,理解不透彻,运用不灵活,后期学习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很多学生觉得数学难、理解难,对数学学习产生排斥和抗拒害怕心理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学生前期基础没有打好,后期思维跟不上教学的进度造成的。2.直接应用法则定理,忽视法则定理的导出。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自身的固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部分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中会以个人的经验和看法为先导,而忽略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问题的设计过于理想但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有些教师任务学生只有多做题、多接触新的题型才能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将知识点进行内消,以提升学生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因而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多练习题目,常常将法则定理推导过程浅略带过。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时,它的推导过程是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比较复杂,耗时较多,而且学生也不一定能理解,因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是直接给出结果,强调学生对公式的记忆,让学生直接套用公式。这种问题的设计不仅体现对学生的不信任,而且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除此之外,例题、习题功能单一化,教师在对问题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学生通常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但是一旦对问题进行稍微的变动或者难度稍微增加,学生又会感觉做起来有困难,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和训练,对知识的学习习惯被动的接受,主观意识和自主探索性仍较差。当然在教学问题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其它多种类型,如:知识缺少系统性、统筹性等等,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对问题的设计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以充分的发挥问题设计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唐忠成.关于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探讨[J].新课程(下).2011.
[2]郑雪莲.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